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靳极苍先生的《唐宋词百首详解》一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在史实、训释、校排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瑕疵。兹略举数端,以见一斑。一、史实方面的疏误。如《详解》书中第10页有云:“明赵孟頫《南乡子》:‘歌罢锦缠头,山下清波左右流。……”赵孟頫(1254—1322年)为元代著名书法家,其所生活的年代未逸出元朝。故把赵孟頫归于明朝人,为其平添了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运动后,曾国藩鉴于“公私储籍灰灭,寒唆艰于得书”的现实,首设金陵书局,刊刻经史古籍并廉价发售,开晚清官书局之滥觞。其后,风气所及之处,各省督抚纷纷仿行,多有设局刊书之举。  相似文献   

3.
巩曰国 《图书馆杂志》2006,25(12):78-80
关于《管子补注》的刊刻年代,前人论说多有不同。本文认为:《管子补注》的作者为明代江夏人刘绩,大约刊刻于明弘治年间。郭沫若认为该书是“辽人著书入金翻刻,金本入宋再被翻刻”,其所依据的宋讳、辽讳、金讳并不可靠;丁日昌、莫友之称其为元刊本,是将黄丕烈所说“元(原)版”之“元”误解为“宋元”之“元”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茶馀偶记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册583页“宗炳”条结尾有云:“此外宗炳还运用张芝、王献之书法艺术的笔法,创制出‘气脉通连’的‘一笔画’,此种画法又为陆探微开了先路”。看后,先觉欣然,后来又觉愕然。因为,在中国美术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位提到宗炳的这种贡献。查书吧。最早提到‘一笔画’的,是唐的张彦远。见于《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 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此后其他的论述,无不是在引申这种  相似文献   

5.
王力椮 《兰台世界》2017,(6):118-120
赵孟頫祖上世代均为宋代王侯高官,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其书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真、行、草三个方面。赵氏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的审美标准。他取法唐、五代,重气韵、讲骨法,追求自然质朴的艺术效果,批评南宋琐细浓艳或故作奇崛的创作弊端和不良习气,从而重建古朴率真、温馨蕴藉而又清新典雅的美学品格。赵孟頫博学多才、书画俱佳,因此才能够得出"书画本来同"这一重要的美学原则,开创了"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局面。赵孟頫的书画艺术不仅蜚声当代,而且对后世也产生巨大影响,明人王世贞说":文人画始于东坡,自雪松敞开大门",这句话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对书籍的刊刻出版有其独到的见解。他曾在《书目问答》中说:“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且刻书者,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亦利济之先务,积善之雅谈也。”因此,在他任湖北学政时,极力推行教育改制和兴办文化设施。如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兴建两湖书院,同时又设立湖北舆图局等出版机构。此外,对于湖北官书局(即武昌崇文书局)的刊刻出版事业,更是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明代“按鉴”演义与建阳刻书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成熟的章回小说是从“按鉴”开始的,“按鉴”成为明代历史演义的基本面貌。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与福建建阳刻书密切相关。建阳是中国古代刻书中心之一,在宋代率先雕刻经史著作,至于今日尚存的刻本中,仍以史部为其大宗,而在史部中,又以普及性的通鉴类图书占绝大多数。正是这样的刻书背景决定了建阳书坊最早产生刊刻“按鉴”小说的创意,大量“按鉴”小说的编撰和刊刻使历史演义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影响深远之大宗。  相似文献   

8.
元画以其幽寂简远、枯淡空灵的意境,标新立异,显于后世,被明清画坛视为高格。尤其元四家的山水画,藉笔墨以抒性灵,挥洒自如,凭意虚构,充分发挥了文人画抒情写意的功能,使之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 “元四大家”的提法,初以赵孟頫冠其首,明初王世贞《艺苑言》云:“赵松雪孟頫、梅道人吴镇仲圭、大痴老人黄公望子久、黄鹤山樵王蒙叔明,元四大家也。”明末董其昌则以倪瓒替代赵孟頫,将黄、王、倪、吴作为元四大家,其《画旨》云:“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始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米芾)及虎儿(米友仁)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  相似文献   

9.
贾岛(779-843)字浪仙,早岁为僧,名无本,幽都(今北京市)人。“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吟成五个字,撚断数茎须。”素有“苦吟诗人”之桂冠;又有“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之锻炼,有“推敲”大师之美称。今存《长江集》十卷,存诗380首,附诗25首又10句。孙  相似文献   

10.
缙绅录,又称“搢绅录”,是明清以来对刊刻于京城北京,并流行于官场及民间的全国范围职官名录类文献的总称。《幼学琼林》这样解释,“朝臣皆搢笏于绅间,故曰搢绅”,搢绅为在职官员之代称,而“搢”与“缙”通,此类文献遂统称为“缙绅录”。追溯渊源,缙绅录之雏形为南宋之《班朝录》;到明朝,其编纂已颇为流行;至清代,传世数量众多,蔚为大观,遂为清代北京地方文献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秦观(1049-1100)是北宋后期文坛上的重要作家,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的诗、词、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在宋时已被众多总集收录、刊刻.整理秦观著述在宋代收录刊刻的状况将给秦观及宋代文学研究提供文献之助.  相似文献   

12.
周圩 《大观周刊》2012,(41):73-73
赵孟頫提倡的“古意论”,有复古之风,他构造了元代的简淡风格。他以简括率真的绘画风格和绘画手法,把中国山水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中西古籍出版中“牌记”与“书末题署”的比较研究□大连出版社许文彦王若“牌记”又称“书牌子”,是我国古籍印刷中记录刻书者姓名、堂号、刊刻年代的一种标志,一般刻在目录、凡例之后,也有的刻在书之卷末或者刻在书后边。在欧洲的古籍中,也有类似中国牌记记录出版年...  相似文献   

14.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存二残文。罗国威按:“此卷残,只遗两首作者、题不明残简,原件系弘仁抄本,高野山正智院藏。据此抄刊刻者,有《适园丛书》本、董康影印本。”私意此二残文作者、写作时间皆可考。为考察之便,以下分别称此二残文为“敕文一”、“敕文二”。  相似文献   

15.
徐生力,字金朝,中共党员,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人。自1980 年开始系统学习书法以来,先从唐楷入手,后又学习米芾、怀 素行草书,继之潜心汉隶秦篆,近年又追溯赵孟頫、王羲之、黄 道周小楷。并于1985年参加河南书法教育中心首届函授班, 1986年至1987年参加西安长安书法函授班,1997年至2000年 参加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中级班和高级班,被评为优秀学员。 2004年6月加入河南省书协,2005年被河南省书画院聘为兼 职书法家。 主要艺术成就:1996年,作品入选省总工会“河南职工书 法美术摄影展”,作品入选国际文化出版公…  相似文献   

16.
明朝万历帝王皇后在万历二十年刊刻的《观世音感应灵课》,附有王皇后的一篇刊刻题记。《观世音感应灵课》的万历原刻本,今未见著录,或者已经佚失不传,亦未可知。本文使用民国徐乃昌影印本,通过分析相关历史事实,指出这篇题记反映了在“争国本”事件中,王皇后所处的危险境地及其心态,是研究“争国本”事件一份难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赵孟頫的知名,得之于他的书法艺术。元代以后,倘谈书法者,无不论及他,那名气,在唐宋之后,是颇大的。观赵氏的字,秀而雅,其内在学识,可知一二。历代文人,凡在一领域有所建树者,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恐怕都通一点。这是中国文化神秘的地方,凡精神界之现象,大多相通相近。赵孟頫也不例外。他其实很有才华,能诗能文,能琴能画。《元史·赵孟頫传》说他多才多艺,其成就“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他在音乐上造诣非凡,写有《琴原》、《乐原》,史称“得律吕不传之妙”。这从另一侧面,说明他在书画上取得  相似文献   

18.
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政法 《现代传播》2005,(3):99-100
在很多人心目中,播音主持只是传播流程中无足重轻的一环,只需根据编导意图张口露脸即可,由于它在传播结构中常常“受制于人”,而且只是一种“形式因素”,因此不需给予更多注意。持这种观点的人比比皆是:大众传播研究人员有之,结果是对播音主持研究的轻视和对播音主持规律的漠视;一线的非播音主持工作者有之,结果是对播音主持的要求主观、武断,整个传播过程“文本化”,不能有效发挥播音主持的优势,反而导致对播音主持要求的降低;播音员主持人队伍中有之,结果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能有效承担责任,走向“失语”或“呓语”。看来,重申播音主持…  相似文献   

19.
马计全同志的《<郁达夫诗词抄>失误小议》一文(刊《出版工作》1985年第七期),指出这本书“有不少失误之处”,并且举了三个例子: ①《过徐州》一首“独依车窗看古垒”句中的“依”字,为“倚”字之误; ②《杂感八首》“半生浮沉伴蠹鱼”句中的“生”字,当为“世”字之误; ③《刘院长招饮……》一首“柳荫闲系瓜皮艇”句中的“荫”字,当为“阴”字之误。在我看来,例①中“依”、“倚”可肯定为同音相讹,②③两例恐怕不能算是“失误”,相反,例③倒是马文的失误了。据我所知,《郁达夫诗词抄》由周艾文、于听(于听为郁达夫的长子郁天民的笔名)两同志编订。两人的稿子各有所本,出版  相似文献   

20.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朝诗人杜牧咏扬州的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著名的二十四桥景区坐落在扬州风光旖旎的瘦西湖畔。毛泽东手书杜牧诗碑立于其中,成为该景区一道靓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