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勾画了美国男女同校的历史与现状,认为从19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男女同校都被视为女性赢得与男子一样的受教育机会的标志性成果以及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途径.20世纪7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发现学校中存在大量性别歧视现象,认为男女同校不仅没有消除性别歧视,反而使女孩过于女性化,男孩过于男性化,加强了性别刻板模式.男女同校的进步形象被颠覆,人们再也不能简单地歌颂男女同校.  相似文献   

2.
旧时代的中国女子接受教育相当不易,男女地位更是不平等。蔡元培积极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接受教育,且主张男女同校。从蔡元培的言论以及实践来讨论其对于男女同校的观点,可以得知,蔡元培1901年便有“初、二两级”男女学生可以同校,再到1912年在教育法令中提出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到中学阶段的孔德学校里实现男女同校,最后到五四运动后的1920年北京大学开放女禁,实现了大学男女同校。蔡元培不仅是在言论上发表男女同校的观点,且积极的实践,他走在推动中国男女同校的时代前列。  相似文献   

3.
刘静 《考试周刊》2011,(31):191-192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学男女同校制度曾引起激烈争论,本文从理论、政策和推行三个层面对此时期中学男女同校制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学男女同校运动,是五四时期改革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袁振英作为中学男女同校的先行者,其中学男女同校思想诞生与实践过程尤其值得我们去探讨。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较大的学术意义,而且能为当今观察和思考有关教育现象提供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中学教育经历了反复的"男女同校"和"男女分校"运动,最终形成了"教育形式上的男女有分有合,内容上有所区别"的局面。与之相伴随的便是学术界对"男女同学"问题持久的讨论,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论文集中在《教育杂志》,陆费逵、姜琦等当时著名教育学者都曾关注这一问题,对教育上"男女有别"的观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男女同校教育被认为是实行男女平等跨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然而,今天却出现了专门的女子中学。面对着此种现象,笔者试从男女分校教育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实行男女同校教育优点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7.
1870—1920年是美国女子高等教育从试验到扩张的关键期,人们围绕男女同校是否危害女性健康、女大学生婚育率下降是否会造成种族自杀、性别化课程是否合理等问题展开了三次大规模争论。一方以女性的生理特征为由反对男女同校,提倡培养贤妻良母,主张女性学习与其性别相适应的课程;另一方从经验事实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出发支持男女同校,反对固化女性性别角色,主张男女学习同样的课程,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争论表达了不同群体对女子高等教育形式、目的和内容的不同看法,折射了性别的生理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之间的冲突。争论促进了美国女子高等教育观念的变革和实践的发展,间接推动了美国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转变,最终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美国大学男女同校教育是女子高等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的深刻变革。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大学基本完成了男女同校教育,从有限招收女生到平等接纳女生。大学争夺生源的需要、大学相关利益团体的推动及社会对平等机会的倡导,是其转变的主因。实施男女同校教育后,大学逐步废除了限制招收女生的"配额制"政策,大学课程和专业趋于多样化,校园社团组织更具包容性。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是中国女子教育现代化的先驱。他从民族发展和男女平等的角度提倡女子教育,提出男女平等的教育观和养成女性高尚品行并自立于社会的女子教育目标。他主持并颁布了有关男女同校的政策法规,全力支持和推行在大学、中学实行男女同校,从而开创了一代新风。  相似文献   

10.
1837年,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首次招收了四名女生,标志着西方传统大学之门向妇女开放.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而言,高等教育即便是在男女同校的体制下,却仍然长期实行男女隔离的教育.西方社会男尊女卑的宗教传统以及当时生物学上的某些谬论的误导是阻碍西方大学实施男女同校制教育的主导原因,但是随着西方社会风气的不断开化以及其它的经济、政治等因素的作用,女性进入传统大学和男性接受同等的高等教育的现实条件不断成熟,历史的潮流必将还女性包括受教育权利在内的一切平等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11.
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奇迹。西南联大的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事件促成了中国当时最优秀的三所大学和最杰出的学术精英的汇聚,并且还有了长达九年的成功合作,而其办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拥有一批具有"民主传统、自由理念和宽容精神"的教授群体。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是由一群思想各异、行为自主、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的学者们所构成,在这个特殊群体中从校长到教授都有相似的教育背景,他们既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有国外留学和考察的经历,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完整,可谓学贯中西。而且这些学者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大多属于自由主义者,自由主义成为联大教授的意识形态。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也是最具有独立性的一个群体,他们可以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很少受党派的约束。西南联大教授群体认同和坚守的价值谱系成为他们相互合作、共事、团结的基础,这些价值谱系是:潜心学术而避免内部纷争;宽容精神和民主信念;党派之间和平共处。西南联大教授群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谱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学精神具体化,是一种大学文化的自觉,是教授群体在大学融合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集体觉悟,他们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动,既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可谓是当时国内学术精英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和而不同的价值谱系,而这恰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和灵魂。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狭义上的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干1978年12月,此时昭通师范专科学校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校.成为昭通地区第一所高等学校,也是当时云南地州建立较早的一所高校。这个时间是学校过去所说“三十年”校史的根据,一定程度上也有其合理性。但这个校史却忽略了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渊源。国内高校校史的通行提法,一般都习惯往前追溯其发展的源头。以这一眼光来看,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办学校址和昭通的师范教育都同样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她们之间有着无法割断的历史渊源。因而合理地、实事求是地追溯学校的源头,既符合校史的通行写法,又能体现学校本身历史的厚重。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多种原因导致了远程开放教育在与广播电视信息传播技术的教学实践生态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令人遗憾的媒体结构缺位与滞后发展的现象.严重迟滞了我国开放大学的建设进程。因此,我国的开放大学不得不根据远程教育与广播电视信息传播技术教学实践生态文化融合的发展特点变化、时代演化逻辑和模式形态变迁.采用一种“分类指导、分区建设、分地使用、分层教学”的广播电视远程开放教育媒体教学的策略。针对全国各地不同的发展情况.因地制宜.要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人性化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以避免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为媒体搭配错位.而导致的学习者学习活动不能承受的媒体接触困难、学习互动缺失等尴尬的教育现象.避免广播电视教育媒体教学的结构缺位现象与滞后发展现象的发生,将我国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发展推进到崭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传统专业中外联合培养模式,就同济大学工程力学专业与悉尼大学航空工程专业联合培养进行了可行性论证,通过对两专业的培养计划及各课程教学大纲等进行剖析与对比,提出满足双方专业要求的2.5 2双专业双文凭双学位模式及其具体实施方法。同济大学教学注重基础和基本理论训练,而悉尼大学注重批判性思维、团队工作和领导能力的培养,双方联合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国内外就业市场需要的或进一步深造的高质量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15.
发展老年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已是社会共识。本文基于电大创办老年教育的意义、模式和思考,试从宁波电大(宁波社区大学)近二年成功参与老年教育的实践与探索,阐述当前电大如何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促进自身转型发展,更好服务老年群体,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places the current state of Dutch co-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to 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 Occasionally, comparisons are made with Germany and England. The dominant, twentieth-century, co-educational tradition in the Netherlands--including its pragmatic argumentation-- has influenced educational ideals, as well as school practice, with respect to physical education. Due to a historical lack of fundamental discussions about co-education, today's problems relating to nationwide co-education in Dutch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mes are trivialised. This is highlighted within this article by an analysis of the only manual on co-education ever published in the Netherlands. In conclusion,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because co-education is not regarded as a controversial issue in the Netherlands, gender problems in physical education are neglected.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它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的成立突破了社会阶层和职业构成的藩篱,使广大贫苦下层群众能够走入最高学府接受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创办初期的学校定位、建校过程、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生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思路和举措。它的创办与成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老解放区高等学校的正规化和新解放区高等学校的改造方面都起到了关键的示范作用,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我国大学的公民教育传统,探寻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对当今大学公民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民国时期作为国立大学的代表——北京大学的公民教育实践尤为突出。通过对北京大学公民教育实践的历史梳理,得出公民教育基本路径:完善以课程教学为载体的课程整合、开展多元化的课余活动、创建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期能对当今大学公民教育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从游"文化是在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的背景下,伴随着士人阶层的形成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传统。"从游"的主要价值在于弟子们通常以主动求学为动力,追随教师,不离左右,与老师朝夕相处中感润教师的德惠,濡染观摩之效不为而成。古代书院继承了这种文化传统,师生在共同生活中形成了以道相交、合志同方,师严弟恭、以爱相济,教学相长、亦师亦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师生关系的文化渊源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继承和汲取积极因素,对于重建师生和谐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自熊明安的《中国高等教育史》问世以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时至今日,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在研究上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宏观研究,近代中国大学的个案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以及大学与区域社会互动发展研究。由于中国近代不同区域发展状况各异.从大学与区域社会互动发展的角度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明晰地了解影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很多具体的区域性人物和事件,并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更加具体和客观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