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所掀起的浪潮前所未有,如今媒介形式不断拓展,新闻的生产写作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完成。本文将通过具体分析智能媒体时代中机器新闻写作出现的应用以及特点,探讨机器写作对传媒行业冲击与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如何应对当下智能媒体时代,为新时期的传媒行业提供一些建议及思考。  相似文献   

2.
机器写作应用以势如破竹的姿态登上新闻舞台,预示着新闻行业的又一次大变革。机器写作是通过程序算法即基于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将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生成文本信息输出的一种应用技术,快速准确地实现了金融、体育行业新闻稿件的撰写。机器新闻写作已经成为新闻行业的新风潮,在财经、体育领域开始大展身手。本文针对机器写作新闻行业的应用进行思考,对机器新闻写作进行一个总览与展望,希望该技术在将来可以应用到更多的领域服务人类、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3.
李严 《东南传播》2018,(4):146-149
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为新型媒介的衍生及扩散打开了一个广阔的领域,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范围,而场景作为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是重构社会关系,调整赋权模式的全新范式,这是媒介进化中的"人的选择".机器新闻写作作为智媒时代的衍生物,具有引发传媒格局转变的催化作用.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合理化应用诸如机器人写作这种现象级智能产品逐渐成为人们尤其是新闻传播工作者应该理性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媒介技术与新闻生产模式变革的探析来了解机器新闻写作自身所附带的价值属性,以期为人们把握人工智能的赋权能力和逻辑创新提供些许参考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5.
郭琪 《出版广角》2019,(24):67-69
人工智能技术与传媒的结合正重塑着媒介生态。机器人新闻便是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典例。由机器人新闻发展的历程我们可发现:新闻人从过去对智能技术的恐慌逐渐转变为当下人机协同共进的新模式,基于两者深度融合的典型实践也在不断涌现。文章试图从机器人新闻写作现有的实践模式出发,简要分析其局限性,并进一步探讨以内容为基础、以社群为连接、以场景为入口的新人机协同写作模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杨名宜  吴海荣 《视听》2016,(11):131-132
"机器新闻写作"是新闻界技术革新的产物。建立高瞻远瞩的统筹规划,树立正确的战略思维是目前面对方兴未艾的"机器新闻写作"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从发展背景、目前现状及未来趋势三方面着手,探讨大数据基础上迅猛发展的"机器新闻写作"新技术,介绍目前国内外开发的人工智能新闻写作系统,分析机器新闻写作的五大优势及核心竞争力,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李昉 《新闻战线》2020,(8):34-36
机器写作是人工智能一个重要的应用分支,在一些场景中可以代替人完成写作工作,或辅助提高写作效率。机器写作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应用方向,逐渐实现了多种场景的应用实践,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以人为本、人机配合,以提高写作的速度和效率为目标,让机器辅助人完成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传播工作,是当下机器写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以人工智能为技术驱动的智媒,进一步重塑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形态,专业媒介组织边界被彻底打破,编辑和记者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融媒时代的基础上,具备一切区别于人工智能的,从人出发、超越机器的能力才是智媒时代新型新闻人才的根本性优势。为此,新闻教育在引进和培养智媒师资、搭建智媒实践平台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打破教育壁垒、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学视野、增设计算机技术与智媒技术课程、加大媒介创造性及审美性课程比例、坚持传播伦理的教授,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具备与人工智能相比的差异化优势。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全行业的渗透,机器新闻作为人工智能在传媒业的一种应用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本文梳理了机器写作的发展过程,分析机器新闻的优缺点;从机器新闻发展的现状入手,对机器新闻的发展进行反思,也对未来机器新闻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新闻“散文化”的提法一直引起新闻界的广泛兴趣和热烈争论。一些前卫的记者带头写散文式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有的用“散文笔法”写的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对这个问题,笔者谈点初浅的看法。一、新闻“散文式”的历史由来已久。关于新闻“散文式”写作,在我国新闻界其实起步很早,历史也由来已久。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我们就已读到这方面的范例。如《横渡长江情景》:“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无数只大小船只“像箭似的向南…  相似文献   

11.
周静 《新闻窗》2009,(2):38-39
如今,新闻界的同仁们一直在尝试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而且已经形成一种打破常规公式和一定新闻格式的写作风气。突破了那些不合理的束缚之后,那一套令人生厌的新闻语言也渐渐随之改变了。一篇篇角度新颖、语言生动的“散文笔法”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就散文式新闻而言,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8,(3):21-25
本文对机器写作的工作原理与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当前机器写作主要集中应用在体育、财经、犯罪、自然灾害等容易生成格式化快讯的领域,并与真人记者相比表现出了明显优势。但目前的机器写作还不是真正的写作,机器写作无法采集到线下事实,只能按照"人"设定的模块来写作,只是一个基于算法的依赖互联网大数据来源的写作工具。最后本文指出新闻人要善于利用机器写作这个新工具以顺应技术和行业变化。  相似文献   

13.
《新闻前哨》2014,(12):7-7
金兼斌在《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9期撰文认为.机器新闻写作是基于算法的新闻内容生产、编辑和写作。把机器或者程序能做的交给机器和程序,从而把人力解放出来,去从事具有创新要求和需要发挥想象力的工作,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一场新的自动化革命。  相似文献   

14.
就形式而言:导语者,新闻(消息)的开头也。一般就是消息的第一段,如果为简讯则多是第一句话。当然,导语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段落,但多见于西方新闻,导语中又有“主导语”和“次导语”之类的称呼,便是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5.
由于广播是听的而不是看的,一瞬即逝、不留痕迹,不便反复研读。因此,广播新闻的写作有着自身的特点。迅速及时广播比报刊、通讯社特别优越的是随时都可以把新闻传播给听众。广播新闻应该尽量避免那些时间概念模糊的“最近”、“前不久”、“连日来”等词句,而要求写明具体时间,“今天上午”、“七月×日下午”,甚至几点几分。例如在国庆节前天晚上,在浙江侨乡青田县的城西小学,举行灯会游行,当记者在街上观看到丰富多彩的美丽彩灯时,立即赶写出一条新闻。当时正值晚上8时,县广播站还在播音,这条“城西小学举行灯会游行”的消息及时地播了出去以后,听众纷纷上街观灯,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新鲜形象由于听广播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所以一般理论  相似文献   

16.
陈阳  李宛真  张喆喆 《新闻记者》2023,(8):40-50+85
AI写作技术在数字新闻业中的运用,使得机器人新闻消费成为日常生活中人机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在线实验探究了外部信息接触、用户对AI新闻技术的态度、“机器启发式”认知机制和新奇感水平对其阅读机器人新闻体验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器启发式”的存在和对AI新闻技术的态度可以解释个体用户对机器人新闻认知和评价的差异;在实验中采用外部信息刺激可显著改变读者对AI新闻技术的态度,但无法改变“机器启发式”的触发水平。本研究发现,从提高公众对机器人新闻接受度的实践层面出发,强调机器人新闻具体技术带来的优势和便利,其说服效果优于强调AI技术的无个人情感和客观性;唤起公众的情感参与是提升公众对AI新闻接受度、喜爱度和互动行为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机器人新闻是人工智能技术拓展到传媒报道领域的创新实践,它的出现变革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和报道方式。但是作为一个还不完善的新生事物,它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新闻伦理方面的问题。本文从机器人新闻发展现状入手,重点分析机器人新闻生产背后的逻辑以及对新闻业造成的伦理冲击,思考在人工智能不断改变新闻生态的智媒时代,如何更好地使机器人新闻发挥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传统的写作模式以及传播模式单一,无法满足人们当前信息获取的需要。因此需要新闻写作积极顺应新媒体的需要,改变写作方式。本文就新媒体新闻写作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推动新媒体下新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代人写新闻不再是停留在思维和逻辑的推理而是终成事实。机器新闻是科技与传媒的结合,自出现起便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机器新闻写作虽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取代传统记者在新闻写作中的主体地位,但机器新闻对记者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机器是否会完全取代记者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机器新闻写作的不断升级换代倒逼记者进行角色的转型升级,进一步适应当代传媒竞争发展的需要。人工智能时代记者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型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古杰 《大观周刊》2011,(18):122-122
作者针对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并对构筑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特色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