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视觉”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表征.凸显着其霸权力量.文化转型已成为一个异常显著的问题。所谓“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即指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语言文字为主导的文化形态逐步向以影像为主导的视觉文化转变.支配并主宰着人们的审美理念和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2.
台标作为电视媒体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都是特定地域人文、精神和文化的浓缩与概括,以独有的视觉审美和文化内涵承载着电视媒介的精神理念和个性特色,是视觉传播的重要一环。综览中国诸多电视台的台标设计,虽然从形式上看呈现的是现代构成理念,但从审美特征和哲  相似文献   

3.
张晶 《现代传播》2006,(5):26-30
审美文化研究是近年来美学领域新的生长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从广义来说,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呈现出来的审美因子,或者说是人们以自觉的审美理想、审美价值观念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事象的总称,一般说来,审美文化具有感性化和符号化的特征;从狭义来讲,审美文化特指在当代大传媒影响下,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所呈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产品、倾向与行为。审美文化所指涉的不是大众文化、视觉文化、媒介文化等概念的外延,而是其中具有审美意义的成分,是以特定的审美价值观念或尺度来观照、评价文化事象,从而提摄出的一种美学形态。本文提倡审美文化研究的实践品格与实现针对性,作为审美价值观念和尺度的审美文化,对于大众文化、媒介文化或视觉文化进行考量与评价,发现其中的审美价值,也拣汰出其中的非审美成分或亚审美、泛审美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张晶 《现代传播》2005,(5):18-20
国学的精华,是荷载中华民族精神的物化载体,其中“乐感文化”是国学中的审美特质,含在外形中的内蕴、从人的自然情感升华到审美情感是国学中审美文化的重要内容。更多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方能在视觉文化时代积存、培植和光大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中国商业电影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视觉画面"景观化"与叙事缺失、电影创作"同质化"与审美趣味缺失等一系列文化悖逆问题,这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彰显、大众消费文化的盛行,以及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冲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钟进华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7):102-105
论述“读图时代”大学生视觉素养缺乏,高校图书馆作为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视觉素养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大学生适应视觉文化时代生活、有效促进学习和个人审美能力的发展以及提高“看”的能力。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视觉文化素养的问题,提出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消费社会的到来使视觉文化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由建设性维度入手,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仿像三个阶段揭示了视觉文化彰显审美感性的本质。指出其本身正是审美现代性精神的延续。  相似文献   

8.
高慧燃 《现代传播》2006,(5):133-135
传媒是文化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占据着文化产品的主导地位。同时,媒体成为当然的审美文化的传播者。但时下,媒体在其产品中,在为大众传播着审美文化的同时,也给大众注入了许多非审美或反审美的元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媒体人的素质良莠不齐,尤其是审美文化素质低下是主要原因。媒体教育必须重视对传媒人才的审美文化教育,提升其文化层次,使媒体人成为合格的文化使者,使媒体成为文化的首善之区,为净化我国的文化环境,创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介的广泛普及,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像化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视觉美感的需求,以及消费社会商品价值的符号化追求,共同为视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搭建了舞台。尤其是在消费主义语境之下,视觉文化往往打着审美的旗号,以追逐商业利益为目的,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大肆宣传。而以视觉传播为主的电视文化在构建消费社会独特的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成为最主流的文化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蔡之国 《新闻传播》2005,(11):39-40
视觉文化成为当今审美文化的主流形态,在此语境下的电视广告以“一图胜千言”的传播方式,成为视觉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而如何创意、制作出吸引受众注意、记忆并发生购买行为的电视广告,是每一个电视广告创意人员亟待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档案在文化旅游中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档案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产物,它给人们带来内容美、文字美、载体美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它不但能满足人们的视觉、触角等直观的审美感官的审美要求,还能给人们感受文化、增加知识,获得怡情悦志的深度审美体验,它的审美价值在文化旅游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前众多的中国本土动画作品中,普遍存在着视觉形象风格杂糅不成体系的现象,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本土动画的品牌建立和传播,阻碍了动画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究其根源仍是动画电影的角色造型、审美语言、艺术表现等视觉符号方面存在着问题.当前,我们亟待以本土文化为本源,重塑本土艺术视觉语言的审美意义,从民族文化长河里寻找中国动画的艺术风格,创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动画视觉符号,并以一种文化战略的眼光去拓展动画市场.  相似文献   

13.
白文硕 《现代传播》2024,(1):121-128
作为“最古老的亲善大使”,丝路审美物质资源深厚、形态多样,熔铸而成的物质审美文化并存互渗、交互融合。在众多丝路物质中,“胡”物作为域外文化符号,携带并凝聚丝路物质审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在民心相通的根基建构过程中,曾经并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媒介枢纽作用,这些经过“丝路旅行”的“胡”物从味觉共同体和嗅觉共同体、视觉共同体三个方面印证了丝路审美共同体生成的可能性,并将丝路沿线人民的“歧感”与“共通感”相互融通,推动并完善“不同”而“和”的丝路审美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从媒介视角审视,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形态。当今社会由视觉文化所主导,而视觉文化正在经历虚拟性转向。从19世纪的电影到20世纪的电视再到今天的互联网,动态的、综合的视觉文本传播、接受和理解已经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但值得警惕的是,相较于口语文化和印刷文化,视觉文本所产生的“惊颤效果”和视觉文化的虚拟性转向,可能会导致人们想象力与现实感的迷失。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丹 《大观周刊》2011,(23):37-37,39
书籍作为历史的产物,是文化的结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书籍装帧设计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换着角色,从单纯的“传道受业解惑”到现代需求复杂的“内外兼修”,甚至发展到强调视觉审美需要的范畴,其间有着太多的转变。随着物质条件需求的增强,人们渐渐的疏远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现代的书籍装帧既要有中国个性,又要能够满足当代国人的心理需求。如何从传统文化入手,为读者指明一条心灵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16.
视觉文化传播: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觉文化及其传播是在现代性大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现象, 然而视觉文化却表现出显见的后现代特征。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著述的基础上认为: 无论用纯粹的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都无法界定视觉文化及其传播的性质。在视觉文化及其传播过程中,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复杂交错, 两者之间既有矛盾紧张的一面, 也有关联甚至合谋的一面。从总体上来看, 视觉文化及其传播更应该被视为一种现代性现象, 而不是相反。视觉文化, 就其内容、表现形式、审美趣味和原则而言, 主要呈现出后现代的特征; 而就其传播驱动力量、传播方式、传播体制而言, 主要遵循现代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在考察视觉文化和视觉表征的各种思想之后,本文选择从"老照片"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流行趋势入手解读其人文审美的意义。通过"老照片"在符号学视野下的新解与其在历史传承、文化意蕴上等不同怀旧话语的分析,使其为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灌注新的生机与活力。文章最后,结合摄影师的文化态度表明"老照片"的文化立场,真正使其上升为社会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18.
子乐 《中国编辑》2007,(2):95-95
当代文化正在经历从印刷文化到视觉文化的“视觉转向”。相对于印刷文化对读者的文化水平有基本的要求,视觉文化时代通过电子影像来传播信息,从而使得没有受过教育、不识字的社会群体也能进入文化传播的圈子。在所谓的“视觉文化”时代,“读者死了”,但是“观众”们却依然“活着”。视觉文化中的人们并不都是电子游戏和电影的被动消费者,他们依然存在着对“内容”的渴求。因此,视觉时代的职业读书人便应运而生了。同经典名著的影视作品相比,“百家讲坛”的教授们所做的工作是“替”观众们看书。通过他们深入浅出甚至“浅入浅出”的解读,满足了观众们对阅读的渴求。  相似文献   

19.
消费社会的视觉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在这个通常被称之为“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中,似乎一切特权和区分都被消解了,高雅与通俗、艺术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审美与消费,传统的边界断裂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已经崛起。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视觉"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表征,凸显着其霸权力量,文化转型已成为一个异常显著的问题。所谓"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即指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语言文字为主导的文化形态逐步向以影像为主导的视觉文化转变,支配并主宰着人们的审美理念和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