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曾陆续刊登过北京市集邮协会试行的现代集邮部分评审规则,特别是2002年北京市现代集邮展览的举办,引起了广大集邮者对现代集邮的关注,也引发了广大集邮爱好者对现代集邮的讨论,也有不少邮友给我们来函来电,询问有关现代集邮的问题。鉴此,我们邀请了一些对现代集邮有研究并尝试制作过现代集邮邮集的集邮家,就广大邮友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2.
周春倩 《收藏》2007,(4):144-144
我国著名航天集邮家,原中国航天邮友联谊会会长凌福根先生曾说:“航天集邮知识,就像太空一样无限宽广。这是一个崇尚人类科技进步和发明发展的殿堂。”航天文献集邮不仅是航天集邮者的追求之一,也是广大文献集邮者兴趣所在。航天文献集邮的资料大体上可分为期刊类,目录类,书籍类等。  相似文献   

3.
当前,集邮文献越来越引起邮人重视,收藏集邮文献的邮友也越来越多。但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即相当多的邮友只注重收集,而没有注重学习、研究和利用。笔者认为,目前文献集邮首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有口皆碑,在集邮界成为一句名言。举凡在集邮收藏,抑或集邮学术研究获得成就者,无不得益于博览集邮群书(包括相关的文献史料、图书资料)。成功的集邮家、邮学家、必然也是一位孜孜不倦阅览、收藏、研究集邮图书资料的集邮文献收藏家,因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数百万集邮爱好者中,专门或偏重于从事集邮文献收藏与研究的人并不多,笔者经营集邮文献多年,所结识的集邮文献爱好者也不过千余人。正如我国集邮文献收藏家刘肇宁所说:我国的集邮文献收藏与研究活动才刚刚起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人们对邮识的重要性的认识的增加,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集邮者加入到收藏集邮文献的行列中来。关于这一点,笔者从日常的经营实践中已经深切体会到了。在笔者所结识的集邮文献爱好者当中,既有资深集邮家和邮学家,也有普通集邮爱好者;既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厂矿工人、农民和个体工商户,他们都是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集邮文化的普及和集邮活动的广泛开展,在各地集邮者中关心邮学、注重邮识,对创作、收集、整理和研究集邮文献感兴趣者不断增多。以集邮图书和集邮报刊为主的集邮文献层出不穷并跻身国内、国际大型邮展,其中许多获奖的文献质量也逐年提高,说明了我国集邮文献(图书)的出版工作正进入一个新的繁荣阶段。 就目前而言,编刊办报、撰写学术论文、出版个人文集、筹办集邮文献展览、开办个人集邮文献收藏馆(室)、组织书评和文献研究等已成为众多集邮者的自觉  相似文献   

7.
集邮,如果不懂邮识或邮识浅薄,如果对收藏的对象——邮票缺乏研究或知之甚少,集邮就要走不少弯路。有宝不识宝,伪品当宝收,这样的例子不少。所以我们只有不断阅读邮报邮刊和邮学著作,才能提高我们的邮识水平。我们应该重视收集各种邮刊和邮学书籍。新加坡邮学家冯锦濂先生,不惜巨资,托人求友,收藏了我国各种邮刊。特别是民间邮刊,冯先生搜罗殆尽,他远在海外犹能如此,实在是难能可贵。我们国内也有不少收  相似文献   

8.
我从年轻时就喜欢邮票,但真正开始集邮到现在也就20多年,开始我只重收集邮票,而不重邮识,也就走了不少的弯路,交了学费不说,还真弄不懂什么是真正的集邮。这些年集邮的体会告诉我,结交一些邮友对集邮很有益处,例如我自从认识张振声以后,在他的帮  相似文献   

9.
年近90高龄的郭润康先生是全国集邮联合会首批名誉会士,是当代著名的集邮家、邮学家。他于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从15岁起开始集邮,60多年来为我国集邮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因而广大集邮界人士敬称他郭老。郭老早在青年时代就爱好对邮票的收藏和积极学习集邮知识。1942年8月他和邮友们一道成立了“金竹邮票会”,创办和出版了邮刊。随后他又加入“甲戌邮票会”。先后发表了各类集邮文章千余篇。为弘扬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时期集邮潮的重要波流之一是集邮报刊文献的大量涌现,同时也涌现出一批集邮文献的收藏爱好者。粗粗分析,集邮报刊文献爱好者可大致分成三类,一为集邮的研究与写作者,文献的收集多乃自我服务,有的也在小范围如沙龙与密友间流通;二为纯文献收集者,多以集齐公开发行的邮刊乃至省市一级邮刊为目标,并努力向地市县和内部刊物中的佼佼者拓展,在这二类中间还出现几家向社会开放的个人集邮资料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真正迷上集邮后,已深知“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的道理。我从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订阅《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等,并广交各地邮友,获得大量民间邮刊,既丰富了藏品,又积累了邮识。在收集邮政附加费邮品中深深体会到,是邮识在关键时刻使我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12.
集邮文献是文献集邮爱好者搜集的对象,一般搜集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当地书店购买,二是通过函购,三是在当地邮票市场购买(只有中等规模的邮市才可能会有专门经营集邮报刊的摊位),四是邮友之间互相调剂交换,五是在拍卖会上竞拍。过去由于集邮者普遍重邮品轻邮识,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对集邮文献的收集与研究不够。现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集邮文献的种类很多,广泛收集就会和泛泛收集邮票、邮品一样, 陷入集不胜集的窘境。所以大凡爱好集邮文献的邮友,也都有各自一定的收集范围。订阅是文献收集的首选,通过大量订阅,许多集邮文献不仅便于平时学习与研究,而且比之事后收集要容易得多、经济得多。特别是像《集邮》、《中国集邮报》、《集邮报》、《集邮博览》这类公开发行的集邮报刊,不论是年底再从报社订购合订本,还是从别处征求补缺,其花费都远比当年直接订阅要多,且费时费事。  相似文献   

14.
喜欢文献的邮友们,常为能收集到创刊号兴奋不已。热衷于收藏《集邮博览》大全套的邮友也为数不少,但其中有一部分人因缺失某期的附品(即随刊夹赠品)而感到遗憾,他们认为,只有收集到杂志及其所有附品,才是至臻完善,十全十美。因此,《集邮博览》杂志附赠的自成系列的贺年封也就成了藏友们热切寻觅的品种了。  相似文献   

15.
谈到红印花邮票的研究文章,自然要提及集邮家赵人龙。赵人龙收集和研究的重点为中国早期古典邮票,同时对中国欠资邮票、新中国普票等也有极深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在他迄今近80年的集邮生涯中撰写的集邮普及与研究的论文数以百计。其中关于大龙、小龙、万寿及红印花加盖邮票这四大古典华邮的研习文章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广泛刊载于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境内外出版的数十种集邮刊物上,如《集邮》、《中国集邮》、《集邮研究》、《上海集邮》、《集邮博览》、《天津集邮》、《中国集邮报》、《鼓楼邮刊》、《邮友信箱》、《中国邮史》、《邮票世  相似文献   

16.
上海邮票会是当年闻名中外的国际性集邮团体,会员国籍达10个。长期以来,我国集邮界普遍认为上海邮票会没有会刊。集邮家朱世杰在1937年就撰文称,"惟该会无会刊、月报发行,以供会员研讨邮识,互通声气,实一大缺点"。集邮家张赓伯也在1943年10月15日出版的《国粹邮刊》上称,上海邮票会"从未有会刊出版"。中华全国集  相似文献   

17.
我在《关于文献集邮的研究内容》一文中说“用笔名发表的文章,可研究其真实作者”。这里展开来谈。集邮界从来就有使用笔名的习惯。《国粹邮刊》第4期就披露了多位集邮家的笔名:周今觉(铸秋、寄闲、邮史氏),张赓伯(翔九),张包子俊(俊、善、御风、风),叶颂蕃(叶闲),陈葆藩(一芹)。这篇早期的集邮文献研究随笔还张冠李戴,把张包子俊的另一笔名“冷然”记在了陈复祥的名下,以致后者不得不向邮友说明,近10年内撰写邮文没有用过别名。  相似文献   

18.
《上海集邮》2007,(2):25-25
题示座谈会于去年12月30日在虹口职工体活动中心举行,区总工会副主席尤兴国、市出协副会长刘广实等80余人出席。虹口区邮协创办的会刊《虹口集邮》已出版23年“虹口集邮茶座”每周活动,已坚持22年,曾有2万多人次参加。《邮坛履痕》为屠松鉴、傅德霖、王松麟集邮选。已届96高龄的老集邮家屠松鉴在会上祝愿邮友健康长寿。区邮协向屠老和已故集邮家傅德霖家属、王松螭家属赠送了《邮坛履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中国集邮》2000,(12):18-18
2001年1月1日0时,人类社会将进入21世纪,我国集邮事业也要揭开新的篇章。为在新世纪更好地弘扬集邮化、普及集邮知识、提高广大集邮爱好的集邮水平,我们特别开展系列集邮活动,欢迎广大邮友参加。  相似文献   

20.
新光邮票会于1925年冬在浙江杭州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取得较大发展,出版邮刊,举办邮展,队伍不断壮大,会员不断增多,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为在我国普及集邮,扩大集邮的社会影响,建立了显著的功绩。因此,新光邮票会成为我国集邮史上最负盛名的三大邮会之一。 纪念新光邮票会,主要是纪念新光邮票会在集邮活动中,热爱祖国、重视邮德、邮识和邮谊的宝贵传统。 新光邮票会的许多老会员,在旧中国,在沦陷时期,以保存国粹为精神动力,坚持发扬民族文化,收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