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晚期洋务运动的“西学”是指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派从“西学为用”出发,引进西方技术,举办洋务活动。顽固派则从“祖宗之法不可变”出发,反对“西学为用”,严防“以夷变夏”。因此,如何对待“西学”,是否坚持“西学为用”就成为我们划分洋务派和顽固派的重要标准。那么,在这两派的对峙中,慈禧太后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这个问题尚是史学界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本人试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在三十年之久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举办的每一项活动几乎都遭到顽固派的反对,而慈禧太后却一贯站在洋务派一边,  相似文献   

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十九世纪中后期在中国风行的一种社会思潮,也是这一时期地主阶级洋务派利用国家权力,推行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政策的指导思想。中国人学习西方并不是洋务派首倡。但洋务派通过洋务运动把自明末以来中国封建社会中萌生起来的这种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洋务”一词是从“夷务”演变而来的.“夷务”或“洋务”的含义本来是相同的,即指外国的侵略及由此引起的中外战争和交涉.“借法”则是洋务派倡导的自强、新政、变法,其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新式练兵、科学技术,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派遣留学生、兴办学堂等.  相似文献   

4.
说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工业具有封建垄断性,并且认定:“官厂商办”是“洋务派运动经济上失败的标志”,这是蔡世华同志新撰的《关于洋务派运动的失败问题》(载《北方论丛》1987年第3期,以下简称“蔡文”)一文中提出的新看法,读后不敢苟同。现就有关论点、论据作点剖析,与蔡世华同志商榷,兼向方家请教。  相似文献   

5.
洋务派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采取一系列“自强”“求富”措施,虽然目的是为了帮助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其封建统治,但客观上却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进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促进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科举制度直到1905年才正式取消,但西方的教育制度及教育科目在中国的出现却始于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不但积极地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积极地倡导西方式的文化教育,以培养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洋务派主张效法西方,学习他们的先进技艺,增强清朝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平内乱、御外侮,确保封建统治。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在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有人把洋务派引进先进生产力,称之为“嫁接”,并且认为,在封建根基上嫁接点资本主义,没有任何“进步倾向”,“是自然法则所不容许”。这种观点,颇为流行,我认为,值得商榷。洋务派引进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时代动因要了解处于特定历史阶段的洋务运动引进先进生产力产生的阶级基础及其重要的意义,要辩明“嫁接论”(恕我化简了)的是与非,就势必把这一运动放到当时广阔的世界背景下予以考察,放到当时中国具体的环境中来辨析,以马克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用洋务派引进先进生产力所造成的确凿不移的  相似文献   

9.
刘保均 《历史学习》2001,(12):20-21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是清政府在同治、光绪年问(19世纪60-90年代)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这场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有人把洋务派引进先进生产力,称之为“嫁接”,并且认为,在封建根基上嫁接点资本主义,没有任何“进步倾向”,“是自然法则所不容许”①.这种观点,颇为流行,我认为,值得商榷. 洋务派引进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时代动因要了解处于特定历史阶段的洋务运动引进先进生产力产生的阶级基础及其重要的意义,要辩明“嫁接论”(恕我化简了)的是与非,就势必把这一运动放到当时广阔的世界背景下予以考察,放到当时中国具体的环境中来辨析,以马克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用洋务派引进先进生产力所造成的确凿不移的  相似文献   

11.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却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对当今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据初步统计,在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中,像“新思想”、“新学校”、“新阶段”这样具有“新”字的叙述有二十多处,本文试对其中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略作解释。1.“新思想的萌发”。(《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P29,以下简称“上册”或“下册”)新思想是指:鸦片战争时期,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天朝上国”的虚妄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先进之处,逐渐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向西方学习。2.“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上册P39)新式学校是指:洋务派用于培养兴办近代工业和近代海军以…  相似文献   

13.
日本科技厅日前设立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机构———“活用失败知识研究会”。它的任务是构筑“失败学” ,把科技领域里发生的事故和失败等搜集起来作为“知识资源” ,以从中获取有益的经验。构筑“失败学”的主张 ,是科技厅长官的咨询机构“关于2 1世纪的科学技术恳谈会”在 6月初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提出来的。这份报告认为 ,新的知识和发现以及新技术的开发不少都是建立在不断失败的基础上 ,从事故和失败中一定能够学到知识 ,把从中得到的教训作为社会共有的财产 ,是提高技术可靠性的有效手段。因此 ,报告建议搜集各种事故和失败的事例制成…  相似文献   

14.
大家一定听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吧,那么你们知道成功的“姥姥”是谁吗?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姥姥”———骄傲。人们做了一件事情,失败之后就安慰自己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次失败了,下次或许会成功。这种想法不完全是错的,但是有些人从来没有细心地去想一想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只是盲目地再去做,最后的结果还是它———失败。而这位导致失败的“幕后主使人”却在一旁看着这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失败所击倒,让他们在绝望中堕落。而那些人却没有想到使他们堕落的是骄傲。历史上曾有许多英雄,他们中有些人也是因为做…  相似文献   

15.
戚其章先生在1995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上撰文《从“中本西末”到“中体西用”》,指出“中体西用”并不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洋务派更多地使用的“中本西末”的提法。戚文说,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中体西用”这一概念来概括中国19世纪60—90年代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不同论点,同时又断言“中体西用”是洋务  相似文献   

16.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调子被唱了好多年,但实际上,教师们都把重音落在前,即普遍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意识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教育教学失败的一个最致命的原因。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的(自学能刀也离不开教师最初的培养),这样说来,似乎是“主导”在先。学生并不是“牛”;教师也非“琴师”;失败了也千万莫甩出一句”真是对牛弹琴”,这与其说是嘲笑学生,倒不如说是教师对自己的讽刺。表面是认为学生这个主体也重要,因为你“弹”了半天,他们却无动于衷啊,你又奈何?实际上,恰恰是进入了单纯强调教…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拥有发达的“百工”教育。但先秦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儒家“士”的教育与“百工”教育不同,儒家轻自然、斥技艺;两大“显学”之一的墨家,到了汉初突然销声匿迹。近代职业教育则是伴随着西方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18世纪60年代,晚清洋务派引进了技术、实业教育,开始了历时50年的艰难探索。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洋务派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以“西文”、“西艺”为主要内容的洋务教育也相继问世。由于洋务教育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而展开的,所以其问世伊始便伴随着“中体”与“西学”之间的矛盾和“中学”与“西学”之间的两难选择。“中体西用”的教育模式是以引入“西学”保存“中体”而展开,却以打破“中体”而告终。  相似文献   

19.
略论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的倾向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绪皇帝参与和推动戊戌变法,却不属于维新派阵营。洋务派与维新派都主张变革,但洋务派要保存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而维新派则要改变君主专制制度,要学习西方的“法度政令”。光绪实际上是倾向洋务派的,他支持变法,是想借“变法”改变有位无权的傀儡处境,因而对维新派的许多主张虚与委蛇,实际推行的是洋务派的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不可能超越他的封建帝王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洋务派经济集团,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陆续创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性企业。这些企业已经属于资本主义的性质。所以有的同志说:“中国第一批资本主义企业是由洋务派创办起来的。”既然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企业是由洋务派所创办,而在创办这些企业的时候,又采取了“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那末,深入地研究“官督商办”经营方式的历史作用,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