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红楼梦第五回的太虚幻境中,有这样一组三个隐语:“群芳髓、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其浓艳妩媚,意趣绰约,为一般读者所注目,只是难得透解罢了。现在所见,学者专家皆以各隐语”末一个字的同音相谐为解,即以“髓”谐碎,以“窟”谐哭,以“杯”谐悲,说是红楼梦的作者以“群芳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象征大观园中众儿女悲惨的命运和结局;还有说甚至象征整个封建社会衰落败亡的历史命运的。我们在报刊上还不时看见一些文章喜欢引用这些隐语,所用含义,大致也是这样的意思。这种解读几乎成了没有异议的定见了。但笔者对这一组隐语留…  相似文献   

2.
夏令嘉 《学语文》2008,(6):19-20
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里,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性的赞美和叹息是同时存在的。裙钗,粉黛,她们名字的寓意就引申出千千万万的女性。在这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故事场景及创作背景的里里外外.她们象征着人间美好的特质与易逝的悲哀。  相似文献   

3.
洋洋大观的《红楼梦》是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所不包。其中的酒文化占有相当的比重,散布在许多章节。《红楼梦》的第5回写了“万艳同杯”酒,那是用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制而成的,故取名为“万艳同杯”。其实这种酒是曹雪芹虚构的,社会上并不存在。“万艳同杯”与“万艳同悲”是谐音,表达了作者对女子薄命的深切同情,也是为《红楼梦》的主题服务的。在《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一回中,写了“屠苏酒”。按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农历正月初一要合家饮用屠苏酒。《四民月令》记载:“元日饮屠苏酒,…  相似文献   

4.
从妇女问题的视角看,《红楼梦》是反映封建社会末期妇女问题的百科全书。它抒发了对封建礼教桎梏下的妇女的悲惨遭遇的极大同情和对残害妇女的封建制度的不满情绪。一种崭新的妇女观、恋爱婚姻观和婚姻道德观已在《红楼梦》中萌生。 一、万艳同悲与女清男浊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是全书反映妇女问题的总纲。金陵十二钗,全是“薄命司”中人:宝玉在太虚幻境喝的茶,名“千红一窟(哭)”;饮的酒,  相似文献   

5.
<正>《红楼梦》有没有褒贬?即《红楼梦》有否作者的立场?这似乎不是问题,因为即使是后世的“零度”写作,也不可能没有作者立场。但有一种观点,似乎觉得《红楼梦》是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只将生活呈现于读者,而不作任何评判。特别是对作品中的年轻女性,既曰“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作者对所有年轻女性都取同情立场,没有真正的贬损。  相似文献   

6.
美国文学史上有霍桑的《红字》,翻译家霍克斯也有“红”字的烦恼,此红字非彼红字,此霍氏亦非彼霍氏。要说霍克斯的“红”字,首先要谈谈《红楼梦》的“红”字。红字与《红楼梦》、贾宝玉,甚至曹雪芹本人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周汝昌曾指出:“……《楝亭诗钞别集》卷一页十五有‘咏红  相似文献   

7.
依稀懂事的时候,看电视剧《红楼梦》我虽是朦朦胧胧的感觉,但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却也是同情其遭遇,怜惜其娇弱,佩服其才华了。爱屋及乌,后来就连她那一天三场的哭也成了美了。总之,那时在我心里就活脱脱有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美人。随着长大的足迹我翻开了《红楼梦》,知道了“千红一窟”“万艳同悲”,明白了全篇的“假作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有过“胡庸医乱用虎狼药”的恶作剧。那是给晴雯治病时,却按男子的治法开的药,故称虎狼药,尤三姐同柳湘莲订婚的聘物是柳湘连祖上传下来的宝贝“鸳鸯剑”,这虽是两种具体的事物名称,背后却有一种隐语相含。《红楼梦》中很多地方都以谐音作语。兹因贾府中的男主子们都是摧残蹂躏,奸淫玩弄良家妻女的无耻之徒,如虎似狼,尤二姐,天生丽质,懦弱无能,寄人篱下,终遭贾府之“虎”逼“狼”逐而自逝,尤三,南洁无瑕,性情刚烈,胸有城府、皆因处境是龌龊,芳名难辨而殉身,贾府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虎狼窝”(寓虎狼药)和遥深千丈的“冤殃涧”(寓鸳鸯剑),莫说二尤组妹,赁好哪个女子也逃不脱这帮声色犬马之徒的魔掌。这正是书中“红一哭”(千红一窟)“万艳同悲”(万艳同杯)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小说有多个题名,它们在《凡例》中出现的顺序与在第一回交代其由来时的顺序略有不同。《凡例》中的顺序暗含作者攻守回环的太极笔法,且各题名有着文白雅俗的风格差异,暗藏了褒贬态度。在各题名的关系中,作者以“红楼梦”总括全题,以“金陵十二钗”指涉真事,以“悼红轩”关合“红楼梦”和“金陵十二钗”,且以“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一事透露了隐于文本背后的创作本事。  相似文献   

10.
从贾氏四姐妹的不幸婚姻看红楼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以贾家四姐妹的不幸婚姻贯穿《红楼梦》全书,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红楼悲剧。“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大观园女儿国从此结束了它的黄金时代,真乃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文中从四个小姐的不幸婚姻结局来探讨红楼悲剧:元春寂寞深宫、迎春身陷狼窝、探春无奈远嫁、惜春最终为尼。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反清悼明”之说,前文从汉人与满人、明朝与清朝、汉家天子与满洲皇帝、华夏与夷狄四个方面作了考论,初步建立起一个系统。其中许多观点尚需展开,陆续发现的新材料亦有待整理。故写此文以为续。 一 “红楼之梦”十七年 以小说面目出现的《红楼梦》,却有自己的“年表”,这一点已为脂砚先生指出;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一书中,曾专设“红楼纪历”一章,对前八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了众多娇美多姿的少女形象,薛宝琴就是这个芳香美丽女儿群中一个特殊的人物。在众女儿“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悲剧中,宝琴算是悲剧色彩很淡的一个,是一位集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气,有独特性格魅力的聚合了大观园中各出众女儿优点的女子,是红楼世界中唯一接近完美的人物。在她的身上体现了曹雪芹关于至善至美的人的最高体悟,表现出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她是曹雪芹在缺失里营造的完美。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我以为应以《红搂梦》的“立意本旨”为主,再结合有关考证、史料,进行归纳、概括,而不应该是其它。《红楼梦》一开始就有“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又说:“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可见《红楼梦》的“立意本旨”就是作者所隐去之“真事”,即所历“梦幻”之后的感受。总的看来是:借“通灵”,说“梦幻”,说“梦幻”,隐“真事”;隐“真事”,立“本旨”。所以,只要寻出作者所隐去之“真事”,《红楼梦》的“本旨”,即主题思想便豁然开朗了。  相似文献   

14.
刘莉 《文学教育(上)》2011,(24):158-158
一部红楼,十二愁肠曲,真真是千红共一窟(哭)。 一个社会,数百苦命女,实实是万艳同杯(悲)情。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说到太虚幻境有"孽海晴天"一座宫殿,各司贮有普天之下所有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此回借贾宝玉的游玩,交代了书中一干女子悲苦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禁锢女性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5.
纪婷 《课外阅读》2011,(8):250-251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金陵十二钗”是书中女性形象的主代表人,她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气质性格,各自不同的身份地位,各自不同的遭际归宿。但是终均难逃“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命运。贾探春正是其中的一位,她的悲剧性格有着矛盾性和复杂性,这种性格的形成又有着必然性和特殊性,下面我将针对这几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 《红楼梦》楔子肯定系曹雪芹创作,这是在脂批中明确指明的。针对“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一语有批曰“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后(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狯之甚。”脂批中多次明点作者雪芹或芹溪之名,但有关《红楼梦》创作权的要算这一条最直接了。  相似文献   

17.
"红学"勿反《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学”、“脂学、“探佚学”之“学术风气”是“反《红楼梦》”的“红学”研究。俞平伯先生晚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对自己青年时期的“反《红楼梦》”研究进行了深层反思和痛心地忏悔。《红楼梦》研究应该更新观念,努力进取,走出误区,开拓红学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无可奈何花落去──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朱引玉《红楼梦》通过贾府由盛到衰的客观描写和宝、黛爱情的悲剧以及大观园“群芳”凋零的艺术再现,表现了一种繁华即逝、美质不常的梦幻意识。一部《红楼梦》就是演绎“繁华即逝、美质不常”这八个字的。《红楼梦》杰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表现了一种美真丑假、褒真批假的进步理想,因此未可将其“真假”二字仅视作“真假相映“的艺术表现手法。其根据是:一、明清一些进步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常以“真假”二字概括评说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现象,此必影响曹雪芹;二、早期红学家多数正是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去理解《红搂梦》之“真假”的;三、《红楼梦》本身所写的矛盾冲突本质上是“真”与“假”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呕心沥血撰写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在亲友问先后借阅传抄,留下各种版本。在各种版本中,仅仅林黛玉的眉和眼的描写,就有近十种不同的版本流传世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