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婆     
提起外婆,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她那双结实而又厚大的手.她的那双手做过很多事情,是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  相似文献   

2.
潘岳 《世界文化》2012,(1):23-25
“莫扎特现象” 莫扎特的头很大,有个双下巴,高鼻子,满脸麻子,并不英俊。不过,他一双眼睛大而明亮,流露出对生命的追求,对爱的渴望以及对死亡的感受。他把这些错综复杂的感情谱成旷古绝伦的音乐,是为“莫扎持现象”。  相似文献   

3.
1992年春天,在羊城广州举办的“中华百绝博览会”上,来自福建省漳州市的中国书法奇人吴协生当众作了“双管齐下”的书写表演.他左右手各执一管毛笔,同时书写一幅对联的上下联:右手运笔写“横眉冷对千夫指”;左手握管书“俯首甘为孺子牛”;双笔挥洒如行云流水,双手协调似弹奏钢琴,在观众惊叹中两联同时收笔.人们称赞他有一双魔术师般的手.刚过“不惑之年”的吴协生这一手书法奇绝来自于20余年的苦练.常言道,“一心不可二用”.单手写字不新奇,双  相似文献   

4.
吕洞宾信仰是道教生命观的终端体现,其思想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他的成仙不死本身就代表了道教对死亡的独特解释,是道教神仙信仰的具体表现;二,他选择由儒入道,成为自我生命的主人,这是道教对个体自我自由选择的重视,是道教生命观主体性的表现;三,他劝人向善,劝人忠孝、教人修心之法,把生命终极问题的解决与道德的善恶联系在一起,是道教生命伦理观的体现;四,他以济世度人来自度,是道教生命观利他又利己、度人终度己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阿健 《世界文化》2002,(5):36-36,44
在苏格兰的邓迪市有位名叫德兰·鲍威尔的退休拳师,18年前因意外事故跌断了双脚和双手。当时,医院血库里刚好没有合适的血型储备,而他的伤势又必须马上输血,否则很快就会死亡。输异型血只有1%成活的可能。德兰输了血,碰巧成活并康复了。后来他去献血,红十字会的专家们发现他的血液中产生了一种罕见的物质ANTI-D(抗死亡激素)。如父母的血分别为 RH阴性和RH阳性,母血抗体就会破坏胎儿的血液成份,危及胎儿或初生婴儿的生命,只有ANTI-D能解决这个问题。德兰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红十字会的请求,每13个星期献血一次,18年间他共拯救了5020名婴儿,苏格兰的母亲都将他视作英雄。  相似文献   

6.
田柳 《世界文化》2005,(12):10-11
作为生命个体,尤其是喜欢冒险并有着复杂经历的海明威,不可避免地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受到过死神的捉弄并惶恐地感到死之凄凉、死之可怖、死之无常和死之不可捉摸。作为学家的海明威,他无法回避对人生细致的琢磨和深刻的领悟后产生的苍凉虚无的悲哀,所以不得不用死亡去实现另一种圆满。这就是贯穿他一生的死亡情结。  相似文献   

7.
人生之规律     
老科斯库什正在贪婪地谛听着。他的视力虽早已衰退,可听力却仍旧很敏锐,就连极微的响声都可以传入他那布满皱纹的前额后懵懵懂懂的脑子里。这付大脑再也无力去关注人事了。噢!那是他的外孙女西坎托哈在把一群狗套入雪橇中。她一边尖声地咒骂着,一边用手轰打着。她忙得无暇顾及她那衰老而又孤苦伶仃的外祖父。此刻,他正坐在雪地里。部落要迁移,帐篷必须拆除。要赶迢迢路程,这短暂的白昼不容迟缓,新的生活在召唤着她,这是她生命的职责,而不是死亡在召唤着她。而科斯库什已是日薄西山。这种状况,使得这位老人惶惶不安。他把一只中风…  相似文献   

8.
1723年克里斯珀斯·阿塔克斯出生在马萨诸塞州一个奴隶的家庭。他是第一个公然起来反抗英军,在1770年3月5日波士顿大屠杀中第一个为美国的独立事业而献出生命的人。阿塔克斯27岁时从家里逃了出来,在波士顿码头上当了一名水手。那时自由黑人在波士顿并不罕见,因此阿塔克斯的行动一直没有被人发现。作为一名水手,阿塔克斯对当时只允许雇用英国水手的英国船只才能运输殖民地货物的航海条例非常反感。更使他和其他一些市民气愤的是在波士顿驻扎了英国士兵。到1770年1月,英军与殖民地居民之间已发生过几起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一开始的和弦对音乐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但任何一位能够看懂乐谱的人都会很快地发现,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这些和弦是任何一个双手正常大小的人所根本无法弹奏的。著名钢琴演奏家塞里尔·史密斯熟悉这位作曲家,他说他从未见过象拉赫玛尼诺夫这样大的手,“如同章鱼的触角覆盖在键盘上”。他还说,拉赫玛尼诺夫用其右手可以弹奏从C到高音E的和弦。这是绝大多数人很难做到的。但拉赫玛尼诺夫却可用拇指弹奏中央E,他能以常人所不能及的方法用拇指在其它手指之间屈伸自如地演奏。  相似文献   

10.
论朱熹与王守仁思维理路之同张立文王阳明年轻时笃信朱熹之学,格竹子之理失败之后,他出入佛老,寻求思想困惑的解决,填补思想信念的空白,到龙场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提出"心即理",理即心中,外心以求理,便是分心与理为二,而与朱熹之学分道扬镳,建立了与朱熹道...  相似文献   

11.
许海娜 《世界文化》2012,(11):28-30
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称为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深刻的作家之一。他所处的19世纪俄罗斯是一个“成问题的时代”:传统的东正教文化信仰正在衰落,新的建立在自然科学充分发展基础上的理性尚未成熟。在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文化语境下,当时俄罗斯人普遍面临着一场生命神圣性逐渐消解的精神危机。陀氏以知识分子特有的担当,用文学创作肩负起为人类灵魂寻求出路的重担,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在菩与恶、罪与罚的撕扯中历经磨难并最终复归神圣的“人神”形象,并通过他们传达了作者为人的拯救而“重建生命神圣性”的创作理念,也揭示了神圣对人类精神的意义,这对我们21世纪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勇 《华夏文化》2004,(3):23-25
庄子哲学在先秦是批判世俗伦常的生命哲学。他在叩问;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应该如何?因此,他转向对个体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他站在形而上学之道的角度上,提出复归人与万物的自然天性。使人与万物在等量齐观、互不相害的理想中,享受自然赋予的生命及灵慧,从而获得逍遥的幸福人生。庄子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解决当今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人与环境的矛盾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3.
我写过一本《马可·波罗》的小书,为此,对这个“欧亚飞鸿”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在不同凡响的生命征程中,马可·波罗以刚毅不拔的毅力一次次冲出死亡的陷阱而走向新生,他以百折不回的勇气一次次跨跃生命的绝境而走向坦途。他跋涉、他奋进于人类文明的丝绸之路;在荒凉的戈壁滩上,留下他不灭的脚印;在蔚蓝的海洋上,浮荡着他倔强的身影;在他的第二故乡——中国的编年史上,永远铭刻着他闪亮的名字。《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他留给今天这个世界的永不消失的回声!在威尼斯,我希望参观马可·波罗纪念馆。“他没有纪念馆,只有个没人管的…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双手     
友光 《世界文化》2004,(6):17-17
父亲的双手粗糙但非常有力。他修剪起果树轻松自如,给烈马上马具时也是不慌不忙。稳稳当当。使我难以忘怀的是,当他抓着我的肩膀,指着俯冲而下的老鹰或在洞穴里熟睡的兔子给我看时,他那双手传来的特殊的温暖。他坚实的双手使他生活得很好,然而美中不足的就是这双手从来就没有学会写字。  相似文献   

15.
普希金之死     
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开创者。俄国诗人丘特切夫在诗歌中赞颂他“:俄罗斯人铭记你,就像铭记自己的初恋”。人们常常谈论起普希金传奇的爱情和他那令人惋惜的死亡。普希金是个风流才子,1836年,37岁的普希金似乎预感到生命之路将要走到尽头,于是要为自  相似文献   

16.
一个故事可能有很多种讲法。在 众多人讲述的中国故事里,赵辉的叙 述是独特的。 这是一组用镜头讲述的故事—— 《中国故事》。在这部组歌式的作品里, 人们看到了大气磅礴、真气充沛、元 气淋漓的文化中国,感受到了一种新 的表达方式乃至摄影的新概念,“超以 像外”的艺术语言,历史的精神密码 和天人合一的生命符号。这一切,基 于“镜头后面的思想者”——摄影家 的人生经历——一个独特的生命形式, 为中国造像 赵辉和他的中国故事 一个生活在历史文化中的人与历史文 …  相似文献   

17.
戴维·道格拉斯·邓肯曾经拍摄过非洲的柏柏尔人,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物和朝鲜及越南战场。但是最使他出名的还是将镜头对准巴勃罗·毕加索。在过去17年的艺术生涯中,邓肯为毕加索和他的一家拍过2500幅照片。1956年2月,他悄悄地溜进了毕加索在戛纳别墅的大门,谎称自己是毕加索的朋友罗伯特·卡帕。这个人也是他的朋友,是一位杰出的摄影记者,在印度支那执行任务时以身殉职,而那次任务原来是委派邓肯去的。邓肯为毕加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手,非常软和,不像手艺人的手。每逢三月街,父亲大大的手,总是紧紧握着我小小的手去赶街。父亲的手,牵出我的是梦魂萦绕的童年,有时像一条涓涓细流的小溪,而有时又像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一直伴随我的人生的脚步。童年的记忆中,父亲身着白衬衣,黑领褂,神采奕奕地在三月街上走着。他跨一步,我需要走两步。三月街上的人很多,五颜六色、四海汇集。父亲总是紧紧牵住我的手,生怕我走散了。通往点苍山中和峰麓的三月街之路,尘土飞扬,满街嘈杂,商铺林立,人山人海。也就是在麦香柳绿的季节,在赶往三月街的路上父亲给我娓娓讲述了那些神幻迷人的童年故  相似文献   

19.
正世界各地的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这些习惯、风俗和典礼,在生命中指引着人们。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上,新的一代不断改造和创新着仪式。而不论古代抑或现代,仪式都为我们标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时刻:出生、死亡、婚姻……仪式拥有着改变我们的力量,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新境界的门。  相似文献   

20.
一位诗人曾经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仍然活在人们的心里。刚刚离我们而去的钱钟书就是那种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的人。他用生命为不朽再次作出了发人深省的回答。钱钟书一生不慕名利。国内十八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国文化名人录》,钱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