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是我们的世界。人离开了语言便不能对世界进行观察和思维,世界在他大脑中只是零碎的光色、线条。可以说,人离开了语言便不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人有一种学习语言的先天潜能,一种对语言的内在“呼唤”,可我们往往忽略了这种潜能,遏止了这种“呼唤”。提倡教育改革以来,中小学教育重点纠正了重“读写”、轻“听说”的传统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听、说训练中的形式主义。有些老师很忌讳“讲”,往往把“少讲”或“不讲”(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多练习等等)作为教学的一个原则。我们听了许多的观…  相似文献   

2.
关于词典,著名语义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有过精辟的论述:从一种意义上说,词典是放在起居室或图书馆的书架上的参考书,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词典是我们每一个人随身携带的,作为使用某种语言的人的智能结构一部分的“内在词典”,这种词典显示了人类的词义能力。当一种语言在文化上自成体系时,这种语言便获得了一种“共同的词汇能力”。不同语言的“共同词汇能力”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各不相同,表现出语言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正>孩子只有学好语言,才能有效地与他人交流,认识世界,才有可能进入人类的文明社会,从而使得自己的智慧潜能得到有效发挥。对于幼儿平时在园的一日活动而言,它是依赖于语言的。正如柏拉图所说,语言是教育的工具。离开了语言,那么教育作为我们人类独有的文化传递活动便无从发生。因此我想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园语言教育。一、创造一个自由有爱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语言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说明:“角色扮演”不仅是一种有用的,而且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我受戏剧舞台背景的启发,深刻认识到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这一含义。孩提时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自己的母语:父母不断纠正我们语言表达中的错误,以及为了使自己的表达能为人所理解,由此,在无意识中我们懂得了语法规则。然而我们成年人来学习第二种语言时,这种“孩子式”的无意识学习的能力已随心智的成熟而减弱了。当然,我们可以模仿儿童学习语言的方法在自己国家里学习别国的语言,但这种模仿已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而,“角色扮演”便成了另一种最好的学习语言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说明文是中学生应学习和掌握的三大基本文体之一。大家都知道,教学说明文要抓住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和说明的方法这三个基本要点。然而,这三者都是凭借着文章的语言来体现的。离开了语言的表述,说明的对象、顺序和方法便成了徒具其名的空壳。试想《死海不死》一文讲死海的“成度很高”的特点,离开了有关死海里多处矿物质数据统计的语言表述能说明白吗?《向沙漠进军》一文里,“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而且对交通路线也起了防护作用”。这一过渡句中的“不但”、“而且”两个连词不是把上下两段说明的内容及其层次突出得清清楚楚吗?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语文比作浩瀚的大海,那么“语言系统”好比波澜壮阔的海面,“人文精神”则好比博大精深的海底,离开了人文精神,语言系统便成了无灵魂之空壳,离开了语言系统,人文精神便无以承载。语文教育作为传播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它应该关注人的价值、精神的表现,使学生在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中“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不仅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文艺批评家。其前期文艺批评文集《艺文私见》认为:“文艺是天才的创造物,不可以规矩来测量的。”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人在文学创作中的天才作用,是对人个性的一种神圣呼唤,是自我内心与精神世界的表现,是文学说话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莫言在《红高梁》中,用他优美的语调为我们渲染了一个“红高粱”世界。通过对强悍生命的书写,召唤着我们民族的刚健之魂。红色作为一个“原型”,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基本上成为一套密传的符号”,这种“颜色词所负荷的情感力量十分强烈”。这种“红色”原型所引申出来的象征意义已经广泛渗透到我们民族深层的心理结构中,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小说中作者对“红色”原型的复活,就是在某种事件的激发下,把它“从集体无意识的深渊里提取出来,使它与意识到的价值产生联系,并藉现代语言转化为同时代人可以接受的象征物”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中,语言构成了人类最直接最深层的困扰。 按照卡西尔的界定,人是符号性的动物。使用语言文字这种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使人与对象世界相互接纳、沟通,是通向对象世界的“路标、绿洲和跳板”(C.W英里斯《开放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看,语言是对人类智慧的确认,是人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互联结的通道。我们不可能生活在语言媒介之外,语言是我们“存在之屋”(海德格尔语)。  相似文献   

10.
“变异”(deviation)是诗人打破语言常规、摆脱习惯用法约束的大胆创新。正如语言学家穆卡诺夫斯基所说的“对标准语言规范的违反,即有系统的违反,便产生了诗歌……”。由于这种违反可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引发读者的兴趣,这就收到了突出的效果,变异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foregrounding)。在诗人的创作过程中,为了各种木同的目的,他们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超乎寻常,形成作品的独特风格,构成其本人的风格。学好英诗中常常出现的以下几种变异,对于我们欣赏作品大有神益。A语音变异(PhonologicalDeviation)在英诗中我们常可以…  相似文献   

11.
徐坤是当代文坛极具女性意识的著名女作家,其小说《厨房》营构了女性无望尴尬的情感世界,这种情感追寻在抒写上便体现为一种无法逃脱的漂泊意识和对回归的极度渴望,在对现代女性精神世界和生存状态的感性观照中表达出了对两性和谐共处,人的理想生存境界的呼唤与重建的渴望。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与大思想家严复交往甚密,深受严复“科技教育救国”思想影响的熊元锷。联络堂兄育钖、育镐以及新建夏敬观、蔡公湛、高安邹叔忱等人,共同组织了一个以修习研讨西洋实科及语言为主的新式学堂“乐群学堂”,学校开办一年后,主要创办人熊元锷便离开了学堂。此时,学堂的一切事务便交由原来的监督熊育钖主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象征主义”这个术语的内涵和效用揭示出来 ,帮助我们深化理解李金发这位诗人及其作品。晦涩、零乱、难懂 ,是诗人有意为之的 ,为的是使可见的世界不再是一个现实 ,而不可见的世界不再是一个梦境。诗人挖掘种种语言资源 ,运用异常复杂的方式 ,创造出一种新的、迄今未有的现实———纯粹的理念。惟这个是真实 ,因为“这个”才是永恒的、无限的。这种对美和真、幻想和现实悖论的成功尝试 ,是在呼唤现代人的情感和心灵  相似文献   

15.
“绿色”一词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化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艺术化的教育,一种将“人的智慧、才干和对人的爱”统一的教育境界。这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英语作业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英语作业?我们试图构建一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使英语作业更具生机和活力,我们将这种理想中的作业称为“绿色作业”。我们呼唤丰富多彩、独具个性的“绿色作业”!  相似文献   

16.
主体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人类社会已跨进21世纪的今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要怎样改革,以什么样的形式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与机遇?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刘佛年、顾明远等率先提出“在教学这种活动中,学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的重要观点,引发了教育界的一场大讨论。时至今日“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点,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实践。这是因为,(1)时代呼唤主体的人,呼唤主体的教学,惟有主体的教学,才能培养主体的人。(2)我们的…  相似文献   

17.
用历史生态的眼光看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认知水平不唰发展阶段的“本质差异”。这种理论与“先天(或遗传)因素决定论”、传统智力测验(主要测量数理逻辑与语言能力)等理论共同构成了当时西方国家对儿童发展的一种主流理解:儿童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包括速率),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儿童发展总体规律不能等同于每一儿童个体发展的规律”,但有一点还是相同的,即先天的“自然潜能”和后天的“自然发展”的规律(包括速率)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学语言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要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理三种关系,即“人文”与“工具”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文章建构了“以综合素质为基础,具有发展潜能的中学生语言能力训练系统”。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人生命成长的一种方式。教育的目的是人,离开了人,教育便无存在的意义。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总有一种方式叫“晓之以理”,对学生讲“理”确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然而,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你的“理”他们会不“理”,因为他们根本不懂。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你的“理”会感觉厌烦,再说,空洞的“大道理”也难以在其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此一来,教育便成了说教,与学生的生命脱节,只会让学生远离教育。要知道,教育离开了学生入心的参与,永远不可能成功。  相似文献   

20.
“绿色”一词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化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艺术化的教育,一种将“人的智慧、才干和对人的爱”统一的教育境界。这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英语作业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英语作业?我们试图构建一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使英语作业更具生机和活力,我们将这种理想中的作业称为“绿色作业”。我们呼唤丰富多彩、独具个性的“绿色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