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黄鹂》是孙犁散文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和《大学语文》课的范文。文章将黄鹂视为美的象征,精心描绘黄鹂在不同境遇中所呈现的不同神色形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痴爱、向往和追求。笔者捧读此文,在理清了该文的意境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分析法,学生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诗歌鉴赏常会用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那么到底什么是虚实相生呢? 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辩证关系,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  相似文献   

3.
意境就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包含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个“境”包括“象”和“象外之象”两部分,也就是实境和虚境,其特征有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我们理解诗词,就要从这里人手。  相似文献   

4.
何谓意境?《辞海·意境》条曰:“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即“情意”,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形象”由“形”和“象”组成,原指事物的外形和相貌.诗歌中的形象则是指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生活画面.意和境,两者结合,虚实相生,相辅相成,互增光彩.意境之中,不仅包含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且包括形象之中所渗透进的诗人的真实思想感情,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王微《叙画》),“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才能引起人的美感.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诗词意境同样有着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里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所以,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进行意境分析,就是要求学生将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意境,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从结构上说,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它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效果。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不断开拓诗歌的审美想象空间,从而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诗人的心灵世界中去。  相似文献   

7.
意境就是抒情型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张继的《枫桥夜泊》这一意境浓郁的诗作,来阐述创造意境的两个必备条件:"切情切景"、"如在目前"的艺术形象和"见于言外"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8.
隋永强 《考试周刊》2014,(82):25-25
意境,主要指舞蹈中呈现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诱发和开拓的美好想象空间,有情、景、虚、实这四个要素。意境不仅对舞蹈的主题起到深化作用,而且能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使之身临其境。舞蹈《水墨孤鹤》的意境塑造既能充分刻画孤鹤的形象,又能给观众带来艺术的享受,充分体现意境塑造与舞蹈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诗歌意境“虚”与“实”的辩证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创造意境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辩证法则和总的创造方法。实现诗歌意境虚实结合的三条途径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分呈。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相似文献   

11.
初识郁达夫,始于他的代表作《沉沦》,那酣畅淋漓的心境表现和赤裸裸的自我暴露着实令人震惊,于是便知,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位放浪形骸的名士。而他的写景散文《故都的秋》却丝毫不见小说中一以贯之的颓废和病态,取而代之以清丽和幽寂,令人顿感意蕴无穷,美不胜收。这缘于他在文中对意境的营造。“意境”是一个典型中国化的理论概念,是在古典诗词的创作和鉴赏中常用的术语。意境理论的正式提出是在唐代,以后不断有人阐释它,丰富它。童庆炳先生曾对它作如是定义: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  相似文献   

12.
《绝句》是唐朝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一幅春天充满生气的意境深远的画面。针对这首诗的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一、自学古诗 ,引导学生想象图画 ,体会意境。学生读诗自学 ,通过自学弄清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都在什么地方 ,对这首诗有个大致的了解。二、通过“画诗” ,理解诗句 ,体会诗情。1 .出示前两行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时我问 :“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然后 ,我在黑板上画出了柳树和蓝天 ,问 :“你能画出黄鹂和白鹭吗 ?”学生一听 ,纷纷举手。我让…  相似文献   

13.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人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4.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法则,也是抒情文学意境美的重要标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苑中,古典诗词可以说是最具有虚实相生的意境美的艺术。诗词作家们通过自己巧妙构思、精心创作往往能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姜斋诗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文艺美学中虚实范畴的多重表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文艺学逻辑理路将其系统化分类综合,结合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从六大方面全面阐述了“艺术意境的虚实相生之美”的具体表现。力求给艺术意境的虚实相生之美这一丰富复杂的审美特征以明确的解析。  相似文献   

16.
道家哲学思想对于意境的影响在于使意境形成了有无虚实相生的辩证性结构。而结构决定功能,美妙的诗意与人生感悟惟有在这种有无虚实相生的辩证性结构中才能够准确地传达。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道家的哲理化自然观对意境的生成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芮瑞 《学语文》2003,(6):12-13
虚”和“实”是中国艺术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也是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已故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一生执著于艺境研究 ,在他的多篇文章中都谈到了中国艺术虚实相生的艺境结构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见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五册)就是一篇关于虚实问题的专论。“虚实”是一对美学范畴 ,“本义指空无与实在相对立的两种状态。”(《中华美学大词典》) ,运用于艺术和审美活动的空间意识的表现 ,则具有多种含义 :1、实指艺术作品中直接可感的形象 ,虚指艺术作品中由直接形象生发而又联想或想象所得的间接形象 ;2、指真假 ;3、指虚构与实…  相似文献   

18.
最早提出"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是唐代的王昌龄。之后历经皎然、刘禹锡、谢赫、司空图、笪重光,意境理论不断深化。概括而言,其核心内涵有两层:一是情景交融;二是虚实相生。《红楼梦》在意境营造上处处体现着意境理论的精髓。它注重物境、事境、人境与情之交融;在语言上常常体现虚实相生。正因为深得精髓,《红楼梦》极富深意,宛如一座冰山,让后人流连忘返,不断探索其中奥妙。  相似文献   

19.
鉴赏唐诗主要是把握住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鉴赏要从诗歌的意境入手,意境之美主要表现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情景并茂的方面,本文就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构图的重要法则之一。所谓“虚”,就是松、淡、模糊甚至是“无”;“实”就是浓、重、密等等。没有虚实不成画面,虚实关系处理好了,就层次明晰,主体突出。不少优秀作家在写作中借鉴这种表现手法,使作品结构精妙,意境深邃,收到了“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