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义词、同音词和兼类词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初学者在理解和使用时往往容易混淆。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义,这几个不同的意义又互相有联系,这样的词叫多义词。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叫同音词。读音和形体相同,意义有联系的多义词中,有些具有两种以上的词性,表示两种以上的概念这种词叫兼类词。由上述概念定义可知,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同音词是数词同音,而兼类词则是一词兼有几种词性。多义词的多项意义之间互相有联系。转义是从基本义派生出来的;同音词(无论异形同音或同形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某一词既用作此类词,又用作彼类词。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它们的区别往往认识不清。例如:1.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2.其家必曰益。(《吕氏春秋·贵当》)例1的“坚”,原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例2的“益”,原本是动词,这里用作形容词,那么,哪一个是词的活用,哪一个是词的兼类呢?要对它们进行区别,当然首先应该弄清什么是词的活用,什么是词的兼类。对于这两个问题相关教材和专家有诠释,基本上能够形成共识:所谓词的活用,是指某一类词…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一些古汉语教材将“衣”字带宾语或受副词修饰作谓语中心的用法视为“词类活用”的问题,章引用了大量例证来说明“衣”字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绝不是临时的、个别的现象,因此,“衣”字在古汉语中应当是一个兼有名词和动词语法特点的兼类词。章还分析了“衣”字活用说产生的原因,提出严格界定活用与兼美的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红 《现代语文》2007,(5):44-45
古代汉语中的"以……为……"格式,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以"和"为"更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兼类词。各家古汉语词典、古汉语语法以及古汉语虚词字典、词典对"以为""以……为……"有不同解释和不同层面的分类。本文就"以为""以……为……"的意义和用法做一浅析,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名动兼类词——兼评姚汉铭先生的两篇《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汉语名动兼类词的范围§1·1现代汉语名动兼类词指的是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中的那些形体相同,读音相同,表示两种相对独立而又有密切关联的词汇意义,具备名词和动词两类词性的词。例如:王同志在旁边当翻译/王同志在旁边翻译。前后两个“翻译”的形体和读音相同;而前者表示“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后者表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行为动作”,这两个词义相对独立但又有密切关联(施事与动作的关系);不仅如此,前  相似文献   

6.
近年学界对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争议颇大。历代学者对这一语法现象时有论述,明确了术语,认识到是一个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所涉类型中名词作状语和动词作状语是古汉语名词、动词的特殊语法作用.使动、意动是动宾特殊意义关系,均不属词类活用;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可从语法音变、使用频率、词义派生显示区别.由此对词类活用作出新的界说。  相似文献   

7.
同一个英语单词,可以有不同的词性、不同的词义。我们称这些词为“兼类词”。这些兼类词中,有的单词词义差别不大。如:help,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词义都是“帮助”。而还有一些单词,有不同的词性,且词义差别也极大。这一类单词是学习的难点,当然也是考试的重点。部分同学在阅读考试中会出现“单词都认识,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困惑。问题就出在兼类词上。现将初中课本中的这些词简要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8.
一、兼词古汉语中的兼词,常用的有“诸”、“焉”、“曷”、“盍”等。这些词可分为两类。1、合音兼词“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助词“乎”)相结合的兼词。它不但在意思上是“之”同“于”或“之”同“乎”的相加,而且在读音上  相似文献   

9.
有些介词,只能用在介词短语里,不能作动词。这类介词属纯粹的介词。如:“以、从、把、关于、按照”等。还有些介词,是从古汉语动词演化而来的,属于介词、动词兼类。如:“在、到、比、给”等。这些兼类词在句子中作介词还是动词,有时很难分辨。  相似文献   

10.
郑战民 《学语文》2002,(4):45-45
因通假而读音变化的,这类情况最为常见。原因是古汉语词汇量较小,有时需要表达一定的意思而没有现成的词,就临时借用一个,这样被借用的字词读音也就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实际上就是“悦”(愉快、高兴的意思),应读作yue。其它的如:  相似文献   

11.
刘涤泉老师:要弄清“特别”一词究竟属于哪一类,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词的兼类。词的兼类就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几类词的语法特点,但它的词汇意义政基本上不变。“特别”一词就属于这种兼类现象,它既可作副词,又可作形容词。如果作副词,就是虚词;如果作形容词,就是实词。如“今天小军起得特别早”一句中的“特别”,修饰形容词“早”,表示“非常”“与一般不同”的意思,作副词。而“小军的脾气很特别”一句中的“特别”是“谓语”;“他有一种特别的本领”一句中  相似文献   

12.
0 给汉语的词分类,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读音相同,书写形式一致,词汇意义相关,而语法功能迥异的词,如“锁、锄、病、左、破、忙、领导、发明、精神、矛盾、丰富、密切”等。这些词到底是一个词兼属于不同的语法类别,还是由相同的书写形式记录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分属于不同的语法类别?目前最为流行,最有影响的说法是:象“锁门”的‘锁”和“一把锁”的‘锁”这类词,因其读音相同,书写形式一致,词汇意义有一定联系,是“一词多类”的”兼类”或“跨类”词。这种观点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立说者囿于书写形式的圈子和西洋语法的框架,昧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论,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会。在语法学界有人也察觉到了这种说法的不合理,譬如丁声树等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指出:“但是有时侯一个词可以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应该作为两个词看待。”①这样认识问题本来颇有思致,但在表述上前后抵牾,说服力也就因之而削弱了。朱德熙先生说得更明白,他认为完全有理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汉语中,由于词汇不够丰富,各类词的分工不明确,经常出现词的兼类现象,即某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性质。这和古代汉语中词的活用现象不同。常有兼类现象的词是“以”、“乃”、“而”、“之”、“焉”、“然”等。鉴别某个词的类别,一要看它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二要看它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原裁 内蒙古师大《语文学刊》1994年第6期 本文认为多类词的特点是:首先是一个多义词,其次具备多种词类的语法特征和功能,再次是它的不同词类的语法特征和功能分别体观在不同的语境中,而不是在同一语境中兼而有之。因此,“兼类词”的说法有毛病,它与“兼语”“辞格兼用”中的“兼”字含义并不一致,而“多类词”的说法是妥当的,与“多义词”的“多”前后一致。 现代汉语中,多义词的分布是比较广泛的。它不仅存在于实词之间,也存在于虚词之间,甚至还存在于实词与虚词之间。像“锄、圆、少、笔、拥、遍、原来、没有、非常、让、从、或者,和、被、啊、错、分别、根本、活、根据、顺、在、跟、给、好”等词都是多类词。 判断一个词是不是多类词必须坚持多类词的三个特征,要跟同形词、同音词和词类活用区别开来同形词、同音词不是一个多义词,就不可能成为多类词,如“打了大胜仗”的“打”读d(?),“买了打彩色铅笔”的“打”读d(?),它们虽然字形相同,但读音不同,且意义之间亳无联系。连多义词都不是更谈不上是多类词了。而“打了大胜仗”的“打”跟“打心底旦拥护”的“打”,尽管读音相同,但  相似文献   

15.
以《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词汇表一年级词汇中的84个标注为动名兼类词的双音节词为研究对象,对动名兼类词的动词意义与名词意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动名兼类词的名词意义大多是动词经过“转指”和“自指”后获得的,“转指”是动词获得名词意义的重要方式,主要有8种情况;动名兼类词的名词意义显著度存在着差异。意义标准在判定动名兼类词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笔者多次教学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垓下之围》一文,在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骑”字高频率的出现了17次,学生也多次问到这一段中关于“骑”字的读音问题。大家知道“骑”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音字,有qí和jì两个读音,那么在这一自然段中,每一个“骑”字的读音到底有何不同呢?  相似文献   

17.
“夫”是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单在初语七年级至九年级文言文中就出现了20次之多。读准它的音,对于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正确把握文言文内容主旨有很大的帮助。笔者试就这20处“夫”的读音进行归纳,以引起大家的关注。 在2002年12月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刘卓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夫”的读音是这样说明的:  相似文献   

18.
在古汉语中,有些字在特别情况下,有特定的读音,这就是“特殊音读”。特殊音读一般来说是属于习惯音读,不能轻易改变。忽视这种特殊音读,就会把字音读错。郭沫若的历史喜剧《蔡文姬》中有一段曹操和周近的对白,谈到“冒顿”的读音问题。“冒顿”是汉初匈奴族一个单于的名字。周近身为屯田司马,又出使过匈奴,并多次与冒顿交谈,却在曹操面前将“冒顿”这个词读成。“矛盾”,曹操当即纠正了他的错误读音。这段对话是这样的:“周  相似文献   

19.
多音同义词,是指汉语中一个词有两种读音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这类词在表情达意时由于意义相同而又读音有异,很容易误读。其实,多音同义词的读音是有“章”可依的,它们往往根据其不同的语言环境和句法功能来表示不同的读音。下面试举几例: 薄,读“bó”,又读“báo”,都有物体不厚的意思。这个词的读音应根据其不同的构词方式和句法功能而定。①当“薄”构成联合式合成词或在成语中出现时,应读“bó”,如“薄弱”、“浅薄”、“淡薄”、“日薄西山”等。②当“薄”构成偏正式或主谓式合成词时,应读“báo”,如“很薄”、“不薄”、“薄纸”等。③当“薄”和其它语素组成合成词在句子中充当定语时,“薄”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带有后缀“然”的复合词,或是副词,或是形容词,或是兼类词,还有一些属连词。作连词的如:“虽然、纵然、既然、倘然、不然”等等,一般不难鉴别,本篇不打算作讨论,这里只讨论带“然”的形容词、副词和兼类词。词素“然”结合面很宽,能产性也不小。我们共统计了75个词,其中副词占24%,形容词占69.3%,兼类词仅有5个,占6.7%。由于后缀“然”是副词和形容词的共同标志,在语法教学和学习中往往碰到一个划界的问题。下面我们对各个词的语法功能进行考察,目的在于探讨划界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