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化,然而把戏曲引入幼儿园教学,却有不少困难。其中唱词深奥难懂就是一个问题。在我园开展的“幼儿戏曲启蒙教育活动”的课题研究中,我尝试“填词”教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学校请来几位专业老师,办起了业余戏曲艺术训练班。我好奇地报了名,经过几轮测试,成了学校春蕾戏曲艺术团的一员。与妈妈签协议进了戏曲班,我第一次了解到我国戏曲有三百六十多个地方剧种,第一次听说板腔体、锣鼓经、曲牌体这些戏曲名词,第一次接触到生、旦、净、末、丑等角色。我真像刘姥姥踏进大观园,看得眼花缭乱。我被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深深地迷住了。除了学习功课,我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练功、练声、台步、水袖……看着我“走火入魔”的样子,妈妈不乐意了:“现在剧团演戏都没人看,你还学什么戏?学自己的功课去!”这时,爸爸支持我,戏曲…  相似文献   

3.
看昆剧     
<正>“生旦净丑”“粉墨登场”“唱念做打”……我正在摘录这些与戏曲相关的成语,仿佛感受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劲头,脑海里不禁浮现暑假里那次近距离观看昆剧的经历。暑假里的一天,爸爸妈妈说要带我去看昆剧《闹天宫》。“大闹天宫”的故事我从小就知道,可昆剧是什么?我很疑惑。妈妈说:“昆剧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形态,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戏曲的鼻祖,连我们熟知的京剧也是它的‘后生’。”妈妈简单的科普引发了我的好奇。晚饭后,我急切地拉着他们来到儿童剧场,踏上了欣赏昆剧的专列。  相似文献   

4.
让幼儿从小接受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培养他们对民族艺术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我在班上开展了“小小戏曲迷”系列主题活动,使幼儿对戏曲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多渠道了解戏曲艺术。我将自己收集的,用各种材料做成的京剧脸谱陈列在活动室内,让幼儿自由参观;精心选择了一些通俗易懂的戏曲片断,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放给幼儿听;组织幼儿观看戏曲表演录像;平日空暇的时候,我就到孩子们中间,给他们讲讲戏曲  相似文献   

5.
全面地论述戏曲欣赏的要义,目前非我所能,自然更不是本文所要解决的课题。在这里,我只想以三个传统戏曲片断为例探索一下戏曲脚本欣赏方面的某些具体途径。调动想象进行填补以构成内心视象戏曲是以“行动”为基柱的表演艺术,可以说它的特质之一就是“动”:时间、空间背景不停地在动,人物的形体和内心不停地在动;“镜框”中的画面也不停地在动。可是从剧本上看,这一切“动态”又都是以一种平面的、静止的形式,通过文学含蕴着、表现着。相应  相似文献   

6.
阮学东 《双语学习》2007,(12M):206-206
京剧艺术是我国戏曲大家族中的一个极端代表,它吸取了诸多戏曲艺术之精华,经历了无数前辈艺术家的长期磨练,逐步形成了独立的艺术风格,在戏曲舞台上独领风骚。京剧流派纷呈,行当众多,在这里我想单以长靠武生这一行当谈谈我的一些表演浅见和体会。京剧长靠武生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有三种境界,一是要演“准”,二是要演“美”,三是要演出“韵味儿”,这三种境界犹如三级跳,一跳比一跳难,而最后一跳更是至关重要。下面我就分别谈谈我对这三个阶段的认识和感受。  相似文献   

7.
孟称舜是明清之际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被认为是戏曲“临川派”继汤显祖之后最重要的作家,倪元璐称他为“我朝填词第一手”。卓人月亦认为孟称舜的三部杂剧《花前一笑》《泣妇眼儿媚》及《桃源三访》足称当时“北曲之最”。孟称舜所写杂剧题材广泛,都有本事源流。本文探讨孟称舜现存的五部杂剧的题材与本事源流。  相似文献   

8.
关于信息化的研究在很多领域已经开展起来,而戏曲研究的信息化尚在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对戏曲研究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如戏曲信息源、戏曲信息工具、戏曲研究者信息素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阐明了戏曲研究信息化的一些概念,如“信息”、“戏曲信息”、“信息化”、“戏曲研究信息化”、“信息工具”、“信息素养”、“前信息化时代”,同时指出戏曲研究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论文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9.
历史悠久富有民族艺术特色的中国传统戏曲,在今日却面临着严重挑战,为“现代意识”所冷落,受到电影电视和其他艺术的强烈冲激,陷入困顿之中。在新的挑战面前,传统戏曲怎么办?是更新完善,还是另辟蹊径“创造现代戏曲”,已成了当前戏曲界争议的焦点。这对于传统戏曲来说,确实是“生”、“死”的问题,直接与戏曲的发展和繁荣有关,是至关重要的。孟繁树同志认为,“一般的抢救措施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脱胎换骨”,而且断言,“一言以蔽之,创造现代戏曲”。现代戏曲“创造”论,  相似文献   

10.
谈魏长生     
地方戏曲勃兴,进入大城市,改变了昆腔长久以来独霸剧坛的局面,这是近代戏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戏曲史家习惯称之为“花”(地方戏曲)“雅”(昆腔)争胜。一九二六年日本青木正儿发表《自昆剧至皮黄调之转移》一文,把《蜀伶之跳梁》作为专节,指出魏长生在“花”“雅”两部争胜中的作用。后来(一九三〇年)又把此文改写,收入《中国近世戏曲史》第四篇第十二章里《有王古鲁译本》。从此以来,魏长生这个人物引起戏剧史家的广泛注意。四十年来;谈到近代戏曲的发展,未有不论及魏长生者。作为魏长生故乡的一个戏曲爱好者,我于十七年前曾辑比有关资料,草成《谈魏长生》一文。“四人帮”横行,原稿早被抄没。现在从王泽君同志处借得复制本,删取其要,刊载于此,以就正于戏曲史家及留心乡邦文献的同志。  相似文献   

11.
在以“曲”为本的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及批评中,隐藏着可喜的潜流,即对戏曲“戏剧性”及“综合性”的关照.当“戏剧性”作为评价标准置换“音乐性”这一评价标准,并对戏曲艺术作出“整体性”审视时,戏曲评论亦由“曲论”嬗变为“剧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专题”教学改革是我院重点课题———大文科“专题化”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专升本”(包括脱产、函授 ,下同 )本科班学员综合素质的多层次性和学习动机的差异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专题”教学的研究性 ,突出“专题”教学的师范性、继教性特点 ,使学员能够学以致用是我们专题化教学的重要突破点。“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专题”课程作为我院“专升本”本科班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 ,我们可以借鉴区外一些高校文科课程改革的经验 ,在我院“专升本”的学员的“专题”教学中 ,试行“重读经典”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方龄贵先生在《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一书中 ,考释了出现在元明戏曲中的 114个蒙古语词的汉义。这一成果在学界功不可没。然而某些结论还有商榷余地。本文拟就该书考释的两个蒙古语词阐述个人意见。关于“哈剌赤”,方先生认为 ,它的汉义为“执掌黑雕旗的人”,而我认为 ,“哈剌赤”,当指勇敢强悍的兵士。方先生在解释曲文中的“莎可只”这一蒙古语词时指出 ,“莎可只”中的“只”是汉语 ,而我的看法是 ,“只”应看作是蒙古语动词词干“莎可”之后的语法附加成分  相似文献   

14.
所谓戏曲,就是我国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从产生一来,就不断发展并形成自己独有的表演艺术。戏曲中独有的表演技巧不仅是戏曲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是戏曲艺术的灵魂所在。在戏曲表演技巧的应用下,越来越多鲜活的艺术形象出现在舞台之上。基于此,本文将从戏曲中的“唱”、“念”、“做”、“打”四个方面来探讨艺术形象塑造过程中戏曲表演技巧的重要性,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因梦成戏”戏曲观念,是在其“因情成梦”的独特人生体验与“以梦写情”的戏曲创作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从《紫箫记》到《紫钗记》,体现了汤显祖“因梦成戏”戏曲观念的理论自觉,之后他完全遵行了这种戏曲创作逻辑,并且进一步丰富了其审美内涵.这种戏曲观念的美学价值在于“梦”不仅是剧作家用以塑造人物、观照现实、寄托理想的重要手段,也是剧作意蕴风格、艺术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更是戏曲编创的“主脑”与关捩,其中涉及到中国古典戏曲美学诸如“虚实”、“体用”、“传奇”、“真幻”等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高度综合的“大一统”特点。秦汉时代是中国“大一统”封建帝国的完成期,这对戏曲文化的孕育是至关重要的。元明以来,大团圆的戏曲结构模式已经形成。戏曲方面的大团结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和”的情节,戏曲的团圆模式是根源于我国传统的“和”、“大一统”的理念的。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将意境理论引入戏曲研究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戏曲意境”理论。首先,“戏曲意境”理论既脱胎于中国传统意境论,又汲取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关注个体命运。其次,“戏曲意境”理论具有“自然”与“言外”这两重内涵,前者聚焦于艺术真实,后者面向世界与人生的本真状态。最后,“戏曲意境”理论提升了戏曲地位,使其走出了“不登大雅之堂”的低下境地,又启迪后来学者,成为“剧诗说”等舞台表演理论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8.
近日,以“繁荣少先队文化、养成良好道德情操”为主题的“肯德基”杯浙江省红领巾社团文化节在杭州市开幕。“家乡戏曲演唱会”、“网上擂台”、“‘身边的科学’科普论坛”、“‘我看浙江新变化’摄影美术展”、  相似文献   

19.
戏曲文献数量可观、题材多样,作为通俗文学,其语言口语化程度高,语词十分丰富。以《古本戏曲丛刊》为考察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排比归纳、考证方言等方法,对戏曲中的“缠绕”“立拉”“掉篦”“溜剪”“朦胧”“姜方”“哔哩”七个词语进行释证,以期提高戏曲文献整理和相关研究质量,对汉语语文辞书编纂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近百年来,戏曲学界一直遵从王国维先生的戏曲“由叙事体而变为代言体”这一观点,将“代言体”视为戏曲形态。从语义学和剧场交流语境的角度,对中国戏曲形态进行重新审视,可以发现:无论是用“叙事体”还是“代言体”来解读现存的戏曲剧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点,取代它们的是“演述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