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学生要言而有信李德山某小学一位学生偷了他人一支钢笔,老师批评教育他,要他“彻底坦白”,学生有顾虑,老师说:“只要你承认,保证不在班上点名批评,以后改了就是好学生。”学生相信老师,于是承认了自己的过错。此时,老师把脸一沉,严厉训斥,还叫这个学生在班上...  相似文献   

2.
那天去听一老师上教研课,课是经过准备的,但是我还是只坐了十多分钟,就觉得很不耐烦了,盼望下课。但也就在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突然觉得,真正盼望早点下课的其实是学生,因为他们每天都要在这里坐上几个小时,可能早就厌烦了。 也就在那时,我突发奇想,我们能否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了解学生的感受。 诚然,多少年来,在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之间,老师始终是老师,学生也永远是学生,所以老师也就天经地义地站在比学生高的位置,老师也心安理得地俯视着学生,老师也理所当然地要求所有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做老师认为都应该做好的事…  相似文献   

3.
陈涛 《天津教育》2002,(1):40-40
微格情境杜海燕老师上了一节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课题是:“小米尺告诉我……”这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有关知识后,教师设计的一节生活实践课。课上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动手量绳长,量课桌的高度、宽度、长度以及学生身体各部分的长度。其中最感人的一幕是:在学生相互测量头围、胸围和身高时,教师请一组的小朋友与老师互相测量。在学生给老师量头围时,由于学生够不着老师的头,只见杜老师弯下腰,把头凑到学生手边,让学生毫不费力地进行测量。同学们抢着量,并且每人都要测量一次,把杜老师的头发摆弄得很乱。杜老师非但…  相似文献   

4.
稿源采珠     
江苏顾刚琴谈平时在上音乐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为了省事,用放录音代替老师的范唱。久而久之,录音带成了众多老师手中唯一的电教工具,同时也使学生对其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殊不知,老师这一做法,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1、导致音乐教学的形式主义。由于老师和学生对录音带的依赖性,使得一到音乐课,老师总是录音机一放,让学生去听、去唱。学生呢,也乐得清闲,跟着录音带就这么唱着。2、导致学生创新的泯灭。在学生心目中,录音带的演唱具有权威性。他们认为能灌成录音带,肯定是好的。那么,在这种标准下的学生,永远只会“依…  相似文献   

5.
什么样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呢?在一次学生问卷调查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你最喜欢哪位老师,请说说理由。学生各有所爱:薛老师、顾老师,语文老师、科学老师;理由不尽相同:或有责任心,或奖罚分明,或能说会道,对人温柔……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温柔一词。  相似文献   

6.
读书时,曾经听老师说过:对于老师来说,最容易记住的学生有两种,一种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一种是调皮捣蛋的“差”学生。长久以来,我一直在寻找老师和“差”生之间的平衡点。直到我自己做了老师,遇到了这样一个调皮捣蛋的王同学。  相似文献   

7.
每当教完一届学生,我都会以《我最喜欢的老师》为题目,让学生自由作文,以聆听学生的评价.寻找工作中的得与失。也许我是班主任,也许我是语文老师,也许工作还算出色,在以往,“赞扬”我的学生总是不在少数。而这一次,却令我大吃一惊,全班竟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选择了朱老师——一位“相貌平平”的自然老师。朱老师已年过花甲,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评教评学的测评表上,学生这样写道:“历史老师讲完课后,同学们在读书,老师在教室里巡回辅导。当她看到地上掉了一支笔时,就捡起来,把灰擦了擦,放在学生课桌上。这个动作将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我们都感到我们的老师特棒!”老师一个小小的动作,也可以说微不足道,弯弯腰、动动手而已,但却渗透着对学生的关爱,使目睹此过程的学生对这位老师产生了尊重、爱戴。  相似文献   

9.
笔者经常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有一种依赖心理,而老师也乐于学生跟着自己转,因为这样的课堂是多么其乐融融啊。但老师和学生的这种“配合”,无意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  相似文献   

10.
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揭丑,你会怎么做?一次,在徐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上,有一位学生就给老师出了难题。  相似文献   

11.
《青海教育》2006,(4):54-54
每逢节目,学生们总会送些礼物给老师,以感谢老师对他们一年的栽培。由于老师们收到的礼物越来越贵重,去年,纽约市教育主管部门下达了一条规定,要求每名学生的礼物价值不得超过5美元。教育部门不仅限定了礼物价值,还强调学生们送老师礼物应该遵循“自愿且廉价”原则。教育部官员称,这一规定是为了避免老师与学生间的利益冲突。避免,老师对某些学生青睐有加。  相似文献   

12.
从现在初中学生的心理上来讲。学生在课堂对老师有意无意的有一种依赖心理,老师也乐意学生跟着自己转。老师和学生的这种“配合”,无意中禁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兴趣不浓,课堂上萎靡不振,也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13.
尤梅 《教书育人》2007,(3):33-33
两种场景:场景一:学生不时地记着笔记,老师在板书一些要点。师生讨论交流在进行中,一位学生所答非所问,受到老师严肃批评。一位学生朗读课文时读错了几个词语,大家分别予以纠正,老师及时板书强化正确读音。临近下课还有几分钟,学生打开作业本做课堂作业。场景二:学生在一遍遍地诵读关键词句,教师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读得有情有昧,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形式多样。一位学生回答问题错了,老师微笑地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适时地将正确答案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一、越正视错误,老师越少批评一般讲,有错的学生见了老师总爱找借口掩盖,或推卸责任。殊不知,欲盖弥彰,这样做会使老师非常反感。他们也许不懂,在老师眼里,承认错误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笔者曾做过一个实验:一天,我碰到一位老师满脸怒气地押着两个学生到办公室...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有幸观摩了一青年优秀教师执教的《詹天佑》一课。在稍作铺垫后,老师就引导学生直奔难点:何谓“中部凿井法”?何谓“人”字形设计?老师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相关语段,而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随后又观看了老师精心制作的动画演示课件,最后又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图纸以加深认识。在老师的精心引导和启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差生,正在上中学。读了十年书,给我刻骨铭心的印象是,不管小学还是中学,老师总把学生分成两种人——好学生和差学生,泾渭分明。好学生是老师的宠儿,老师一见到他们就会笑容可掬,温言细语;而差学生是老师的心病和烦恼,老师一见到他们就会皱眉,懒得搭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一位高一的学生在国内时被其老师称为没有“学习头脑”,而到了美国以后,则被其老师称为“学习天才”。同一个学生,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的评价截然相反。由此,这位学生的家长说出了这样一席话:“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有倒满的水,在中国老师这里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在美国老师那里却总是看到一半是满的。”前否定,后肯定。我们暂且称这种现象为“半杯水”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曾来西宁讲学,我有幸聆听了他的讲学,感触最深的还是魏老师的科学民主的教学方法。魏老师自从出名之后,也就成了大忙人,但他并非仅忙于语文教学工作。而是将大部分的精力花费在了各种会议、多种应酬上。然而他所带班级学生的语文成绩却仍然一届强于一届.其奥秘何在呢?魏老师在讲到这一问题时说:“原因显然在于学生的自学能力逐年提高上”。魏老师在教学上首先做到了民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解决了学生愿学的问题。如,每学期当接到新课本时,按内容在学生中确定承包人,明确分工,让学生采用…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当老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答非所问或学生的探究结果与老师的标准不符时,老师会有礼貌地让学生坐下。当一个又一个的学生被有礼貌地要求坐下时,这时的老师往往自己会急切地把结论倒出来。为什么会是这样?最直接的答案有两点,一是教师在课前为学生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二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国家三令五申,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来,一部分老师因体罚学生被处分的消息不时传入校园,使老师们意识到了体罚学生的严重性,老师们相互告诫,不能再体罚学生了。并常听老师们这样议论:“不要再体罚学生了,管他能学到多少。”就这样,现在在相当一部分学校教育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怪异的情景:老师对纪律不好的学生因不敢体罚而不再过问,对成绩后进的学生听之任之,导致绝大多数班级的纪律日趋涣散,班风渐坏。 这一情景应引起我们教育界所有同仁的重视,我们必须寻求一条解决的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