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老子》政治哲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采取一种“自我消解”的政治逻辑。“自我消解”的政治逻辑,是消解掉自我的主体性,以百姓和天下为自我,以无私来达成大全。这种政治逻辑之所以是有效和可能的,乃在于其取法于天地,以最好的政治时代为蓝图,以圣人之所为为准则,以自然而然的结果为效果。这样,因其无自我,故能无为,而无为就意味着无不为,那么,“自我消解”的政治逻辑就必然会带来最理想的政治结果。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道家哲学是具有浓厚社会政治思想意蕴的政治哲学,其“无为而治”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上善若水”是统治阶级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提倡高尚的政治道德和政治文明,“以正治国”讲建立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这三个要素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对构建现代社会政治思想仍具有哲学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道"的本义无他,唯"名"而已。"名"的有无,构成了道的体系,"无名"以言道本,万物之始的状态;"有名"以言道功,万物由生的功用。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抽象地涵盖了天地无极,万物皆在无名与有名间出入往复,而其中妙理,可见于"欲"字。"无名"即无私、无欲;"有名"即有私、有欲。"恒无欲"与"恒有欲"对应的主体非体道之人,而是"无名"与"有名"。观欲而知欲之所由,于无欲中体"无名"之妙,道法即在这个"欲"的有无中隐藏,因此为"众妙之门"。老子道义的确立,是一个严密的逻辑过程,而"名"的概念是这个逻辑过程的关键。"名"非人为命名之名,表示的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无名"、"有名"是贯穿老子思想体系的逻辑元素,知"名"才知"道"。  相似文献   

4.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无为是道的自然本性.无为思想有丰富的内涵,无为是对顺其自然、无欲、无事、清静的概括.老子政治哲学内容丰富,无为而治是其核心,包括君民和谐、愚民为术、反对战争、否定暴政、小国寡民等内容.老子政治哲学是古代治国理论和哲学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了我国古代政治,其思想精华至今仍保持着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主体。关于天人之际的关系,《易传》提出“天人合德”的思想,之后子思、孟子、荀子都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宋代的张载,则将其发挥成为“天人合一”的本体宇宙论,这是中国哲学的主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有其历史的根源,也反映出早期中国的民间信仰,但并不能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老子以“道”为本的言意观是道家言意观的基础。他以“道”不可说论为生发的基点,显示了语言不可能与世界亲密无间的倾向。老子认为,意可通于“道”,但言与“道”隔,不得已而用时只能“强为之名”。老子提出“行不言之教”并不是否定言之功用,而是要求运用合道之言,即“希言”、“贵言”和“言有宗”,其实质是“其中有信”。而对形式上的要求则是要运用“善言”,要“无瑕谪”,从而达至用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道德经》及中国哲学的固有精神,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道与一、二、三、万物之间的关系,澄清了在这一问题理解上的种种混乱。并从道与一、二、三、万物之间的关系出发,说明了万物皆道,道是物质及道是虚无、绝对精神、上帝、自然神等等观点的局限性;得出了道是常道与非常道,潜在与显在,共时性与历时性格统一的结论。并指出,只有站在生活实践的立场上,才能领会“道”的全面含义。  相似文献   

8.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道生万物。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向相立面转化。道体现为“柔弱胜刚强”的人生哲学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9.
《老子》其书是晚近学术界最聚讼纷坛的话题,历来对其加以诠疏笺注者颇多。但面对老子的奇思异论,大方之家以渊深的国学根底也很难轻易地下断语。本文另辟“老学”研究径路,从几方面对《老子》进行了探隐索微,其意在擘划“老学”研究的新领域,揭橥其作者当时特定的创作心态,从而为读者比较全面地理解原著而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0.
老子和谐社会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政治和谐三个既有内在联系,又依次递进的层面。天人和谐思想所提出的顺应自然、善待自然、和谐发展模式对于重建当代生态伦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人际和谐思想所提出的少私寡欲、知止不殆、谦让不争的思想是重建人际伦理的精神资源;政治和谐思想所提出的理性政治、以德治国、社会公平思想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老子和谐社会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政治和谐三个既有内在联系,又依次递进的层面。天人和谐思想所提出的顺应自然、善待自然、和谐发展模式对于重建当代生态伦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人际和谐思想所提出的少私寡欲、知止不殆、谦让不争的思想是重建人际伦理的精神资源;政治和谐思想所提出的理性政治、以德治国、社会公平思想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学者对老子思想的政治阐释可以归纳为两类,即以西学为框架的解释和以传统为框架的解释.由于近代学者没有认识到老子"自然"概念的生存论意境,这些阐释都存在某种肤浅化和简单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天人合一天人知识”学说——数学哲学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研究、挖掘国学精萃“天人合一”学说的内涵,运用“类比一相等性原理”导出“天人知识”学说(N+H=K),提出与N+H=K公式密切相关的“知识—非知识”和“科学—非科学”的新划界标准。从本体论角度、以具体的新事例证明“天人合一天人知识”认知理论体系与现代数学基础理论之间必然的密切关系。得出“天人合一天人知识”学说是人类所有知识与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数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9,(5):10-17
李泽厚以"传统的现代转换创造"为总文化逻辑,以本体论为理论依据,阐释"传统天人合一"命题在揭示"人的真正存在"时所具有的优越地位。这一地位的确立,使得他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一"大儒学谱系观"的文化史构造,并进而借助这一构造阐明其"儒道互补"双线文化逻辑与"人生在世"之间的文化联系,彰明以"人"为核心的"天人合一"论审美理想。由此,李泽厚实现了"中—西、传统—现代"间的文化沟通,构筑了实践美学以"文化—哲学—审美—文化"为逻辑次序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古贤今人普遍认为老子之"道"是"生万物"的"最根本的""最先的""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以为存在一个"在冥冥之中左右宇宙万物和人类祸福的‘道’"。其实《老子》中不存在这样一个"道"。老子之"道"的意思《老子》说得很清楚,就是"法自然",即万事万物不是任何神灵所造,不是任何意志的产物;万事万物是自身无目的、无意识的自发、自为、自足、自法。老子之"道"的意义是还原了人自根自本、自生自为、自足自法。他论证了人的心灵本是"白板",应该永远保持"白板"状态,夏商周以来堆积在心灵"白板"之上的人生使命、责任、目的、目标等主观意志、意识已经成为吞噬心灵的肿瘤。  相似文献   

16.
老子哲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博大精深早已为世人所公认.老子的哲学思想已形成了完整的逻辑体系,并被运用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老子的这种独特而深刻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以抽象虚无的"道"为核心,通过思辨的形式,形成了客观的唯心主义体系.  相似文献   

17.
邵晓林 《文教资料》2014,(27):54-55
老子的道包容天地,是万物之始、之母,它神秘、神妙、妙不可言。本文从"恍惚"入手,以说明"恍惚"是对道存在状态的描述。其中的"有物有象"乃是道"恍惚"状态的推演之物,它们同样处于不断地流变之中。通过对"象"的溯源,得到道并非是超越时空的本体的结论。道是语言内部的一个永远无法圆满的漏洞,而反来说"恍惚"是对它最合适的描述。  相似文献   

18.
<老子>是一部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的书.老子之"道"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对于老子之"道",它的提出背景是其认知之前提,涵义考略是其认知之基础,对首句的理解乃是认知之关键.老子之"道"具有"返璞归真"的哲学意境.  相似文献   

19.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无为政治。老子通过对无为而治的描述,表达了他"道法自然",追求和谐社会的最终理想。对于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释道安对老子本体论的承接有二无为道体,道不可言.他对老子本体论的改造亦有二一,老子之无可以生有,无的本体在先性乃是事实上的;道安之无则不生有,为全然之"空",其在先性乃是逻辑上的.二,老子认为语言虽不能言道,但可言具体事物,仍具一定的实在性;释道安则认为唯有彻底破除语言具实在性的观念,才能见到"真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