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正险些被活埋的李启英在逃脱危险后,说她从来没有想到堆在她宿舍窗外的巨大土堆和垃圾会突然崩塌下来。这次巨大的滑坡事故发生在中国东南的大城市深圳的一个工业园区,当时是周日的中午。直到周三下午,只成功救出一个人,找到两具遗体,另外有超过70个人失联,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像李启英一样的外来打工者。现年54岁的李启英说,"我当时正和平常一样在工厂的厨房里洗菜,我儿子冲进门抓住我的手,发疯似的拉着我往外逃",她在这座名为恒泰裕的工业园区当厨师。  相似文献   

2.
《职业圈》2004,(10):16
安徽李新民问: 我一直想做二手货的生意,觉得只要经营有方,一定会从那里面挖出很大财富.和亲友商量后,我决定先从在家附近开二手书店做起,以后再慢慢做大、做宽.能否给我几条如何经营二手店的建议,对错不要紧,我只是想找人切磋,从中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3.
永远的圆桌     
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毅然辞去薪金稳定的工作,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她是从寻找合作伙伴开始的。她不在熟人中寻,而是在陌生人中寻,通过培训来招聘挑选。陌生之间当然有一个建工相互信任的过程。我应邀担任了第一节课的老师。那天开课时间到了,教室里却只有寥寥十几个人。我  相似文献   

4.
我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谈谈《人民中国》在加强对日报道针对性方面的一些做法。撷取日本人关心和感兴趣的选题1.从日本社会问题中找选题。例如,日本经济发展之初,忽视环境保护,令市民叫苦不迭。对此,我们报道一些  相似文献   

5.
对外经济报道是对外宣传整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也是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和薄弱环节。记得刚到外文局参加工作不久,就曾经有一位老同志对我说,经济报道容易流于枯燥乏味,不如社会报道、文化报道有趣味,受读者欢迎。写专了,一般人看不懂;写浅了,味道全无。要做剑深入浅出,谈何容易,非一朝一夕之功。可要真正钻进去了,其乐无穷。在此后10几年的编辑记者工作中,包括近年的业务管理工作中,虽然我也部分接触过经济报道,但总觉得还没有真正把握其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我的家乡是日本长野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有很多的日本农民和生意人到中国的东北寻找工作,所以长野县的人民对中国怀有很深的感情。“二战”以后,长野县的日中交流活动也很活跃,受这种环境的熏陶,我也很关心中国,所以上大学时,我选择了中作为我的第二外语。  相似文献   

7.
2005年,国人在收看电视剧中有一部电视剧让人过目难忘,那就是由中央电视台独家出资3000万元拍摄、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52集系列电视连续剧《大宋提刑官》。《大宋提刑官》以独特的编剧理念、悬念迭起的侦破情节塑造了一位刚正不阿的古代法医和神探宋慈的形象,它成了央视所有电视频道去年最受人关注的一部电视剧,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宋慈热。人们在热议这部电视剧的同时,也记住了它的编剧钱林森,据说,全国有200多家媒体采访、报道过他的事迹,钱林森成了当时上报率最高的新闻人物之一。故纸堆里挖出“宋慈”事情还得从11年前谈起。当时从外…  相似文献   

8.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10,(3):63-63
虽然我在英国做了很多年的新闻主播,但我对之前任何一条我报过的有关中国的新闻都没有特别的印象。我想,我此前和大多数英国人一样,对中国的了解流于表面了,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很远。英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总是那几个题材,只有当  相似文献   

9.
日本占领广州后,我第一阶段的战地报道工作画上了一个句号,因为我一到香港,合众社就把我开除了。在香港,我在宋庆龄领导下工作一年多,帮助她宣传并争取全世界支持中国的事业。  相似文献   

10.
易中天是个人物,我在一张报上读到了他妙谈文化的语录:文化就是方式。故事说,在咖啡杯里发现了一只苍蝇,英国绅士把钞票压在咖啡杯下走人。美国人把服务员叫过来,告诉他下次注意把咖啡和苍蝇分开放,调侃一番做罢。日本人会拍桌子大怒,并给服务员上一堂管理课。中国人则会说"把你们领导叫来"!读到这里我不禁拍案叫绝。这使我想起了我的一位朋友,他最近遇到了一桩麻烦。朋友一生爱书报,自从当上自由撰稿人之后,一年总要订几百元的报纸、杂志。最近一段时间,他订的报刊  相似文献   

11.
事实上,芦山地震是我第一次在现场进行地震报道。五年前汶川地震当天,在总社负责首日外文英文全天滚动报道到凌晨,看着不断入库的图片和素材,我不后悔我在这里,但希望能在那里,直到事了,未能成行,总觉得欠下一笔债。到芦山,作为记者,是还愿来的,而身为川人,是还债来的。写什么呢?我不担心。只要走出去,就会有故事。我喜欢关于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对外大传播》2010,(2):61-61
台湾《联合报》2009年12月29日刊文《空白的20年(论语)成日本救世圣经》说,长期不景气让日本社会充满失望与闭塞气息,中国的《论语》竞成了救世的圣经。在严峻环境下,重新拾起古典书籍,想要从中寻找生存与教育方法的日本人日渐增加,来自中国的《论语》让日本人找到了避风港。  相似文献   

13.
今年5至6月间,我参加了全国青联组织的中国青年赴日考察团,在为期一个月的研修活动中,对“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这句话有了深切的感受。一因为是研修性质的考察,所以有机会“深入生活”,接触了一些普通的日本人和日本家  相似文献   

14.
正一、文化的接近与地理的距离最近因为工作关系,在网上看了日本电视剧《深夜食堂》。平时我是不怎么关注日本电视剧的——因为听不懂。这次本来也只想随便"一眼"的,谁知就"陷"了进去,接连看了前几季中的好些集,欲罢不能。日本餐馆里那种淡雅的风格、含蓄的情绪很有东方神韵。那些处在边缘的小人物,他们的隐忍与善良令人动容。我不禁猜想,在没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国度,人们会怎么看?  相似文献   

15.
日本传统文化并没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夸耀,但它确确实实独树一帜。犹如没有丰富的矿藏资源,但能用进口的原材料制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一般。日本将中国的儒家文化、唐代的礼仪、服饰“进口”后认认真真地予以加工熔铸,成了自己的传统文化。那是我到日本后的第一次与日本友人旅游,目的地是日光。在这之前,虽然也有过几  相似文献   

16.
在东京的最后一日,按照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安排,由长野微小姐陪同我去清濑,会见日本著名女诗人财部鸟子女士。手头恰好有一本从国内带来的《日本现代女性文学集》,其中收有财部鸟子的诗作《总看见死亡——写给作为难民死去的小妹妹》。作品后面有作者简介:财部鸟子,1933年出生,新泻人,生长于被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地区,1946年回国。出版有诗集《腐蚀与冻结》《西游记》《鸟有之人》等,曾获日本地球奖、现代诗茶花奖。我原本有些纳闷——自己从不写诗,为何安排我去与诗人“交流”?看了这个简介这才明白财部鸟子女士童年时代在中国东北生活了12…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日本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文辞典在日本的大量出版反映日本人对中国的关心,表明中日关系正在增进。日本出版辞典最具权威性的岩波书店于1999年5月末出版的《现代中国事典》发行仅仅两个月就销售了1万册,在中国图书专卖书店畅销书中排名第一位,且热卖不止。购书人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人民中国》,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原生态的中国"、"我觉得《人民中国》就是一本充满启发性智慧,教人如何增进相互了解的综合性杂志"、"我一下子被《人民中国》刊登的日本媒体无法深入的细节报道所吸引……通过《人民中国》的各种报道选题,我认识到了中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的南方长出了被夕阳烧红了的暮云长出了比云更孤单也更无力的眺望在车间的机器轰鸣中我写下了遥远的浑然不觉的南方在钢筋水泥冰冷的高楼内我写下了无处申诉的孤独的南方在我脑袋的空白处我用文字揭露了南方的隐私这比阳光更灿烂,比雨水更丰沛的南方却容不下我做的小小的梦!与沉寂的天空,灰沉沉的风景,还有那远去的云烟合而为一,无垠的痛……一个人的南方一个人流浪尽管没有方向我也要独自流浪寻找去寻找心中的梦……(地址:酒泉市金塔县)一个人的南方@王建鹏!酒泉市金塔县~~  相似文献   

20.
早在80年代,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听加山又造先生讲座,就萌生 了了解日本绘画艺术的兴趣。后来又读到东山魁夷的散文,想象中的日本更多了一层神秘。当我随一个书画代表团终于踏上日本国土时,眼前的世界,如此陌生都又如此亲切,人的面貌和城市的面貌——各种标牌上的汉字,似乎是那样的难以置信,又是那样的千真万确。日本与中国的文化联系,太深刻了。在日本,我参加了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而举办的中日友好书画交流展开幕式。这个展览曾在安徽展出过,我因出差在外地,与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