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尚敏 《档案》2022,(3):15-20
清代书院政策,经历了由禁创到鼓励的不同阶段,其转棙出现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廷谕令各省督抚于省会设立书院,并各发帑金一千两以资膏火,其不敷者准动公项支用,各省会书院相继建立。结果17个省的23所书院享受了此项优惠政策,甘肃兰山书院位列其中。兰山书院的设立,其意义首先在于,兰山书院为甘肃各府州县书院的发展确立了范式;其次,围绕兰山书院,清代甘肃教育中心形成;再次,兰山书院为外省人士来甘肃讲学搭建了平台,这不仅推动了甘肃科举教育的发展,而且还提升了地方教育的内生能力,这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浅谈古代书院藏书与书院教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书院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但书院的名称早在唐代就有了,“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随园随笔》)那时官方设置的书院设学士、直学士、修撰官、校理官、知书官等职,其职责主要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为学术研究机构。除官方设立的书院外,民间也有私人创建的书院,大多为读书治学的地方,渐渐发展成为聚徒讲学。唐代的义门书院“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同治《九江府志》)书院差不多就是如此沿着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发展下去的。而这样的书院,又多成为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的高等学府。例如清代江宁钟山书院的历任山长,有杨绳武、夏之容、钱大昕、姚鼐、程恩泽、任泰等人,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3.
书院之设始于唐代,宋代大盛,形成白鹿洞、嵩阳、睢阳、岳麓四大书院,一些著名学者聚徒讲学其间,对儒家经籍阐发、传统学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雍正皇帝特发上谕,命各省督抚于省会设立书院,并各发帑金一千两以资膏火,  相似文献   

4.
《桂岭书院》初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当时蕉岭县最早的藏书机构。据该县《石窟一徵》记载:“旧志清康熙二十五年县令蒋弥高建义学桂岭书院于韩祠(韩昌黎祠)之侧”。乾隆庚子春,阖邑公在山下新建三层宫殿式楼宇、清光绪年间作了一次重修。这座书院建筑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书院有经、史、子、集等,内设课堂、书房。当时选择知识渊博的贡生员授课,咸丰举人刘伯英曾在书院主讲多年。一九○四年抗佞保台爱国志士,伟大的教育家、诗人丘逢甲先生回故里后,又把《桂岭书  相似文献   

5.
历时经年的海南蔚文书院学田纠纷案动态地呈现出清代书院学田管理与收益分配的复杂状况。清代蔚文书院在继承明代玉阳书院部分学田产业的同时,也延续了绅管学田制度的一系列矛盾,从而导致了学田管理主导权由“绅”到“官”的转移。“绅管”与“官管”皆留下了一定隐患,官绅之间对书院学田功能的不同认知,更使矛盾日益凸显。学田诉争的重要参与者林邦辉编纂的《蔚文书院志》虽然提供了与学田纠纷相关的客观材料,但同时也处处体现出编撰者建构其利益合理性的主观诉求,实有争取话语权力,巩固绅士权益的思虑所在。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今吉安即古庐陵、吉州辖区内各县、市书院的情况,反映了“章节义之邦”的人风采。  相似文献   

7.
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形成于崇德元年(1636)至康熙九年(1670)间,是清中央国家机构文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清朝统一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的历史过程及对上述地区的统治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尚敏 《档案》2023,(2):22-29
光绪九年(1883年),陕甘总督谭钟麟、甘肃学政陆廷黻在省会兰州创立求古书院,以“专课经解、诗赋”。两年后,在甘州府附郭张掖县置分院,亦即河西讲舍。求古书院为甘肃省省级书院,其招生面向全省。“河西五郡”距离省城较远,影响了上述地区士子到求古书院肄业,因而在其适中之地张掖创建河西讲舍。“河西五郡”是指凉州、甘州、西宁三府和肃州、安西两直隶州。求古书院的创建本就在晚清急剧变革的时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求古书院就被改制了。作为传统教育机构,求古书院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作为省级书院,它在甘肃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自然其历史需要追溯、史实亦需重建。文章就求古书院创建缘起、置立分院以及招生、考课、日常教学与山长选聘诸问题予以考述。  相似文献   

9.
高维新 《晋图学刊》2011,(3):74-75,79
山西书院作为中国书院历史发展的一部分,有着兴衰更替的沧桑和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本文通过对《山西书院》的介绍,以期反映山西书院曾经的辉煌,以及对今人兴教办学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以南宋、明、清代为例,重点在南宋,对书院的实名、三大功能、及其对元、明、清代书院制度的影响进行探讨,并为书院藏书与学术流变之间的关系、书院教学授受和传道解惑之间的文化功能、以及对于古代藏书体系的影响等勾画出一个初略轮廓。  相似文献   

11.
书院与府州县学是我国古代两种主要教育形式,他们共同构成了地方教育体系。但书院与府州县学又有所不同,书院是对地方官学中的优秀生员作进一步培养的地方,书院的教师水平和学生质量都远高于府州县学。正如清政府在一篇上谕中所说:“书院之制,所以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书院即古候国之学也。居中讲习者,固宜老成宿望,而从游之士亦必立品勤学,争自濯磨,俾相观而善,庶人材成就足备朝廷佐使,不负教育之意。”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各地设置书院的目的是为府州县学中的优秀生员提供进一步深造和入仕的机会。一、清代山东书院概述清代山东书院…  相似文献   

12.
白檀书院     
我国的古代书院是除官学和私学外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它集藏书、讲学、祭祀于一体。北京的古代书院产生于五代时期,至清朝末年改为学堂。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分官私两类,但发展于宋代。私人书院最初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唐贞观九年(635年),设在四川省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官立书院初为官方修书、校书,偶尔也为皇帝讲经的场所。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将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后又改为  相似文献   

13.
周宁 《历史档案》2012,(2):127-130
保定莲池书院始建于1733年(雍正十一年),为直隶省级书院①,其历任山长多为一时之选②。吴汝纶久慕莲池盛名,1889年主动辞官,接替张裕钊出任山长③。吴汝纶在馆期间师生关系十分融洽④,他对莲池一职也十分满意,曾言"此间书院园亭之乐,全省所无,弟以冀州易此,真乃舍  相似文献   

14.
以清代大环境为宏观背景,探讨福建书院及其藏书事业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前、中、后3个时期来具体微观探究,分析其发展、兴盛的原因及嬗变之历史脉络,并列举鳌峰书院、正谊书院、致用书院等清代福建书院及其藏书发展史上的典型代表。清代福建书院藏书事业的兴盛还体现在对书院藏书楼建筑和设计的严格要求,本文亦从该视角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河南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区,其古代书院的建设在中国书院史中描画了浓重的一笔。作者从书院楹联这个特殊的角度切入,分析了以嵩阳书院、睢阳书院为代表的一批河南古代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中的重要地位,并由古代书院的选址、布局和社会职能引发对当今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杨萍 《云南档案》2004,(6):13-14
西云史略西云书院为大理一中办学的开端,建于清代后期,是当时滇西规模最大,设备较好,经费充足的书院。光绪三年丁丑(公元1877年),清军将领杨玉科在当时复兴文教的情势下,顺应潮流,采纳舆情,慨然将自己位于在大理城内的公寓捐办书院,经抚院奏准朝庭,书院便由此初建。《新篡云南通志·杨玉科传》称他“改建书院,地方攸赖”。书院建立在大理,规模较大,生童来源较宽,其培育的子弟亦多,对滇西地区文化教育恢复发展有过一定贡献,为清末在云南较有声誉的书院之一。西云书院的命名是取企望迤西学子青云直上的意思。西云书院序并章程刻石建碑于光绪三…  相似文献   

17.
何进川 《兰台世界》2014,(5):130-131
张拭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在学术地位上张拭与朱熹并称“张朱”。张拭书院林立的宋代,为书院教育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他不仅在岳麓书院亲力亲为的执教数年,还在长沙创办了城南书院,堪称“名于一世”的书院教育家,  相似文献   

18.
书院与府州县学是我国古代两种主要教育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地方教育体系。但书院与府州县学有所不同,“书院之制,所以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书院即古侯国之擘也。居中讲习者,固宜老成宿望,而从游之士亦必立品勤学,争自濯磨,俾相观而善,庶人材成就足备朝廷佐使,不负教育之意”。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各地设置书院的目的是为府州县学中的优秀生员提供进一步深造和入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大学士张廷玉等议复陕西巡抚硕色荐博学鸿词事题本乾隆元年九月二十一日总理事务·经筵讲官·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管吏部户尚书事加七级臣张廷玉等谨题,为钦奉上谕事。吏科抄出陕西巡抚硕色等题前事内开:据西安布政使司布政使程仁圻、署按察司督粮道席雍呈,蒙督抚两部院案验,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六日准吏部咨,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初十日,内阁抄出奉上谕<“国家久道化成”至“特谕”一段,即雍正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上谕,故略——编选者注。>钦此。为此,合咨前去。钦遵查照施行。等因。到部院行司。蒙此。又蒙督抚两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宋代书院为研究对象,从宋代书院的教学组织管理、学生管理以及后勤管理等三大方面对宋代书院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比较全面和客观探讨和分析,以期能够对当代教育管理产生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