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人情关系步入现代化进程后遭遇了异化,异化的人情关系带给发展中的人与社会诸多消极影响。本文在描述传统人情关系特征和异化人情关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人情关系在当前发生异化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矫正异化的人情关系,培育现代交际新风尚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
一、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关于价值的内涵,我国哲学界有关系说、实体说、属性或功能说、主体需要说、意义说、观念说等。[1]实际研究中,诸多学者在价值的分类上主要以“人”为中心区分、理解内在与外在价值,认为内在价值即事物对人的价值,外在价值即事物对社会的价值。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因为这不利于充分揭示内在与外在价值的内涵。对事物内外价值的理解应以事物自身在实际关系中是否处于主动或被动而定,应以其自身作为参照点来区分内外价值。内在价值是指事物作为主体对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它是事物具有的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是事…  相似文献   

3.
近代法制转型的考察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法制的转型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它深刻表明:与法律外在形式的变化相比较,其价值取向和内在精神方面真正实现现代化则显得尤为关键。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为法制精神的变革提供了契机。但也应充分认识到,传统性与现代性作为一对难解的纽结,将贯穿于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在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进程中,需认真分析传统法制精神的制约因素,协调好法制转型中传统性因素与现代性因素的关系,大力培育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法律观念,进而有效实现传统法律化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中,人情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具有绝对的价值导向作用。而法治社会要求规范行事,显然这与人情社会相左。但人情与法治社会中的道德又有某些契合,若能发挥其积极性将会促进法制和道德的建设。通过对人情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对比,揭示出人情与规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教育本质内在规定的全面价值是否被教育主体内心所追求为标准,教育价值分为合理建构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与功利化非教育价值是对立关系。消除教育功利化,促进教育健康发展,要促进教育外在价值向内在价值转化,并使二者相互促进;改变片面教育价值,减小教育负价值,消除教育的非教育价值,关键是增强教育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转型与变革引发大学生价值观念产生新的变化 :价值观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 ;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 ;价值信仰由一元主导向多元并存发展 ;价值取向由单一型向多样化发展 ;价值评价标准由内在精神型转向外在功利型。本文在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变化趋势的基础上 ,提出构建大学生科学价值观教育体系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7.
于战明 《天中学刊》2013,28(5):36-38
大学生志愿者主体性发挥的动力因素包括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大学生志愿者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和对"类"价值的追求是其主体性发挥的内在正向动力,而他们实现自身价值需要的功利性取向是其主体性发挥的内在逆向动力。社会对德性的追求、高校对志愿者的良性教育、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需求,是大学生志愿者主体性发挥的外在正向动力,而政府、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需求的工具性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志愿者主体性发挥的外在逆向动力。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一核心价值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两种形态呈现出来。其外在价值是发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存做准备;其内在价值是丰富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生命的品质。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外在价值,又要关注内在价值的实现,落实这一价值观的基本途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词汇的变化,而词汇的变异常常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流行短语"hold住"与"伤不起"的产生说明了汉语自身内在的变动活跃性,而从其外在的认知理据则可看到当今社会的一些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农民人情是农民伦理观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社会里 ,农民人情对农民伦理行为 ,经济行为均起支配作用。在现代社会里 ,随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民人情也发生了变化。然而转型期的农村依然存在大量的传统因子 ,因此农民的人情在市场条件下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但人情与市场经济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 ,两者相互碰撞易产生农民的人情危机。当然农民的人情危机并不能否定农民人情对市场经济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传统犹如“无形的掌心”,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传统并非僵化保守、一成不变的信仰与范式,它本身处于发展之中。近代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探索的教训在于割裂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和“两个结合”对于新时期重新思考教育传统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传统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教育传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因和资源,发掘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是目前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合理地把握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传统之维,以传统为批判的视角、以传统为发展的根基、以传统为转化的力量,有助于推进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生命双重内涵的协调发展,即作为"人"的教师和作为"教师"的人的统一发展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地实现其职业外在的社会工具价值和个人内在的主体价值的统一发展过程.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要关怀教师的生命,关注教师对其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追求,澄清对教师专业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模糊看法.  相似文献   

13.
价值是一种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即意义关系。价值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价值观念则是人们对客观的价值关系的观念把握。价值观与价值评价密切相关。价值评价必须考虑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必须把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作为内在尺度运用于评价的客体。价值观是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期盼与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也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应当也必须是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期盼与展示。任何社会大变动时期都会发生价值重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重估。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一变革最突出特征和最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了,构成了一场前无古人、艰难复杂的伟大的社会变迁,它必然引发价值重估的问题,也必然为重建社会主义价值观开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14.
文化传统与社会转型的关系问题,是一切文明国家历史发展所面临的共同命题。从人类文明史的总体过程来看,传统通常要比变革具有更为强大的历史力量。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象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象只是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社会历史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地传承和创造传统的过程,社会转型归根到底是传统的转型,即社会成员用新的时代精神整合扬弃原型社会中的旧传统,从而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并且能够满足现实人类实践活动需要的新传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方向上走上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社会转型之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必然要从社会体制的变革追踪到文化传统尤其是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传统的转化。儒家文化传统一方面会以其内在的文化机制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会在社会转型的冲击和挑战中通过变异与创新获得新的认同和传承。因此,儒家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经济大变革时期,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价值取向多样化,对传统伦理道德造成了极大冲击,致使人们的荣辱观发生了较大变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整合社会的价值资源,需要我们的人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荣辱观。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辟论述,立足中国现实国情,着眼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特别是青年学生,确立了应有的价值目标和道德标杆。  相似文献   

16.
大学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自由和社会责任内在地共存于大学的历史发展中,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学术自由必须以服从和服务于人类和社会利益这一“道德”基点及其价值倾向为根本指导和总体方向,大学总是和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相伴而生,相携而发展。大学的社会责任有两个向度:一是以大学的职能为表征的外在向度;一是内在地存在于大学的本体价值中,以隐形形式作用于社会的内在向度。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是推动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审视红色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内在关联,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治理功能的基本前提,对于推动新时代红色文化繁荣发展、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厘清红色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基本关系须从价值立场、目标旨归与历史变革等多重维度进行系统研究。从价值立场来看,红色文化与社会治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奠定了二者有机交互的根本前提;从目标旨归来看,红色文化与社会治理始终坚持“人的自由发展”,构成了二者协同联动的现实可能;从历史变革来看,红色文化与社会治理辩证互动,赋予了二者互促互进的生动注脚。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精神实质不是简单地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外在表现样态模仿和变革。中国社会传统结构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传统结构的根本特点,即乡土性。这种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而不是西方以团体为中心的社会。因此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事实,显示了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不是由一个“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社会结构的革命性转变进程。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精神实质是中国社会历史主体在实现差序格局现代表达过程中所实现的市民社会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逻辑互动;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突出地体现为市民社会、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文明现代化等视域中差序格局现代表达方式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9.
法产生以后,以其维持统治阶级的意识主导地位为本质而不断推进文明的发展作为其价值追求,其既是道德规范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驱动和价值维护。  相似文献   

20.
公共治理和世界各国的治道实践充分证明,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类型与治理模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随着当代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国家向公民社会、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型,探讨社会转型与治道变革的内在关系,对转型时期的公共治理及其模式进行重新定位与选择,确立发展、效率、公平、法治、分权的治道变革价值取向,建立以利益协调为基础的治道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