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袁枚于乾隆十三年(1748)秋以三百两银子购得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随园(《随园诗话》卷五)。关于随园的旧主,袁枚于《随园诗话补遗》卷一记云:余买小仓山废园,旧为康熙间织造隋公之园,故仍其姓,易“隋”为“随”,取“随之时义大矣哉”之意。又,《随园记》亦记云: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缭垣牖,构堂皇,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二)由上引可见随园旧主为隋公。所谓隋公名隋赫德,他于康熙年间接任曹为江宁织造,在小仓山之北构建了因其姓氏而名为隋…  相似文献   

2.
<正>自明末沙定洲之乱(1646年)后的30余年,昆明周边多次经历兵燹,生灵涂炭,明末永历二年(1648年)黄向坚《滇还日记》记载:"省城之东有县呈贡,系太仓学博文公祖尧之故里……全城皆屠,止存文公一家。"特别是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为平定三藩之乱,满汉三路大军40余万,强攻昆明城,继而挺进云南各地,兵锋过处,草枯城摧,清康熙二十六年徐炯《使滇日记》:"(南宁)署舎草覆,墙壁倾颓,荒凉万状。"平定吴  相似文献   

3.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以“撤藩令”为导火线,吴三桂首先在云南扯起反旗,随之,耿精忠据福建叛,尚可喜之子尚之信据广东叛,长江以南半个中国,复为戎马之区。直至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才告平定。  相似文献   

4.
吴三桂藩下兵制每多异说,令人无所适从。本文拟就吴三桂藩下绿营兵制变迁,作一番考订,以清迷雾。吴三桂降清以后,为清廷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顺治十六年清军平定云南后,他奉命镇滇。翌年七月,清廷允吴三桂之请,把南明永历政权中的降清官兵编成十营,隶属平西王藩下。《清世祖实录》卷一三八这样记载:“先是平西王吴三桂请以投诚兵丁分十营,每千二百人为一营,以投诚官统之。营名一曰忠勇,一曰义勇,各分中、前、后、左、右五营,并拟以投诚伪官马宝等十员为总兵宫。其应用中军游击、守备俱开具姓名请补。至是,部议悉如所请。”同年十月,清廷又“允平西王请,设云南援剿四镇。”(《清世祖实录》卷一四一)是为十营四镇之  相似文献   

5.
宋艳 《文化遗产》2023,(3):74-82
黄丕烈《也是园藏书古今杂剧目录》是考证《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数百年间流传散佚情况的关键,其戏曲史意义备受研究者关注。对于其成目问题,学界或云黄目为自编,或云在钱曾《也是园藏书目》的基础上新编,或云抄录自钱目并与之等同。近日,笔者在56本脉望馆杂剧首页发现了二、三等早期编册数字标识,其和黄目中“X种共一册”处上端之数吻合,以此着力,进而发现黄目既非自编,也非源自钱曾,而是源自钱谦益所编之目。  相似文献   

6.
清康熙十年至十八年上谕选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所公布的五十七道康熙上谕,选自馆藏内阁档册——《上谕簿》。它是康熙十年到十八年间所颁上谕之抄录存档本。其中关系清三藩问题者居多,余为当时国家庶政,共计一百五十八道。其中有五十七道为清《圣祖实录》等书所未载,现予选出公布。从这些上谕中,可以看到,康熙帝之所以能较迅速地平定“三藩之乱”,除了双方力量的对比关系等诸多原因外,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也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帝玄烨力排众议,宣布了撤藩令,由此引发了长达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康熙二十一年,清政府开始修纂《平定三逆方略》,其后,有关史料亦时有发表。现选发军机处杂档中未发表过的部分档案,这些史料记载了康熙十五年至十六年间清军与吴三桂所部叛军在江西、湖南的交战情况,可与既有史料相互补充、印证,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8.
凡属“史”一类著作,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即如何以史为纲。既突出重点,又注意全面,恰切地反映历史的真貌?这本是“非知之难,能之难也。”陈洪先生的《中国小说理论史》常常是在“能之难”处显示其“能”的。自先秦“小说概念之源流变迁”,直到“清末新理论的曙光”,跨越数千年。凡是重要的材料,《史》中固然都予以突出的位置;但,更为使人醒目的是,常为一般学者忽视、或轻视而只字不提的,却也别具慧眼,给以恰当的地位。随拈一例。南宋人郑樵的《通志·乐略》,把乐论  相似文献   

9.
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康熙的军事谋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招抚政策。平叛伊始,康熙就确定了"剿抚并用"的基本策略,在军事征剿的同时,康熙帝大力推行招抚政策。这一策略在瓦解叛军,最终平定三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历史档案》2006,(4):126-126
本刊讯反映有清一代武功与国势盛衰的大型图书《清代方略全书》,近日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设方略馆,但不常开。至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成固定机构,与国史馆并立。每次“军功告蒇”,即纂修“方略”或“纪略”,大多是夸耀武功与宣扬统治政令。历代王朝均有夸耀本朝武功之书,惟清创《方略》篇幅较广,所记史事翔实,较诸《实录》更为详备。该全书共收有清一代正式方略24种,按军事年代排序如次:一、《开国方略》,二、《平定察哈尔方略》,三、《平定三逆方略》,四、《平定海寇方略》,五、《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六、《平…  相似文献   

11.
<正>1931年,留洋回来的王云程(曹可凡曾外公王尧臣的三儿子)年仅21岁,在申新一厂当副厂长,是当时王氏家族中唯一专职从事纺织业的人,也是当时全国棉纺厂中最年轻的厂长。他留美三年,不仅掌握了先进的纺织专业知识,而且学到了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接受了西方世界的价值观。那时上海棉纺织厂有很多,而毛纺织厂不多,达官贵人和太太小姐们穿的毛料衣服基本全靠进口,  相似文献   

12.
清初,在中国南方,如扬州等地的一些私家园林中出现了带有西式园林艺术特色的建筑和装饰,乾隆年伺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建筑群,更是对西洋园林全面、完整的模仿。虽然西洋园林对中国的影响到清代早期才达到高峰,而西洋文化的影响在明代末年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0月中旬,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资讯管理系主任程焕文教授来重庆主持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一届图书馆史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程焕文教授希望能去凭吊一下抗战时期文华图专在重庆办学的旧址--廖家花园.  相似文献   

14.
正走在时尚繁华的上海南京西路上,到泰兴路口蓦然回首,一个颇具古典风味、刻有"张园"二字的门头十分醒目。走进张园,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清水墙、老虎窗、雕花门头的石库门房屋,让人感到恍若穿越时空,又回到了老上海。张园石库门建筑群规模之大、类型之丰富、生活形态保存之完整,堪称上海之最,被誉为"石库门生态博物馆"。海上第一名园1862年,上海跑马总会出资修建跑马道——静安寺路。至此,静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这场讲话中,习近平特意提到,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有一名法国医生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了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抗日根据地。随后,中央电视台在报道中称,这名法国医生不但秘密为抗日根据地送药,还免费为抗日战士治病,乃是一名像白求恩一样的国际主义战士。  相似文献   

16.
<正>1949年,红旗插上外滩高楼,上海——这座曾经的冒险家乐园、中国第一大工商业城市,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上海的历史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回望历史,放眼当下,这座城市里闪耀的红色精神,仍在富有生命力地成长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2009年6月,我调入华山路上的丁香花园工作,服务对象是一批局级以上的离休老干部。这些老干部都是解放大上海、保卫大上海、  相似文献   

17.
哈同花园,原址东起西摩路(今陕西北路)、西迄哈同路(今铜仁路)、南自长浜路(今延安中路)、北至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园主是英籍犹太人欧司·爱·哈同(S.A.Hardoon),因其妻子罗迦陵原名俪蕤,故名"爱俪园",习称哈同花园.  相似文献   

18.
<正>1937年至1945年,我和父母在重庆杨家花园一住便是八年。杨家花园坐落在小龙坎正街同天星桥衔接部的西侧,北距沙坪坝约两公里,距松林坡约三公里,是一处丘陵坡地庄园,葱茏花草果木间,依坡势建有环形房屋两进三层加一所西式楼房,好几十个房间。踏进花园面东的大黑门沿小径拾级而上,首进房屋住着三位中央大学教授:正中过厅及其两侧厢房是经济系主任吴幹教授的家;右首进套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翻阅贵刊,看到有文章讲到哈同花园的历史,引发我浓厚的兴趣,撰文告知我所知。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上海人来讲,哈同花园是大名鼎鼎,几乎无不知晓。哈同花园是俗称,本名叫爱俪园,是犹太人哈同为中国妻子罗迦陵建造的私家花园。地理位置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哈同路(今铜仁路)福煦路(今延安中路)和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向南延伸线的位置,大致是现在的上海展览中心。1943年7月,我出生在安南路(今安义路,曾改名安源路)慈厚  相似文献   

20.
苏州园林与吴文化紧密相连,从而形成特具丰姿的园林胜地。园林文化最能反映出园主藏书家的书香情结。书香情结是一种文化、一种气质、一种环境,它凝聚着藏书家的人格理想和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