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作为现代汉语语音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声及上声变调的教学一直是现代汉语和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语流音变的规律,在教学中应重点把握三种形式的变调:一是两个音节中的前一个上声音节的变调,二是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三是四个及多个上声音节相连的变调。  相似文献   

2.
多音节上声相连变调是语音教学中一个模糊地带,大多数教材都是简单地处理为将多音节先划分为两个或三个音节,然后再使用两音节、三音上声节相连的变调规律进行变调.这种说法在语音教学中说服力并不是很强.三音节上声相连变调有其特殊情况,应以句法构造和韵律理论为基础,遵循从语法角度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划分,以及使用韵律对其进行处理两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孔瑛 《文学教育(上)》2008,(24):144-145
普通话上声音节的调值为[214],由于其降升的曲折调型,加之音长较长,导致其在语流过程中不可能把调型发得很完整,便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变调。正因为如此。上声及上声变调的已成为了普通话语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根据现有各教材的基本观点,关于上声变调的问题,似乎已成定论。根据语流音变的基本规律,本人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谈在上声变调的学习中应重点把握的三个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4.
普通话上声音节的调值为〔214〕,由于其降升的曲折调型,加之音长较长,导致其在语流过程中不可能把调型发得很完整,便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变调。正因为如此,上声及上声变调的已成为了普通话语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根据现有各教材的基本观点,关于上声变调的问题,似乎已成定论。根据语流音变的基本规律,本人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谈在上声变调的学习中应重点把握的三个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 自1994年10月3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颁发<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后,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PSC)陆续在全国各行业展开,中学教师首当其冲成为测试的主要对象.PSC包含四个部分:(一)读单音节字词100个;(二)读双音节词语50个;(三)朗读作品;(四)说话.其中"朗读项"占30%.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指出:此项测试目的是考查应试人用普通话朗读水平书面材料的水平,重点考察语音、连读音变(上声、"一"、"不")、语调(语气)等项目.各地在普通话培训时,都比较注重朗读的辅导.那么,中学语文教师在PSC中的朗读状况究竟如何呢?我们将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指出当前现代漠语语音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后,提出了通过改进教材图表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观点,对音节的划分及组成要素、上声和"儿化"等音变规律列举了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黄正德先生在《汉语正反问句的模组语法》中认为,词语自主律只是限制于词组层次的句法或语义规律,而对话音表现则没有类似的限制。然而,语音中却存在似乎是例外的情况,如上声的三音节相连。文章从重音和上声的音变来考察词语自主律在语音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汉语普通话双音节词语具有轻重格式。PSC特别注重对词语及语流中轻重格式的评判。语音分析软件能对轻重格式的发音特性进行直观的语图成像。测试中,方言区被测试者出现了中.重、重.轻、重.次轻格式的常见偏误。由此,在普通话教学中应明确双音节词语轻重格式教学的重要性,注重双音节词语轻重格式教学与语篇教学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9.
一、一种值得注意的音变现象音变,是现代汉语一种重要的语音现象。某些音节在单独念的时候,读出来的是它的本音,而我们在进行具体的言语活动时,就不能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断开去念了,而是把一个个音节组合成一连串的语流,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音变现象。在一连串的自然语流中,音素与音素之间,音节与音节之间,声调与声调之间会相互影响。以致产生语音变化,这似乎是一种人们不屑一顾的司空见惯的语音现象。在诸多有关现代汉语的书籍中,几种重要的音变现象,诸如变调(含轻声、“一、七、八、不”变调、上声变调、重叠的动词和形容词有关音节的变调、去声的变调等)、儿化和“啊”的变读等都阐述得较为全面而具体。然而  相似文献   

10.
普通话词语轻重格与普通话水平测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通话词语的轻重格是形成汉语言音乐美的主要因素,它对掌握普通话,克服方言语调,以及在日常口语交际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PSC”)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PSC”中,应试往往不了解这一重要的语音规律而不自觉地违背了普通话词语轻重格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方言词语轻重格的影响,同时与轻声音节不规范的读法以及部分词语的调值有关。  相似文献   

11.
普通话水平测试(PSC)“说话”项“语音面貌”归档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应试人的普通话等级。测试实践证明要准确地对“语音面貌”进行归档,就必须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分办法。先对应试人的“语音失误”进行分类记录,然后根据其成系统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的种类,判定“方音成分”的轻重程度。这样就可以根据对量的分析,作出定性的,也比较合乎实际的判断,使“语音面貌”的归档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不同测试员在"朗读"扣分的标准(语言错误、方言语调、回读等)上有所不同,打出的分数相差也较大。因此,对扣分标准进行探讨,使其明确,测试员之间主观评分的差距就会缩小,从而给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甲骨文、金文中对“见”字的书写以及《广韵》反切的注音。确定其本义为。看见”,“显现”为引申义,另外结合古书中的成语对“见”字进行了一番论证.  相似文献   

14.
“合声字母”是切音字运动时期王照创制的一种拼音文字,王照创制的“合声字母”推行之后,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切音字运动时期影响最大推行最广的切音方案,甚至对后期出现的注音字母、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官话合声字母》进行概述,可以从中管窥“合声字母”的特点以及它的声韵调系统与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有何异同,并对“合声字母”创制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共时与历时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干"均据<集韵>"居案切"立"gan<集韵>居案切"的音项或条目,收与<集韵>"居案切"下所释"扦也"义相当的"捍卫"义等,不妥.从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材料来看,"干"作"扦也"义常读"古寒切","居案切"只是个别经师的读音,两部字、词典应取消据<集韵>"居案切"所立音项或条目,将收在该音项或条目下的"捍卫"义等调整到据<广韵>"古寒切"所立的音项或条目下.<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将"狙"的"窥伺(伺察)"义收在据<广韵>所立的"jū(<广韵>)七余切"下,不妥.根据玄应<一切经音义>和慧琳<正续一切经音义>及古书注解中的音义材料证明,"狙"作"窥伺(伺察)"读御韵去声合口三等清母(相当于<广韵>"七虑切"),三部字、词典应分别据<集韵>"七虑切"立"qù<集韵>七虑切"的音项或条目,将"窥伺(伺察)"义收在该音项下.  相似文献   

16.
论形声字"声符"表意的复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形声字“声符”表意是形声型汉字写词中的一条基本规律。不管是“表意字形声化”“同源通用分化”,还是“同音假借分化”的形声字,其“声符”和词义之间总有着或隐或现的示意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中存在的任何语音结构形式都能表达一定的功能意义,儿化是现代汉语中特有的语音结构形式,在很多情况下,一个词儿化后,往往会引起语义的变化,或理性意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或获得新的色彩意义,也有少数词语儿化后,没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也不表示明显的感情色彩,但这些词语负载着一种风格色彩即北京口语色彩。“儿”由实词虚化为后缀,成为名词的一种语法标志,可见,儿化引起了语言三要素的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万宁方言的量词"朋"跟古汉语的"朋"有极大的渊源关系,论文就"朋"在万宁方言中的用法进行介绍,并对它的产生及发展进行分析,又从语音的角度来考证,从而揭示它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鲜卑语"处可寒/汗"一词中"处",与汉语"尔""唯"同义,表示应诺,但其语源不甚了了.通过梳理中古以前汉语应诺词系统,探讨"唯"类应诺词的流变,发现自南朝开始,"唯"逐渐被"尔"取代,但北方汉语由于长期与阿尔泰语系语言接触,得以保持着早期用法,故而形成北方用"唯"、南方用"尔"的格局.通过文献对比可以发现,鲜卑语"处"与汉语的"唯"类应诺词存在语音对应关系,阿尔泰语系各语言的应诺词是中古鲜卑语"处"的直接后裔或者是借自汉语"唯".  相似文献   

20.
“说句玩笑话”“开个玩笑”及相关语篇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话语中独立使用的"说句玩笑话""开个玩笑",凝固性强,是语用标记语,简称为"玩笑标记语"。有语用标记功能及相应的篇章功能。提前引导或后置补充所标记话语的理解方向,消除其不合适性或误解可能,增强其内容和言语形式的可接受性,并突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玩笑标记语与所标记话语构成语篇中的"玩笑言语块",内部,形式衔接语义连贯;外部,作为一个言语整体在语篇中相对独立地存在,并与上下文取得形式和语义上的多重联系。有言语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