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问卷,随机调查了滁州学院156名开通微信帐号的在校大学生。研究发现,朋友圈发表文字是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主要方式,且女大学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并且可分为日志类和非日志类两大类型;"晒照片"也是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呈现自我的一种较为普遍形式,且女生比男生更加热衷。微信朋友圈中的"赞"和"评论"是个体与他人对话互动的主要方式,"求转""求赞"则是提高朋友圈被认可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以Facebook、微博、切客等为代表的新网络社交时代,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特征及人际关系已越来越多地映射到网络,真实社会与虚拟网络相互交织,不在场交往日渐成为人际互动的主要方式,而移动终端的出现更加突显了网络区隔。这一系列的改变势必在人们的自我呈现中通过前台的变化、印象管理方式的更新以及文本沟通方式对传统沟通技巧的冲击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为大学生的自我呈现提供了崭新的舞台,大学生利用数字媒介技术实现了更加便捷的印象管理。重大疫情发生时,围绕疫情这一热点事件,大学生在网络舞台上扮演了科普型居家型爱国型沉默型以及越轨型等诸多类型的角色。疫情期间,大学生进行网络自我呈现的动因包括获取多样信息、缓解内在焦虑;展示理想自我,获得他人认同;参与多方互动,建立社交关系等。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加强自身网络印象管理、培养校园意见领袖、提升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与管理,充分利用疫情形成的丰厚教育资源,助力大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4.
自我呈现是指策略性的表现自我以寻求社会认同的方式,主要形式包括微信个人信息和朋友圈的自我呈现。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通过关注和解读学生的微信信息,可获取一手的学生动态,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判。本文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男同学自我呈现的学业和社会导向较高,女同学自我呈现的情感和生活导向较高;女同学整体自我呈现程度高于男同学。  相似文献   

5.
微信朋友圈是大学生自我呈现的新舞台,研究大学生群体的自我呈现行为有助于加深对该群体自我呈现行为的认知,促进其良好交往模式的建立.本研究依据戈夫曼的戏剧理论,采用参与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从个人信息、生产内容、表演策略及动机需求四个方面剖析大学生群体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发现大学生群体通过个人信息与生产内容,运用积极...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在不同网络社群中,自我呈现的不同对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的影响。我们采用信任投资任务,对72名大学生被试进行实验。结果发现,网络社群性质的主效应显著。对于自我呈现,就网名来说,真实姓名比虚假名称的网络人际信任水平高,但并不显著;就头像来说,没有显示出其对网络人际信任显著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结论,网络社群性质对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人们将目光从PC客户端转移到手机客户端,众多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微信在众多即时通信软件中脱颖而出。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当下人际交往和自我展示的首选平台,它的即时性与无处不在性,让人们投入更多的注意与时间。通过分析朋友圈自我呈现现象,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媒介技术、自我监控的路径,探析如何在朋友圈更好地进行自我呈现,厘清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如今大学生是微信活跃用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群体,微信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自我展现、自我表达和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平台。首先,微信是大学生"自我"的传播平台;其次,微信是大学生"现实我"的呈现;再次,微信自拍是"理想我"的展示;最后,微信公众号大学生是"本我"的表露。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我同一性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使用自行编译的YoungK.S网络成瘾问卷,自我同一性形成度测量问卷对武汉市4所高校299名大学生进行网络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表明:①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分量表上得分与网络成瘾问卷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网络成瘾行为会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有负面影响。②性别、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对网络成瘾问卷总分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了解大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的特点,为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提供依据;按整群、分层、随机的原则,采用《大学生网络使用自我控制量表》对726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存在显著的性别、职务、年级、专业差异。因此,针对不同的性别、职务、年级、专业,大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的教育干预措施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心理障碍与自我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患有网络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心理障碍有痴迷网恋、网络恐惧、网络依赖、网络孤独、人格障碍、网络成瘾综合征、网络自我迷失、自我认同混乱和网络越轨行为等.患有网络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正确认识网络、恰当使用网络、进行心态调整等途径进行自我调适,从而恢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自我效能感并不是生而有之的,它是人与环境的互动经验来社会性的建构的。而学校作为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与培养其自我效能的。因此,课堂中,我们通过课堂互动如何来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自我虚拟化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应用而发展,成为网络艺术家的创作契机。不论对于创作、访客或群体来说,自我虚拟化都意味着更多的自由。它对传统社会身份与自我呈现惯例构成了挑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反向自我呈现既包括通过隐私设置来降低信息的曝光率,也包括通过信息删除行为使信息彻底消失。本研究以在韩国的中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反向自我呈现视域下其信息删除行为的特点、动机及意义。研究发现,信息删除是留学生在情境变迁后的一种自我调适行为,具体特点因留学生的年龄而呈现差异,该行为对留学生最大的意义在于能帮助他们彻底与过去告别,信息删除后留下的空白区也因此成为他们在国外进行自我呈现时的新展厅。  相似文献   

15.
综合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探索了348名大学生的网络社会互动特征及其与社会支持、网络成瘾的关系.回归分析显示,在网上与认识的人联系主要通过电子邮件、信息查询和网上即时通讯,与陌生人交往则主要通过聊天室和个人主页开展;以保持联系为动机的用户更多地通过网络与熟识的人联络,而以结交朋友或扮演角色为动机的用户更多地通过网络与陌生人互动,以获取信息为动机的用户则较少通过网络和陌生人展开互动;在网上更多与陌生人互动的用户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需要用更多的上网时间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其周围的人际关系及身体健康均表现出更明显的问题;社会支持较低的人,尤其是得到主观支持较少的用户,更多地在网上与陌生人互动.研究结论可以用来引导大学生用户科学地使用互联网,更好地处理网络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6.
观摩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这种活动有别于一般的常规活动,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活动,并且是向特定人群作正式的、公开开展的一种活动。通过开展这类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交流教学经验。本文试图通过高校教师在特定情境下的自我呈现的现状分析,找出影响自我呈现的因素,从而提出一些有效地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自我损耗在消极应对方式与微信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自我损耗量表、微信成瘾量表对118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消极应对方式、自我损耗、微信成瘾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r=0.323-0.373, P<0.01);(2)消极应对方式可以直接预测微信成瘾(95%置信区间:0.228-0.376),也可以通过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微信成瘾(95%置信区间:0.098-0.164),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分别为69.91%和30.09%。结论:消极应对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微信成瘾,还可以通过自我降低损耗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微信成瘾。可以通过减少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损耗来缓解大学生微信成瘾。  相似文献   

19.
以上海市6所高校565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不同年级、性别、专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差异及与网络行为偏好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得分有显著的年级、性别和专业差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信息获得偏好有显著正相关,与游戏偏好、网络成瘾总分有显著负相关;“过去危机”、“现在自我投入”与交往偏好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会影响其留学体验,基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视角,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14位来华留学生进行了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探究其自我呈现的途径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生以学习场域的边缘人、交往的分化者、精神空间的建构者、情感能量的获得者、反身性的调适者五种角色进行自我呈现。恰适性逻辑与结果性行为逻辑共同构成的社会适应逻辑作用于来华留学生个体的行为选择与身份表达。因个体行为与制度间的高度互动性,影响其自我呈现的制度构成包括规制性的安排与惯例、规范性的交往规则、文化-认知性的社会框架。所以高校不仅要在规制性层面进行政策调整,还应当对文化-认知与情感层面予以关注,从而促进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