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洪春梅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8(2)
印裔英国移民作家维迪雅达.苏拉吉普拉萨德.奈保尔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米格尔街》是奈保尔最早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曾获得萨姆塞特.毛姆短篇小说奖。奈保尔的这部小说集虽创作于早期,属其试笔之作,却在选材、叙述笔调的冷峻和幽默以及情节的处理方面,与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作品有着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
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是对加勒比地区特立尼达被殖民历史的书写。小说展现了畸形社会下弱势群体的悲哀与人物命运的乖蹇。该文从叙事学之叙述话语角度出发,将文本细读与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小说叙述话语的深层意义、引述语的直接音效、非标准式英语和克利普索小调的视觉成像,以及小说修辞上的特色。指出小说叙述话语的巧妙运用正是叙述主题得以深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维·苏·奈保尔(V.S.Naipaul)出生在中美洲特立尼达,是一位英国移民作家。他一生致力于创作,其中他的作品《米格尔街》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这部小说的语言,既幽默诙谐,又辛辣讽刺。这部小说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修辞学的魅力。此论文从社会文化背景、情景语境以及语言语境对修辞的影响入手,对奈保尔的《米格尔街》进行研究,并揣摩他的语言特色,体会他想要表达的情感——对当时社会丑陋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奈保尔具有批判殖民主义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流露出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默认。在作品中表现为反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双重因素与作者矛盾的后殖民意识。奈保尔以一名知识分子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共同塑造了他这个矛盾复合体。 相似文献
5.
《B·华兹华斯》是英国移民小说家V·S·奈保尔早期创作的短篇故事集《米格尔街》中的一篇。故事主人公华兹华斯是20世纪英国殖民地特立尼达岛上普通民众的典型代表,他以乞丐诗人的身份孤独生活,承受世俗伦理与殖民文化的压力,以审美追求谱写了荒诞英雄式的生存诗篇。从存在主义视角对故事主人公华兹华斯的分析,为解读奈保尔小说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米格尔大街》作为后殖民作家奈保尔的成名作,描绘了生活在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的底层属民的生存状况和对身份认知的追寻.殖民暴力将米格尔大街属民生活摧残得千疮百孔,但米格尔大街中的小人物对身份的追寻却从未停歇.在《米格尔大街》中,殖民者的认知暴力是殖民地属民身份迷失的文化根源,殖民地的知识分子在对属民进行身份重塑和他者书写的过程中沦为殖民统治者的共谋,但被殖民者凭借模仿策略的顺从与颠覆的张力为自我的杂糅性身份找到了栖身之所. 相似文献
7.
关智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7):112-113
享有世界声誉的维·苏·奈保尔著作丰厚,其作品选取了诸多后殖民时代的国家与人民生存发展状况及其各种诉求作为创作素材,后殖民话语充斥其中,彰显了后殖民时代的特征。基于此,从条件和背景、具体内容和影响方面,探讨维·苏·奈保尔文学作品的后殖民时代解读的种种情形。 相似文献
8.
由于叙事视角的特点以及认知差异,学术界对它界定及分类颇具争议。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以申丹教授叙事视角四分法为理论依据对《河湾》的各种叙事视角及其功能作探析,挖掘其小说内在魅力。 相似文献
9.
孙妮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4(1):48-53
《模仿者》是维.苏.奈保尔的一部重要的有关第三世界政治的后殖民小说,涉及后殖民文学的多重深刻主题思想:模仿、身份、流亡、种族冲突、前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等等。小说不仅再现了新近独立国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民族主义者的两难境地,更重要的是揭示了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教育给被殖民者造成难以摆脱的殖民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扭曲和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10.
维·苏·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整个文学创作呈现出后殖民时代的独特文化景观.奈保尔本人既是后殖民时代的生存者,又是书写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种既独特又典型的文化品格.奈保尔作为后殖民时代的个案能较为突出地反映后殖民时代移民群体的生存共性.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指的是前人或同代人发表的文章的一部分被后来的作者模仿或在后来的文中被借用。《米格尔街》小说文本的魅力植根于文本的互文性中。因此,本文从互文性理论的角度来解读《米格尔街》,分析互文性在《米格尔街》描写人物和深化主题的作用,以此来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家庭暴力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的社会性问题,其在严重危害受害者身心健康的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家庭暴力案件固有特性,导致此类案件的解决路径呈多样化的态势,在倡导"和为贵"的中国,通过刑事和解的途径解决家庭暴力案件亦是方法之一。因此,有必要在分析家庭暴力案件的现状及解决路径的基础上,结合新《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厘清符合法律条文规定的案件类型,分析在家庭暴力案件中适用刑事和解的合理性,并以此为基点,对和解模式作出探析。 相似文献
13.
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结构和方式、叙事视角、叙事话语和叙事伦理四个方面对奈保尔小说《米格尔街》的叙事艺术进行分析,表明除新颖的内容之外,别具特色的叙事手法使《米格尔街》更加真实地呈现了“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4.
钟阳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62-63,67
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中国,频繁发生的家庭暴力现象值得关注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中国人文化特性的分析,找出中国式家庭暴力的文化诱因,并就如何干预和制止家庭暴力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婚姻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非传统家庭类型,如非婚同居、同性婚姻等不断出现。我国现行法律没有关于非婚同居的界定,只是散见于或隐蔽于相关的一些法律或司法解释。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体系下研究非婚同居者间的暴力问题存在一定的困境。因此,我们应当寻找拓展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梁欣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4):37-39
个案工作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目前的困境,重塑自我,实现自我,进而提升自我。家庭暴力对妇女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而妇女自身意识的改变,自我的增强等有助于其摆脱家庭暴力,发展自己。通过对一名遭受丈夫暴力的妇女的个案分析和介入,使大家了解个案工作的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案例,可以利用个案工作使更多的遭受暴力的妇女受益。 相似文献
17.
对于前配偶遭受暴力是否可以纳入家庭暴力防治的范围,在我国立法中是一个灰色地带。大陆立法对家庭暴力的概念和家庭成员的范围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立法的模糊和暧昧在实践中难以把握相应的标准,而且家庭成员的范围过于狭窄。在大多数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都将前配偶纳入到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我们也应当适当放宽家庭成员的范围,将前配偶纳入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以便对其进行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8.
家庭暴力案件的复杂性之一在于家庭暴力法律事实的认定存在难度,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诉讼证明标准。而如何通过诉讼证明存在家庭暴力的事实,一直是司法界和学术界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对于家庭暴力认定难的问题,有必要对有关诉讼的证明标准、举证责任以及证据形式和证明力等问题进行探讨。在诉讼中,既要考虑家庭暴力的特殊性,也要看到此类案件与一般诉讼案件的共同性,应当遵循诉讼的一般规则,通过程序正义来保障实体的正义。 相似文献
19.
刘慧玲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6):77-78
家庭暴力是一种法律予以制裁的行为。我们要认真分析家庭暴力的内涵、特征、成因、预防与对策等,以期人们从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给予更全面、更具体、更适当的协助,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0.
后殖民翻译理论在国内的误读与误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是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审视不同殖民时期的翻译实践。我国学者在采用后殖民视角来分析翻译中各种问题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不乏对该理论的误读和误用。通过发现并找出国内学者利用后殖民翻译理论进行翻译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某些错误,希望对翻译的更好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