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遗产开发导致的民族文化生态破坏是当前自然遗产旅游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以武陵源为例,从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引发的民族区域社会效应和民族文化在旅游环境中的生态适应性改变双向角度切入,进一步探讨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和民族文化生态的互动关系,对于维护自然遗产的自然、文化生态平衡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遗产开发导致的民族文化生态破坏是当前自然遗产旅游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以武陵源为例,从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引发的民族区域社会效应和民族文化在旅游环境中的生态适应性改变双向角度切入,进一步探讨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和民族文化生态的互动关系,对于维护自然遗产的自然、文化生态平衡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是傣泰民族谚语文化意蕴深远的传统生态伦理观。傣泰民族生态伦理观体现了朴素与深刻的统一,生活格调与教化色彩的统一,传统情感与现代意识的统一。傣泰民族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生态伦理价值体系,以敬畏神圣的自然为思想内核,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为价值评判,以善待自然万物为行为标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定位。傣泰民族生态伦理价值体系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是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其神话、传说、歌谣等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因子,还有着朴素而深刻的生态文化内涵。通过深入研究其中的生态文化内涵,从中汲取可供现代借鉴的生态思想,对于保护地方生态环境、促进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原始,粗放的产业结构,耕作方式和落后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经济体制等,导致甘孜州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十分空出,如森林覆盖率锐减;草地退化严重,荒漠化和沙化加剧;耕地沙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甘孜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对大自然十分迷恋,他把自己的狩猎经验写进了作品《古老的部族》、《熊》和《三角洲之歌》中,人称“大森林三部曲”。这三部作品在表现福克纳对大森林的感情的同时,也不乏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其中着重描绘了人类文明对自然的破坏,强烈批判了它的毁灭性和邪恶性,呼吁人们尊重热爱自然,同自然和解,形成了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他对自然价值的认同和崇尚和现代生态学所倡议的基本立场是不谋而合的。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今天,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研究福克纳的自然观,无疑会增进对福克纳的研究,也将对人类如何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传统生态伦理观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在追求人、畜、粮和谐的过程中,在探寻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并主要反映和体现在节日庆典、古歌民谣、神话传说、习惯法等文化生活中。哈尼族传统生态伦理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与强烈的生态价值取向,遵循严密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明晰的宗教礼仪,带有朴素的自然权利观及与自然和解的价值诉求,实现哈尼族传统生态伦理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并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8.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有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潮是特定的科学研究发展和文化环境的产物。生态学与系统论的结合,生命与环境科学的发展是它的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人──社会关系的论述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探索中的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为它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起了指导,借鉴作用;轰动西方的技术主义和生态主义之争,促成了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植被恢复与重建隶属于森林生态物质文化范畴,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植被改造的技术支撑,还需要森林生态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上文化与社会的支持。文章明确了森林生态文化体系、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内涵,确立了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框架内的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依据和原则,以沈溪新城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为例,分别从森林生态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阐述可持续发展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桂林瑶族狩猎传统习俗中的生态意识及其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在桂林山区的瑶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祭祀山神、打和山、不杀孕兽等狩猎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中蕴含着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关爱生命等生态意识,是瑶族优秀森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观念,同时也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了要求。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权利论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从而为可持续发展观增添了新的内容。在现实的人类社会中,承认生命和自然界有一定权利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伦理学对自然界和生命系统的新理解与体认,既重人、又重生命和自然界,是可持续发展得以确立的重要的学理依据或赖以成立的重要的文化前提;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兴起的思想,它是在生态危机出现之后,人类反思数千年的发展思路的智慧成果和发展范式,并为各方所肯定和接纳,它所包含的可持续观与生态伦理学的实践理念中的可持续性观念具有诸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生态安全的内涵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主要包括两个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生态安全的本质可以认为是围绕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之间和谐统一。影响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生态环境问题、公共政策和公众素质。加强生态安全研究有诸多价值和意义: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概念起到补充和完善作用;有利于树立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生态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及国民的生命与健康。  相似文献   

14.
生态整体主义标志着环境哲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范式。这种新范式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真正平等、公正的关系,人自身为实现人、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我们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考察和探究之后,产生一个问题:生态整体主义是否可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生态整体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整体主义世界观,这对于可持续发展观是可以借鉴的,但是绝对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带来的优越物质生活的同时,生态环境污染以及破坏问题也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逐渐降低。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视阈中的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的一种新潮流,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本性需要。它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倡导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的灵魂,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载体。丹江口库区应依托自身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广泛普及生态环保教育,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而实现库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拉祜族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都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试图以宗教仪式、民间文学和日常习俗等为视角,来分析拉祜族传统的文化生态观,以丰富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上探索适应于拉祜族山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内涵丰富,其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进一步调控我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路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梵净山生态旅游发展浅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旅游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提供推动力。是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梵净山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对其生态容量进行了评估。认为梵净山生态旅游发展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生态环境却在不断恶性化。目前 ,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着七大问题。今后我国在社会发展中必须遵循生态环境发展的规律 ,制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