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福建曾有“图书之府”的美誉。自五代至清初,福建刻书业那用简朴的方法刻印的书籍流传全国,远播海外,大有建本图书独霸天下之势。然而,其后数百年间,由于战乱等原因,福建刻书业衰落了。  相似文献   

2.
刘飞 《图书馆》1996,(6):68-70
文章从5个方面介绍了太平天国的图书刻印———中国农民运动史上的第一次图书刻印  相似文献   

3.
活字印刷在古代中国没有像古代朝鲜和中世纪末期欧洲那样成为文献复制方式的主流,与其自身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环境相关。活字技术适合一次性印刷大批量书籍,不如雕版技术适合长线印刷。中国地域广袤,除中央机构刻印书籍外,地方印书业也比较发达,官府、书院、私人等都刻印或覆刻书籍,一次性印量有限,多采用雕版技术长线印刷。古代朝鲜在学习了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之后,与其社会特点与需要相结合,得到了广泛应用。古代朝鲜中央设立书籍院,铸造活字,统一负责图书印刷并发放至地方,活字技术正好适合大批量图书的印刷。与同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环境不同的是,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腾堡发明铅合金活字时,正值欧洲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的前夜,活字印刷适应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对文献印刷和传播的需要,社会结构、工商业环境、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出版企业化等因素,推动了活字印刷在欧洲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活字印刷术虽然在中国古代并未成为图书出版的主流,但它仍在传播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雕版印刷术一道,构成了中华民族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参考文献22。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国编辑思想史研究的必要性、图书文献出版与编辑思想、作者作品与编辑、刻工与编辑等四个与编辑思想史研究有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各时期图书文献是编辑思想的载体和编辑思想研究的依据;编辑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编辑而不是作者、作品;过去书籍的刻工所从事的刻印布局谋篇、选材、选墨、选纸张等劳动也是在贯彻某种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5.
宋代打击非法出版活动述论周宝荣早在隋唐时期,中国就已开始用雕版印刷术刻印书籍,但真正形成一定规模的图书出版,则是从两宋开始的。所以近年来,宋代的图书刻印及图书贸易已引起一些学人的重视。但是,宋代的非法出版活动及宋朝政府的相应对策尚是一方有待开拓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出版社要讲社会效益,又要讲经济效益;两者发生矛盾时,社会效益要放在第一位。这是尽人皆知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某些出版社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置社会效益于不顾,在出书方面,不断掀起这个“热”,那个“热”,出版了一些格调低下的图书,宣扬凶杀、暴力、色情的图书,乃至淫秽书籍。这是为什么?需要从出版社的经营机制等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7.
1988年10月我们作为中国新闻出版代表团成员在访苏期间,与“全苏图书爱好者志愿协会”(简称“图书爱好者协会”),进行了会谈。协会已创建28年,在苏联出版界和读者中影响很大,拥有会员1900万人,还有几十个团体会员。该组织最初由苏共中央宣传部扶植起来,15年后,协会自身的经济实力不断发展,现已变成自负盈亏的社会团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下属的21个企业,包括装帧材料、书签、书架、微型书等产品的牛产厂,和经营装帧设计、书徽设计及广告业务等。协会章程中明确规定了自己的使命:宣传书籍;提高书籍的利用效率;吸引全社会来发行书籍;把作者、出版者与读者,以及读者与读者之间  相似文献   

8.
随着15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印刷商开始注重书籍印刷的版权意识。这种版权意识具体反映在图书“书名页”的设计上。本文主要介绍了最早的“书名页”设计形式,以此可以了解有关西文图书“书名页”设计的一些观点及其在书籍发展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木刻版画与书籍插图历史久远,明清版画插图题材广泛,刻绘精美,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它甚至对小说、戏曲等文类的创作、刻印及传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图文并茂和精美的形式仍然是图书出版的现代品格和最为基本的内在要求,插图的精美也是书籍自身精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成为书籍精品化、流行传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解放以来,我国图书价格体系一直是采用分类印张定价办法,即把书籍分为若干类别,依出版页(即印张)制定定价标准。1956年2月18日我国文化部颁发了“全国杂志、书籍定价标准”;1956年改为参考标准;1963年又由文化部、科学院颁发了“科学技术书籍和课本定价标准”;“文革”中也颁发过一个图书定价标准;直到1984年11月在调整图书定价中,把图书分为三大类的上限、下限浮动价格。虽然进行过多次调整,图书分类有粗有细,标准有  相似文献   

11.
辽金时期,雕版印刷业异常活跃,在北方地区出版了大量书籍,发挥了传承中国典籍和文化的作用。尊孔崇儒是雕版印刷业兴盛的原动力;社会需求成为雕版印刷业兴盛的推动力,是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官私教育、书商和宗教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便利的刻印材料、社会对书籍的重视以及印刷技术的革命等,在雕版印刷业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郭孟春 《中国出版》2012,(18):56-59
晚明时期是古典插图本图书的极盛时代,涵盖之广、为数之巨、题材之丰、形式之全、刻印之工均堪称空前,并形成了众多流派;插图从叙事性到装饰性、审美性,具备了导读和传播功能,成为晚明书籍传播的一个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3.
关注书籍作为媒介对知识和文化传递产生的影响,从媒介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基于媒介域演化的逻辑,思考技术创新对图书载体演变及意义变化的影响。从西方引入的概念在中国本土化的语境依然有着解释力,逻各斯域下的图书是从神话到“学术”的迁移;书写域的图书存在着“科举取士”与意识形态的对抗;图像域回归身体更注重阅读的感性体验;数字域的书籍将继续与新技术并存,预示着书籍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官刊本指历代官府刻印的本子。根据古文献记载,发现五代后唐明宗时刻本《九经》开官刻本之先河,对我国图书发展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即我国书籍流通和文字传播方式由印刷方式代替过去的手抄、刻石等笨拙的方式,开辟了雕印儒家经典之先河,产生了政府的刻书事业(官刻本),规范了书籍印刷等,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开展读书活动的不少基层单位反映,书源紧,供应不及时,已成为当前读书活动的一个大问题。有的单位为了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动脑筋,挖潜力。有的在单位内部组织书籍交换互助,想办法提高图书的利用率;有的采用小组集体阅读;有的采取交叉和轮流传阅书籍;有的还自己动手刻印中学课本。这些,有助于解决燃眉之急,但终非长  相似文献   

16.
周晨 《出版参考》2016,(8):21-23
2003年上海新闻出版局组织了“中国最美的书”评选,至今成功举办13届.271部中国图书送到莱比锡这个国际舞台交流,展示了中国书籍设计的风采,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当代图书出版的现状.通过这些图书能看到当代中国出版物在纸张、印制、装订等技术指标的长足进步,也能看到当代书籍设计在审美尺度把握上的多元探索.在2016年度“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中,中国两书获奖:《方圆——订单故事》、《学而不厌》分获一金一铜,这是中国书籍设计界收获的特大惊喜!也是自2004年《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获得金奖之后,中国参加此项活动以来历年取得的最佳成绩.  相似文献   

17.
“图书银行”、“知识银行”、“书籍银行”面面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介绍了多年以前提出的创办“知识储蓄系统”、吸收私有资源加入到图书情报部门的资源共享体系中来的新构想和把该系统定名为“知识银行”或“自动图书馆”的简要情况。同时,收集和摘录了国内报端关于全国各地出现的一些“图书银行”、“知识银行”、“书籍银行”、“旧书银行”等情况的报道。目的是想引起人们对这一事物的关注,更 期望得到图书情报有关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出版经济》2005,(10):29-29
2005年8月24日,由《中华读书报》主办,北京宝峰印刷有限公司承办的“宝峰书籍之美——中国精品图书发展论坛”在京召开。著名书籍装帧专家、知名出版社代表以及印刷包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就中国精品图书事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小题"也要"大做"--撰写书籍"内容提要"AB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籍“内容提要”亦称内容简介、内容摘要、内容说明、内容梗概等 ,是书籍的一种辅文 ,是用来扼要介绍书籍内容及其特色的概括性文字。“内容提要”一般印于扉页背面 ,也见印于折口、封底或移到护封、腰封上者。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从事编辑工作实践的体会 ,从重要性、内容结构、语言文字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对撰写“内容提要”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似少非少 ,举轻若重书籍中的“内容提要” ,一般仅二三百字 ,却忠实地反映了书籍的总体面貌。其意义在于供读者和发行机构选购或预订书籍时参考 ,并作为图书馆储存图书的信息资料。“内容提…  相似文献   

20.
以京剧图书封面设计为研究样本可以看到,建国三十年间文艺类图书的封面设计整体上呈现“直接表现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显示出建国三十年间文艺类图书的封面设计既取得了“民族性”“独立性”的成就,但也存在过于“直露”“写实”的缺憾;既有利于发挥封面的“广告宣传”功能,但也使得整个封面设计缺少艺术美感.由此可见,建国三十年间我国的书籍封面设计处于需要不断提升设计感和艺术感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