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诉讼时效是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受到侵犯,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定有效期限,如果超过法定有效期限,权利人就丧失了请求法院保护的权利。它是民法上的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我国《民法通则》和其他单行民事法律也规定了各种不同的诉讼时效期限。如何理解和适用我国民法上的诉讼时效,这不仅是一个民法理论问题,也是民事诉讼中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为此,笔者仅就诉讼时效的分类及其适用范围和效力等问题,作一些分析探讨。一、诉讼时效的分类诉讼时效在传统民法上叫消灭时效,最早见于古罗马《裁判官法》,以后资本主义各国的民…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适用所有可适用诉讼时效的请求权。目前这两年普通诉讼时效的规定无论在立法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均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不适应我国的具体国情。本文拟从两年的普通诉讼时效制度的弊端出发,分析其本身的法律价值,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重新确定普通诉讼时效的期间。  相似文献   

3.
公益和私权是诉讼时效制度应关注的二元价值。对公益的关注和私权的保护主要是通过科学设计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和合理规定短期时效的适用范围。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过短及其短期时效期间的适用范围不当,不利于对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张坚 《闽江学院学报》2004,25(4):57-59,63
我国现行的民事立法在诉讼时效的有关规定上,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立法缺陷。本文分别对三种诉讼时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分析,针对其不完善之处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涉及不当得利制度的现行规定仅有两个条文 (《民法通则》第 92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 131条 ) ,其规定过于原则和概括 ,而且无立法上的解释和说明 ,这就给不当得利在法律上的适用造成了困难。文章从不当得利的制度沿革、理论基础、构成要件、请求权竞合等角度 ,作一些探讨 ,以期能将这一制度更加明确 ,使之更充分地发挥调整社会生活的法律功能。  相似文献   

6.
时效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包括取得时效和诉讼时效两种制度,其功能在于通过限制民事权利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但在我国《民法通则》中,对时效制度的规定很少并过于原则,缺乏操作性。本文反思时效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国外有关时效制度的先进立法经验,构思如何完善我国的时效制度。充分发挥其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日本、法国、德国三国法典对诉讼时效法律效力的规定,认为在诉讼时效法律效力上抗辩权发生说最为合理,宜作为立法模式之选择,且学者对《民法通则》第135条普遍采“胜诉权”消灭说是不当的,应重新进行解读。依抗辩权发生说,人民法院不能主动审查诉讼时效问题,义务人在诉讼时效完成后同意履行则表明义务人放弃了时效抗辩权,权利人有权要求义务人履行义务。  相似文献   

8.
我国监护制度主要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二章第二节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高院意见》)一公民(二)中作了补充规定。以上规定构成了我国监护制度的基本框架,为民事审判和司法实践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以上规定日益表现出不足与缺陷。本文拟从监护人与亲权人、监护顺序、监护职责与责任、监护人的指定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民法通则》第120条确认了精神损害可以要求经济赔偿。这为人民法院审判精神损害赔偿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且为广大公民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拓展了新的空间。2001年最高法院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确认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并在许多方面作了比较完善的规定。本文以此为基点,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性质和功能、范围、原则作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0.
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期间,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期间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  相似文献   

11.
诉讼时效是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同于除斥期间.我国现行民法对诉讼时效的各项内容有必要作进一步补充.其中,诉讼时效的开始以“权利主体能够行使请求权时”为起算点更为适宜;其中止情形应作扩大解释;诉讼时效多次中断的有效性不符合民事立法的真正目的,对中断次数应加以限制;诉讼时效延长的法定情形太笼统,不利于司法公正,应对“法院认为”的情形作出具体规定;诉讼时效纵容了侵权人的行为,这也正是其“后遗症.”  相似文献   

12.
诉讼时效是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同于除斥期间,我国现行民法对诉讼时效的各项内容有必要作进一步补充,其中,诉讼时效的开始以“权利主体能够行使请求权时”为起算点更为适宜;其中止情形应作扩大解释;诉讼时效多次中断的有效性不符合民事立法的真正目的,对中断次数应加以限制;诉讼时效延长的法定情形太笼统,不利于司法公正,应对“法院认为”的情形作出具体规定;诉讼时效纵容了侵权人的行为,这也正是其“后遗症”。  相似文献   

13.
信赖利益赔偿是基于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而设立的一项制度。我国《民法通则》对此没有明文规定 ,仅在《合同法》中规定了诚信原则和缔约过失责任。本文对信赖利益赔偿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作一探讨 ,以期加深对此项制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司法》第61条第1款只规定了归入权,未规定损害赔偿请求权,使得公司因董事违反竞业禁止义务而遭受的损害难以充分地弥补,因此,通过对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行使主体、诉讼时效、与归入权的关系及其处理以及损害赔偿的范围的明确界定,使权利主体能充分、有效、及时地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构建现代公司制度、完善公司法律制度的必然选择,同时,也可为完善我国《公司法》第61条第1款的规定做出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5.
设定权利义务关系的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民事行为后,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复存在,因该行为遭受损失的一方有权据《民法通则》第61条的规定请求返还财产或赔偿损失,在学术界关于此请求权诉讼时效的起算问题,有几种不同的观点,笔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同仁商讨。  相似文献   

16.
关于表见代理,各国民法均有规定.但是我国《民法通则》未明确规定表见代理,只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9条规定了表见代理.这一规定,虽然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代理制度,但是还存在较大缺陷,需要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对高校学生申诉范围界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和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第五条,对我国高校的学生申诉的范围作了相关规定。而且在一些地方立法中和各大高校对学生申诉的范围也有不同的规定。如何较好地确定学生申诉范围,这对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完善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古罗马法诞生以来,世界各国的民法就对遗失物拾取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但立法的体例和具体的内容各有不同。我国《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此也作了规定。由于我国民法中有关遗失物的规定过于简略。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文将在对大陆法系的各国立法例对遗失物拾取的法律效力进行详述的基础上。为我国拾取遗失物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机动车交易物权的变动,在《物权法》出台之前,主要依据是《民法通则》第72条和《合同法》第133条。2007年出台《物权法》之后,主要依据就是《物权法》第23条和第24条。但我国《物权法》第24条对于机动车等特殊动产的物权变动进行了登记对抗的特殊规定,这使得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机动车交易的物权变动是交付生效还是登记生效认识模糊且争议不断。事实上,自《民法通则》到《合同法》再到《物权法》,我国法律关于机动车交易的物权变动一直认可的是交付生效主义,主张登记生效主义的观点纯属对法条的误解。而所谓登记对抗主义的模式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上各国立法都规定了时效制度。我国也有这方面的规定,但只有诉讼时效而无取得时效的规定,造成现实中诸多财产关系界限不清、发生纠纷难以解决。虽然《民法典草案》规定了取得时效制度,但仅就取得时效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取得时效制度应存在值得商榷和完善的地方。笔者从主要从取得时效的含义、建立取得时效制度的必要性,取得时效的立法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