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名篇《西瓜兄弟》的作者究竟是谁?二十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王匡,一说是解清。王匡同志在新华通讯社,解清是黎辛同志的笔名,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如果今天这些新闻界的老战士尚健在时我们还不把史实澄清,后人就更难分出真伪了。因此,我认为应该为《西瓜兄弟》的作者正名。  相似文献   

2.
近年和王匡同志见面,他总说起拙作《西瓜兄弟》,说得如此认真、诚恳,使我感动。《西瓜兄弟》这篇短通讯,是我在战争年代写的,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有些报刊在刊载此文时,把作者误标为“王匡”,使他感到不安。其实,1947年9月25日,中央广播电台广播此文时,广播员说得很清楚,作者是“解清”,“解清”是我在解放日报工作时用的笔名,它是取解放日报和当时报社驻地清凉山的第一个字组成的。写《西瓜兄弟》是45年前的事了,如果不是王匡  相似文献   

3.
对比式通讯结构常常是双线平列,或明暗结合,经过穿插描写,使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写成的通讯名篇有解清的《西瓜兄弟》(新华社中原1947年10月5日电)、潘非的《人狗之间》(1959年2月3日《人民日报》和吴学标的《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1980年7月4日《湖北日报》以及孔祥君、崔中文的《大老齐成了“香饽饽”》(1981年6月20日《辽宁日报》)等等。 《西瓜兄弟》的作者随军路过淮阳县李楼村时,听到群众中间流传着“西瓜兄弟”不同遭遇…  相似文献   

4.
新华通讯社主任记者、新华社辽宁分社采编主任李新彦的通讯特写选《辽海采珠》,日前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作者16年新华社记者生涯中发表的重要通讯、采访扎记、记者来信、市场特写、游  相似文献   

5.
涿州报总编辑梁惠民通讯特写选《小城聚焦》日前已由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小城聚焦》近26万字,收入作者作品百余篇,采用编年的方法,从作者1979年到1998年间在国内报刊发表的近60万字的新闻作品中,遴选出来的通讯、特写和人物专访。作品题材涵盖  相似文献   

6.
由暨南大学新闻系副教授程天敏选编的《十年浪迹——三中全会以来优秀通讯选》(上下集)一书,已由广州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国老中青著名记者、作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  相似文献   

7.
暨南大学新闻系副教授邝云妙编著的《新闻写作教程》(修订本),已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修订后的《新闻写作教程》,对新闻写作基本功、新闻写作原则、要求、结构、新闻角度的选取、通讯与特写的  相似文献   

8.
谢怀基同志是新闻界熟知的人物。这并非因为他当了《辽宁日报》的副总编,也非因为他参加新闻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而是因为他勇于创新和突破,不断推出震动读者的新闻名篇。有人说谢怀基是新闻界新升起的一颗明星,并非过誉之词。近年来,在万马奔腾的新闻角逐中,他可以说是一马当先。他有二十多篇新闻作品在全国和省内外好新闻评选活动中获奖。其中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和好新闻奖的就有五篇(含合写的);他有十篇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作品被选八《中国优秀通讯选》、《全国好新闻选》等选集中;有三十多篇新闻作品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相似文献   

9.
由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赵水福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傅显明同志共同编著的《列宁与新闻事业》一书已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论述了列宁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论述了列宁主编、领导的十个主要报纸的经验,书的最后还收有《列宁与无线电广播》一文。本书作者从五十年代在莫斯科大学新闻系读书  相似文献   

10.
"朴素.象真理一样朴素."这是高尔基的人物特写《列宁》中,一位工人对无产阶级领袖列宁的赞语.《列宁》写于一九二四年春天.当时,高尔基在一封信中谈及此文时,称列宁为"世界最伟大的人".但那篇人物特写原稿的题目却是《人》.后来改用《弗拉基米尔·列宁》这个题目,发表在《俄罗斯同时代人》杂志上.题目虽改了,但作者的原意,全文的中心思想都没有改变.在高尔基笔下,列宁既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同时又是"人".这有矛盾吗?没有.高尔基的这篇人物特写(见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九年版《高尔基选集·回忆录选》,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九六四年版《通讯特写选》),成功之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把列宁写成既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又是"人",让一个活生生的、可敬可亲的无产阶级领袖形象神态逼真地活跃在纸上,站立在读者面前!高尔基非常忠实于生活,忠实于事实.他竭力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描写生活,而不是从什么脱离实际的某种需要和意图出发去反映生活.他初次见到列宁,就觉得与自己原来想  相似文献   

11.
排比     
各地民兵亦各持武器随军行动,攻城、袭敌、破路。万里云烟,一片杀声。(《百万雄师出动消灭日寇》,新华社延安1945年8月12日5时电,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解放军报》社编《新闻通讯选》第11页)。荣誉啊、革命的荣誉!你是那么坚贞、光彩!就象那长征草地上的篝火,游击队手中的红灯,它提醒战士、照亮路程、燃烧理想、鼓舞斗志!(魏钢焰:《红桃是怎么开的——记党的忠实女儿赵梦桃》、《广西日报》编《通讯特写选》) 前一个例子中“攻城”、“袭敌”、“破路”,三个双音节词连用,造成一种连贯、紧凑的节奏,表现出一种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的气势。后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2.
大约在我十来岁的时候就读过那篇名扬中外的《西瓜兄弟》,没想到在这篇战地通讯诞生整整51年的时候,我有幸见到了它的作者——1947年跟随刘邓大军的新华社记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黎辛,一个从延安走来的老报人。78岁高龄的他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起了一件件鲜为人知的往事:  相似文献   

13.
1992年的3月26日—31日,我国重要媒体和海外众多有影响力的大报几乎同时在头版位置转发了《深圳特区报》的一篇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这篇通讯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凭着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挚爱和显著的新闻成就,摘取了第四届韬奋新闻奖桂冠。 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66届毕业生,现任深圳特区报业集团总编辑陈锡添。  相似文献   

14.
新闻特写这一体裁,在全国很多报纸中时常出现,并且越来越多,越写越好。这种体裁以典型的画面、真实的情感、细腻的描绘,吸引着众多的读者,已受到新闻界的重视。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新闻写作新探》称特写“是新闻家族中的精品,是美新闻”。四川联合大学新闻系邱沛篁教授编撰的《实用新闻基础》中说:“新闻特写与新闻速写,在版面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新闻界有的老前辈也把新闻特写称为“美新闻”。何为“美新闻”?它美在哪里?笔者根据审美原理和新闻特写自身的特点,认为它在于:素朴美、洗炼美、形象美、真实美。  相似文献   

15.
什么叫新闻小故事?顾名思义,它是新闻和小故事相融其间,寓新闻于小故事之中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特点有三:一是短小精悍,常见的有四五百字、六七百字成篇的;二是有故事情节;三是新闻性强。它写真人真事,不容虚构、夸大和合理想象,内容要确保真实性。新闻小故事,靠故事情节取胜。当年的名篇《西瓜兄弟》,之所以写得生动感人,就在于此。随军记者王匡1947年10月间路过淮阳  相似文献   

16.
1983年2月13日(大年初一),宜昌市人民广播电台的《本市新闻》播出以后,听众反映强烈,认为是“建台以来较美的一组新闻”。1984年在湖北全省电台节目交流会上,这组节目又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省新闻学会和新闻协会主办的《两会通讯》,也刊登了制作这组节目的经验。三年来,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湖南、陕西等地几十个电台和广播站的同行前来要求交流业务经验,并且纷纷将这组节目复制后带走。武汉大学新闻系和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的同志也先后将这组节目录去作为教  相似文献   

17.
《新华日报》1990年1月15日一版刊登我和另外两位同志的通讯《机场上,惊心动魄的一幕》,编辑部还专门配发了短评。作为作者之一的我,深感这篇通讯来之不易。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说:采访是一场探求事实真相的战斗。回顾此文的采访经过,正如场站政治  相似文献   

18.
我从1943年秋担任《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开始,到1957年冬离开《人民日报》,绝大部份时间做的是记者工作。之后,有一年时间是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从1958年秋天起,我长期在《文汇报》做点领导工作,到1985年离开岗位,一直有机会和记者的工作保持着联系。回顾从事40多年新闻工作的实践,最使我难忘的还是14年的记者生涯。那段时间,我写得较多的是人物方面的通讯、特写,文章的主人公大多是我国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全国解放后,我到北京、天津、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日报从四月起有重点地学习和研究了十六个省、市和专业报纸。五月十二日编委会就学习兄弟报纸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会上,总编室的同志分别汇报了最近学习研究各兄弟报纸的情况。他们说,山西日报在标题装饰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南方日报差不多版版有通讯和特写,特别是介绍先进人物先进事例的特写,更较多样。浙江日报对问题提的集中,对同一个问题从多方面展开,形成一个互为联系的小配套报道。北京日报的理论宣传善于和当前政治“气候”结合,善于和干  相似文献   

20.
阅读新闻特写《“飞天”凌空》,好像欣赏一组色彩绚丽、气韵流动的速写画,更像观看一场慢速放映的形象活脱、声情并茂的立体电影,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这篇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作品的体育报道,是光明日报记者夏浩然、樊云芳1982年11月24日在第九届亚运会现场(印度新德里)采写的,后以“好通讯”入选。从它的写作特点来看,叫它“新闻特写”或简称“特写”更确切一些。不少新闻写作书是把特写从通讯类中抽出单独讲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