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初中语文第三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中,有个“却”字,出现了二十三次。使用量大,涉及的释义较多,容易含糊、混淆。试分别简注如下。△却说三藏师徒,次日天明,收拾前进。(“却说”共出现四次)[却说]旧小说的发语辞,“却说”后头往往重提上文说过的事。△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饭,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的”字是使用率颇高的一个字。它一般作结构助词,读音为“de”。归纳起来有八种用法: 1.用在定语的后面(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他的书;美丽的花园。2.用来造成没有中心词的“的”字结构:送报的;跑的跑,跳的跳。3.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  相似文献   

3.
玉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反映在语言文字上,用“玉”字的词语相当多。综观“玉”字的用法,有以下四类:一、用其本义,表示玉或玉制的器物。例如:玉石、玉器、碧玉、美玉、玉簪、玉镯等。  相似文献   

4.
“而”本来是古汉语中的常用虚词,在现代汉语里继承了它的多种连词用法,在小语教材中大致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连接前后平等的词语,表示并列关系。例如:①海上正起着风,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  相似文献   

5.
“率”字本为象形字。甲骨文中的“率”字,中间为“网”形,其两侧的四点像水流下,如同一个鱼网。金文中的“率”字,四点外撇,像提起鱼网时水滴外溅的样子。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半”是个特殊的数词。通常有下列五种用法。一、用在名词前边,必须有个量词伴随在一起。如:“半杯茶”就不能说“半茶”。“半斤肉”也不能说“半肉”。二、用在名词前边,跟上量词,有时候确指一半,有时候只表示一部分。如:“这本书半价出售。”“我们家里每天要吃半斤油。”例句中,“半”只表示一半的意思。在下面句子中,就不确指一半而仅指某一部分了。如:“这个苹果半边红了。”“炉火映红了半面天。”  相似文献   

7.
古文字的“衣”字,是一件古代上衣的轮廓图形:上为衣领,左右为衣袖,中间是衣襟。所以“衣”字的本义指上衣。古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三个山峰则为“山”,两个山峰则为“丘”。甲骨文中的“丘”,山峰不仅  相似文献   

9.
"以"是文言文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词,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使用频率高,出现次数多,也是中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掌握的虚词之一。掌握"以"字的用法,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反之,则影响文言文阅读与  相似文献   

10.
“之”字在古文中,出现频率高,用法活,是个较难掌握的虚词。具体用法就更复杂了。如可作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可作定语、补语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有时用在主语谓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有时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有时可作谓语动词等等。这么多的用法,怎样对它进行辨别呢?有一个简便的方法,那就是看“之”字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教头接受了看管草料场的差使以后,对李小二说道:“今日管营拨我去大军草料场管事,却如何?”这个“却”字该怎么讲?一般古汉语字书都以先秦、两汉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所以用它们所列的义项来解这个“却”宇,都不贴切。根据《水浒》对“却”字的习惯用法和本文的上下文意,这个“却”字是指代“管营拨我去大军草料场管事”这件事,应该讲作指示代词“这”。从下文李小二的回答也可得到印证。李小二说:“这个差使又好似天王堂”。“这个差使”就是回  相似文献   

12.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而又常见的词序。这种词序的出现是有一定的条件的:除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提在谓语  相似文献   

13.
“是”字在文章中使用频率高,它最主要的用法是表示判断。例如:“他是小学教师”,“九月十日是教师节”。另外它还有以下几种用法: (一)表示“凡是”的意思。如“是少先队员的,都应佩戴好标志”。 (二)表示“虽然”的意思。如“写是写好了,就是不理解”。  相似文献   

14.
晓岚 《良师》2004,(17)
“您”字不可乱用,说写应当慎重。“您”字适用长辈,年岁较大要用。身份地位较高,用了表示尊敬。辈分年龄相当,用“您 ”或“你”都行陌生之人用“您”,以上必须记清。不然用了“您”字,敬称成了笑柄。“您”字用法歌@晓岚  相似文献   

15.
在文言文中.“孰”的用法较为普遍。要弄清“孰”的用法.还得从源头说起。“孰,食饪也。”(《说文》)亦作“熟”。会意字。小篆字形。左上是“享”.左下是“羊”,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们”通常是作为名词的语言标志出现的。关于它的具体用法,第二册《初级中学语文》上说: 表示人的名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如“同志们”,但当名词前头有了表示多  相似文献   

17.
“之”字用法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之”是古代汉语里最常用、最活跃、用法较复杂的一个虚词。它的本义是动词“到”“往”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代词、助词用,偶而也可以作连词、介词用。这里先讲它的主要用途,后讲它的其他用法。下面分别举例作些浅释。  相似文献   

18.
“莫”字用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莫”字的用法,基本上分作两大类:一是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处所)的意思;一是作否定副词,当表示一般性否定时,是“不”的意思;当表示禁止性否定时,是“不要”的意思。关于“莫”字的词性,语法学界对第二类没有争议,都承认是否定副词,对第一类却曾出现过不同看法。《马氏文通》将其归  相似文献   

19.
一提起含有“像”字的句子,不少同学的大脑中马上就会跳出“比喻句”三个字。其实“像”字的作用除了表示比喻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用法,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0.
“所”字用法通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字用法通考张其昀1.1“所”字,甲骨文未见。古籍中,‘所”字初见于《尚书》(指今文)中的数篇,其著作年代最早的一篇是《牧誓》.该篇自伪孔安国传称武王“至牧地而誓众”以来,一直都认为是周武王伐纣兵至牧野迫;临如歌时的誓师之辞.至近代以来才有人怀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