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新闻传播教育也要面临一系列的转型和改革.地方高校的新闻采访课程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中,需要探索展现地方高校特色、更实用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向.本文从教学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入手,以期为地方高校新闻采访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效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胡蕾 《新闻窗》2014,(5):89-90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历来都是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业务课程。作为独立院校,因为本身资源的限制及其新闻采写课程实践的特殊性,使这门课程的改革提到了日程。本文结合目前独立院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探讨此门课程的改革方法,以期对实际教学有所益处。  相似文献   

3.
陈欣 《新闻传播》2023,(17):93-95
随着高校新文科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以新文科背景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研究对象,从课堂教学、课外教学与终身学习三个方面探讨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在课堂上,笔者提出了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突破的新思路。在课堂外,笔者积极探索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项目驱动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课外线上补充课程等新的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要推动终身学习观念的落地,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改革。本研究旨在为新闻专业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一些新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的新闻与传播生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闻传播业界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培养学生新闻采写技能的重要课程,必须转变思想,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未来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传统媒体当道,还是新媒体盛行,"内容为王"永远不会过时。《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基础的采写能力的课程,其侧重应用的教学宗旨得到了一致公认。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从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方面详细论述了该课程开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探讨其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6.
赵禹岚 《新闻传播》2023,(23):88-90
新闻采访与写作具有政治性与专业性的特征,专业性强调专业规范、专业技能以及专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政治性则强调法治、正义、公平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方面的教育,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的应用尤为必要,但是,在融合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时,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应用要点、策略等把握不足,影响融合效果。对此,本文将先探索应用要点与应用路径,把握实践整体方向,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等,再分析应用策略,实现融合落地。  相似文献   

7.
当下,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应该放到德育教育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统领,重点把德育元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到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功效.文章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改变了新闻生产和信息获取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在传统媒体时代对大众媒介生产规范及新闻形态的认知.在媒介变革时代,新闻教育应该以更加开阔的时空视野重新发现专业价值,进而重塑自身知识体系及教学模式.在对概念和规范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从理念、内容及方法层面重新把握新闻的内核,并以观念重构与能力培养为中心,在沟通与对话中激发学生的多元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出现了新的认知和了解。各大报社作为人们精神文化的传播者,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新闻质量来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这样才可以让报社更好地发展下去。在当前的媒体融合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开始出现,对此,新闻工作人员作为报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创新采访和写作的方式,提高新闻内容的质量,找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进行改正,进而让报社更好地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新闻工作人员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媒体融合环境下改善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方法和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在各大领域中被广泛应用,迎来了新媒体时代,促进了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采访技术已经随着新闻行业的发展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发展得到了完善与创新,不但满足新闻行业发展要求及经济发展要求,还满足社会群众对新闻采访技术的高要求。因此,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对新闻采访技术的了解,结合自己的新闻采访工作经验及新媒体时代特点,对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采访技巧及创新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给需要的人提供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与传统传播时代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传播渠道、传播技术、传播内容以及受众的媒体习惯等方面。可以说,这些变革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既是冲击,亦是机遇。如果能够顺应传播时代变化做好改革创新,新闻记者等工作人员将会在新媒体时代赢得新的发展和突破,反之则将被时代所淘汰。对此,探索新闻记者各项专业业务,如采访写作方式的改革创新就成为当前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方向。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采访写作带来的冲击,进而从采访与写作方式两方面提出了改革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社会对传媒人才能力的需求使得新闻实务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新闻实务类课程引入OBE教育理念的价值,阐明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实现OBE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改革实践案例阐释了OBE理念下混合式教学的整体设计与实施策略,为高校新闻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朱晓莉 《传媒》2021,(7):83-85
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强化"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有必要、有条件、有优势落实思政育人理念.可通过提升教师思政教育能力、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设经典教学案例库、巧设教学环节等方式,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植入思政教育元素,实现思政元素内化于课堂教学,外显于学生成长,守好一段渠,种好教师自己的责任田,为党和人民培养可靠的新闻舆论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较为传统的新闻采访形式存在的弊端也日渐显露出来。唯有由新闻采访的有关标准以及要求入手,联系新媒体时代下出现的创新型采访模式,对采访的技巧实施创新,才可以更好地增强新闻采访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产品生产工作以及新闻传播工作,都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与此同时,新闻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新闻生产技术的革新,既为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工作带来机遇,也为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工作带来了挑战.本文以推动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工作适应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生态为出发点,对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工作面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新闻写作的基础是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闻采访写作好比蜜蜂酿蜜 我们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一条新闻所必须具备的客观的现实性内容.但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实,是不是都是新闻?又如何才能成为新闻?这就要求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鉴别.  相似文献   

17.
王琴 《采.写.编》2017,(2):121-122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符合媒体需求的重要途径。在现阶段地方高校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上遭遇到课程偏重理论、实践课程缺少、课程体系建立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需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将思政育人与专业教学巧妙融合。该课程思政元素丰富,但如何让思政有效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思政落地是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新闻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结合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以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为指导,力求解决课程思政与课堂教育融合生硬、实践环节思政落地不明显等痛点问题。在教学中要不断规范思政教学体系,精心设计思政教学内容,以任务为驱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质课堂,实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全过程落地。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写作决定着所发布新闻的内容,而媒体融合的时代就是内容为王的时代,因此,新闻采访写作在媒体融合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此外,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和媒体大范围融合的背景下,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写作要求,发现新闻并判断新闻的价值、挖掘新闻更深层次的意义更加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新闻记者不断提升自身职能,适应媒体融合的新现状。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媒体格局与传播方式。新媒体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作为单一新闻传播方式的局面,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网络新闻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和沟通桥梁。媒体人要积极创新新闻编辑理念和方法,重新定位新闻写作,推动传统媒体转型升级,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推动新闻传媒的发展。本文围绕新媒体环境的新闻写作展开讨论,从新闻写作、受众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写作与传播的影响,进而概括新闻写作需要注意的方面,以促进新闻写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