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仁赟 《辅导员》2014,(10):93-93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育发展长河中涌现出来的重要教学方式,是在语文积累和实践中逐步认识语言特点、培养语感和整体掌握技能的重要步骤。但在现实语文教学中,往往出现读写割裂现象,学生在写作时无法熟练运用素材或阅读过程中了解的写作技巧。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应当严格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正如张田若教授说"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整体文学素养。"一、在阅读教学中拓展学生思维笔者在多年的中考作文阅卷中发现学生的作文存在的一些问题:题材陈旧、平淡直叙,手法单调等。究其原因,本人认为缺少丰富阅读基础是重要一点。阅读是锻炼人的思维和智力的重要方式。聚精会神地阅读,原本就是一个不断思索研究、想象、判断、评价的过程。很多人称,阅读是对文章的一种再创造。  相似文献   

2.
虞艳 《贵州教育》2020,(18):34-36
<正>"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语文教改的一个基本思路。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是衡量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积累、感悟是读的任务,为表达运用服务。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写作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运用思维导图来指导学生读写结合,寻找读写结合点,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拓展"读写结合"的形式,丰富"读写结合"的内容,拓宽学生的习作途径。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相似文献   

3.
汪呈林 《生活教育》2012,(18):34-35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师要做到读写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四重",即重语感培养、重积淀、重读中学写、重写前阅读,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4.
读写结合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学中将读写结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拓展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充分利用教材,在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的作文真正有感而发,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相似文献   

5.
王华 《考试周刊》2014,(79):58-58
<正>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说:"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两代语文教育大师的卓见明确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二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19):52-53
<正>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显然,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事实证明,许多教师忽略了低年级阅读和写作的联系,把二者割裂开来,从而陷入了写作教学的困境。把本来简单的写作教学搞得很复杂,使学生不敢写。怎样才能走出这个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作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的示范,阅读教学的效果则要在作文教学中彰显出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二者的有机结合。只有抓好阅读教学,找准读写结合点加以训练;加强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才能使阅读和写作达到高度结合,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8.
"读写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作批注、仿写、补白、改写、写读后感等,把"读"和"写"统一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关键核心环节,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中合理使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能够强化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适当的融入作文教学指导能够指导学生通过借鉴文章来进行模仿写作练习,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的融合起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文章主要阐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意义和策略,以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是明确地指出了学语文就是会用语文!一、以读写结合为主线,贯穿作文教学过程实践告诉我们,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那么应该怎样做到读写结合呢?  相似文献   

11.
“大纲”提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崔峦同志也说:“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实际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广泛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只有将读写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水平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读写结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一、问题的提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二者相辅相成。在语文教学中,应提倡"读写结合"。崔峦先生指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练习,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分离的现象比较突出,学生无法找到读写结合的方法,结果虽然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但写作水平并不高,甚至一看到作文就头疼。因此,教师只  相似文献   

14.
<正>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作文始终体现学生语文水平。而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最好的方式就是"化整为零",通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读写整合,有机渗透微作文训练,从而在助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提升其习作能力。本文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浅析阅读教学背景下的微作文训练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阅读和作文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进行“读写结合”,可以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联系更紧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同步提高。更重要的是“读写结合”加强了学习与应用的紧密联系,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了“自主、自悟、自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深化,读写结合是学用一致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习作都很受重  相似文献   

17.
<正>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读"来促进"写",通过"写"反过来促进"读",是读写结合的基本原则。语文专家崔峦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随文练笔不失为引导学生在  相似文献   

18.
正崔峦老师说:"作文教学的根在阅读教学。"实践表明:读写结合能够使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阅读教学中,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可以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从系统学角度来说,学生阅读是输入,书写是输出。阅读的终极目标是输出,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表达。因此,理解的终极目标是运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下第七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人"主题安排课文,目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  相似文献   

19.
郑珊红 《家长》2023,(32):142-144
<正>读写能力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阅读、写作是构成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好读写能力培养基础至关重要。整本书阅读教学法是目前开展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进而通过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进行思辨读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潜力和思维活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本文围绕思辨读写思维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教学展开探究。一、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与单篇阅读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大纲”提出 :“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作文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崔峦同志也说 :“在我们语文教学中 ,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 ,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 ,做到读写渗透 ,读写结合。”阅读和写作是两种相互联系而又有所不同的能力。读写如何结合 ,才能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轻松写作呢 ?我经过摸索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  一、加强阅读 ,从读学写  传统的教法也注意让学生练习作文。但是 ,学生作文水平也没有提高多少。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这无疑是我们教师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