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量史料表明,作为清代前中期富甲一方的商业资本集团,两淮盐商对当时的教育文化事业作出了非常突出的社会贡献。他们通过积极捐资建设各种教育设施、推广各种学术活动、赞助各类文人墨客等方式,为清代文教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并因此成为清政府发展文教事业的得力助手。  相似文献   

2.
黔北遵义地区在历史上有着较好的文化教育基础,然而到了明代却急剧落伍.到了清代,遵义的文教事业又获得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在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学术及教育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在横向空间上超越了贵州的大部分地区,在纵向历史上也获得了较大的提高.这得益于改土归流,汉族移民数量的增加,经济社会的发展,清王朝和遵义地方官员对文教的重视提携等.  相似文献   

3.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同时也是传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素有"燕赵"之称,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教事业也一直处于较为发达的水平。河北书院经过唐宋元明几朝的发展,于清代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当时最普遍的教育机构,且分布区域扩大到河北各个地区。  相似文献   

4.
清代,福建的文教事业处于领先地位,这在科举方面有着明显的反映。首先是确定了科举、文教大省的地位,在科举考试中享受到了大省的待遇,这表现在乡试主考官的选派、乡试中额、学额等方面。其次,福建属于边远省份,因此,也享受了一些内地士子享受不到的待遇,士子对朝廷的优惠政策积极回应,苦读风气日渐浓厚,文教事业稳步发展。再次,与其他省份相比,福建士风朴实,反应在科场中,就是很少冒尖,也很少惹祸,乡闱稳定,这是科举、文教平稳发展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之一。从清代科举制度的实施情况可以透视闽都文化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教育的角度考察清代苏南女性,是一个饶有趣味且十分重要的课题.清代苏南女性学养的教育特点及其辐射性影响,她们在家族子弟教育中所起的突出作用,以及清代苏南耐人寻味的"文教联姻"现象,折射出苏南重文兴教的文化内涵、开放流动的社会内涵、开明进步的历史内涵、家族制度的特色内涵.  相似文献   

6.
贬官海南是唐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古代海南由于远离中原内地,交通不便,文化发展一直较为缓慢,至唐代,海南教育文化事业得到了的很大发展,这与当时贬谪到海南的文人在当地从事的各种文教活动密切相关.通过梳理以王义方、李德裕为代表的唐代贬谪海南文人的一些重要文化活动,说明唐代贬谪文人在海南教育文化发展中的先驱作用.  相似文献   

7.
清代,贵州书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书院的教育功能不断强化,这与书院的教学、藏书、供祀三大事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教学事业的发展是清代贵州书院教育功能强化的表现,藏书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功能的强化,而供祀事业的发展是教育功能强化的保障。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清代贵州书院教育功能的强化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六千零六十六名文教战线上的先进代表走进庄严宏伟的人民大会堂.红旗飘飘,金光闪闪.这些英雄人物会师首都,标志着我国文教事业的空前繁荣发展、文教干部队伍的迅速成长壮大.这些英雄们将团结全国文教工作者,把我国的文化革命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9.
川陕革命根据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文教事业更是促成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巩固的强有力支撑.文章通过探讨、分析川陕革命根据地文教事业的政策、方针、宗旨等问题,旨在阐明川陕革命根据地文教事业的特点、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清代文化史上存续持久、人数众多且影响颇大的著名文教群体的桐城派,因以古文名世而历来被视为文学流派;其实桐城派学者多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与主张,与教育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桐城三祖"为代表的早期桐城派学者在清代科举、书院等文教领域开展了积极的教育活动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考察他们的教育主张与实践,不仅有助于丰富对清代教育的全面认识,也有助于从源头上理清近代以来晚期桐城派在传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种种表现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教科书审定是晚清政府控制国民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清政府规定了教科书的审定范围,确定了教科书的审定程序,采取了多种保障措施。清廷希望以此来规范意识形态,有效控制各种思想,强固思想文化秩序。晚清政府的教科书审定政策尽管遭到了不少非议,但客观上为当时的从教者和受教者提供了较好的教学用书和知识课本,并促进了我国近代新式教育的规范发展和体制建设,在清末的新式教育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托口古镇传统建筑文化的特色与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托口古镇是我国南方明清时期农商结合的资本主义萌芽小镇,又是我国南方水陆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古镇的传统建筑深受侗族、苗族、土家族及汉族文化的影响,有商业、民居、作坊、信仰、文教、交通等多种类型,内涵丰富,有商贸引领、多元融合、信仰支配等显著特点,同时还具有艺术欣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层面的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13.
闽都书院源远流长,已经成为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都书院于明清之际传入台湾并产生深远影响.清代台湾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闽都书院渡台山长、教谕的辛勤教学及其提供的教材、典籍.清廷治台213年间,设立的书院有61所之多,遍布岛内各地,大部分深受闽都书院教育宗旨、培养理念和教学方式之影响.清初台湾还是移垦社会,文化与风气较为落后,动乱频繁,只能以武力维持社会安定.台湾能从“武治社会”儒化为“文治社会”,书院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母教在清代盛极一时,陈书等人即是其中代表,从她们的事例以及时人对此的评价中,可以发现清代母教所具备的一些文化因素。母亲将知识与家族文化传授给后代,并因此获得社会认同。清代女性在家庭与社会文化传承中担负了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5.
清代八旗科举的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内容,清朝统治者奉行对满族宗室贵族的优待政策,力图通过满族宗室贵族达到对全国政权的统治。因而在教育和科举考试中,一方面积极学习汉民族优秀文化,一方面则恪守祖制,维护以清语骑射为特征的满族固有文化,并在教育与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为宗室人员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清代八旗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科举制度最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明代辽东地区确立了以科举制为核心的儒学教育体系。清代该地为盛京将军辖区,其教育因袭明制,但又区别于前代衣同期关内地区。清朝进行新式教育改革前,其龙兴之地盛京地区的满汉教育均得到充分发展。本文通过梳理中外史料,介绍清代前、中期盛京地区的教育结构及内容,展现满汉教育发展的具体状况,以期有利于清代东北教育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了巩固和加强对西南边疆傣族等地区的统治,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当地的文化教育,采取了“文教为先”的政策,如将入学习礼作为土司承袭的必要条件,积极设立和倡建义学,向新式教育转变等,使傣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在清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社会面貌也因此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清代由小说《红楼梦》改编的"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为其向多种社会文化传播途径转化,并最终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提供了途径与平台。但对于清代"红楼"戏剧总数、第一部红楼戏剧和曲艺作品,以及舞台演出最红火的红楼戏剧等问题,学术界却至今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丽江儒学教育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地方官员致力于教、地方士人崛起及对本土士人的培养.丽土士人群体的崛起成为清朝丽江统治的中坚力量,促进了地方文化、风俗与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20.
晚清是中国女子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当时来华外国人见证了这一过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生活空间基本囿于家庭,学校教育与女性无缘,她们主要在家学习相夫教子所需的道德与生活技能。随着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传入,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她们开始以各种形式接受新式教育,学习内容突破了“家庭”的范畴,尝试走向社会。这些通过“异域之眼”留下的记录为我们审视晚清时期中国的女子教育提供了新种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