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生物》第一册 (上 )P .50实验七中 ,直接在新鲜叶片上用镊子撕下一小块叶片的下表皮 ,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新鲜叶片比较脆嫩 ,加之是初一学生 ,用镊子撕取不易成功。我们在实践过程中 ,将植物叶片略为晾干 ,直接用手撕叶片 ,取下叶片下表皮装片观察气孔 ,效果较好。具体做法是 :将白菜叶、菠菜叶等植物叶片 ,略为晾干 (以叶片稍萎蔫为度 ) ,然后 ,用双手捏住叶片两边 ,将叶片下表面朝上 ,左手向下 ,右手向上撕叶片 ,可见右手叶的断面有下表皮 ,用刀片切下装片即可。撕取叶的下表皮有妙法$湖北广水市实验中学!43…  相似文献   

2.
在观察植物气孔实验中,除了以植物叶片作为实验材料外,以扶桑等的花冠作为材料,既可以让学生观察到气孔在植物体叶片和花冠上的分布情况,还可以使学生明白,除了在植物叶片表皮上分布有气孔外,气孔也存在于植物其他器官的表皮上。  相似文献   

3.
小实验两则     
一、观察植物气孔学生自制装片观察。植物气孔实验材料除教材上介绍的蚕豆叶外,还可用海桐叶、腊树叶、菊花叶、美人焦叶等,其中腊树叶和海桐叶最佳,一般城市中学可就地取材。制片法:取腊树的幼嫩叶,在下表皮撕一小块展平在滴了清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相似文献   

4.
设计了一种“观察植物叶片气孔的开闭”的创新实验:将叶片在温水中浸泡使气孔张开后,滴加5%甘油诱导气孔关闭,再滴加清水使气孔再次张开。旨在探索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课堂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叶片上有许多气孔,尤其是叶片的下表皮较多。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那么气孔是不是整天都在开放,晚上会不会关闭呢?一天中什么时间气孔开得比较大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开展了科学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6.
气孔器的特点及分布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无论是在数目、形态结构,还是在分布上都是不同的,这些差异导致了气孔具有不同的类型特点.气孔和气孔器的各种类型在植物种类的鉴定上有一定价值.气孔的数目和形态不仅受到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还受到不同生境条件的影响.文中对不同生态环境影响下,不同植物气孔器的数目、形态结构和分布等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作了具体的比较、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重金属离子Cu2+和Al3+,以不同的浓度梯度(0.5%、1%、5%的Cu Cl2和Al Cl3溶液)的重金属盐溶液50m L,分三次喷洒盆栽的小麦幼苗,对照组喷洒相同量的蒸馏水.通过撕表皮的方法将叶片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统计小麦叶片叶尖、叶片中部和叶片根部的气孔密度.结果表明:Cu2+能显著减少叶片的气孔密度,而Al3+却能显著增加气孔密度.同时这一影响在叶尖产生的效果更为敏感.这为受重金属污染的基本农田中小麦的叶片的抗重金属研究领域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重金属离子Cu2+和Al3+,以不同的浓度梯度(0.5%、1%、5%的Cu Cl2和Al Cl3溶液)的重金属盐溶液50m L,分三次喷洒盆栽的小麦幼苗,对照组喷洒相同量的蒸馏水.通过撕表皮的方法将叶片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统计小麦叶片叶尖、叶片中部和叶片根部的气孔密度.结果表明:Cu2+能显著减少叶片的气孔密度,而Al3+却能显著增加气孔密度.同时这一影响在叶尖产生的效果更为敏感.这为受重金属污染的基本农田中小麦的叶片的抗重金属研究领域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以同种植物的不同倍性个体叶片为材料,利用市售指甲油制取植物叶片表皮细胞的复制膜,制成临时装片,通过测量比较气孔保卫细胞的密度和面积,探索植物细胞大小与植物倍性的关系。本实验方法可进一步拓展应用于多倍体植物的鉴定。  相似文献   

10.
陈孝宣 《新高考》2006,(4):53-54
气孔是指两个特化的保卫细胞合围而成的胞间隙。气孔和保卫细胞总称气孔器。广义的气孔概念是指气孔器。气孔广泛分布在植物的茎、叶、花果的表皮上,以叶片表皮上数量最多。气孔既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又是水分蒸腾的通道。根外施肥和喷洒农药时,均由气孔进入。对不同植物来说,气孔的构造和生理功能基本一致,但是它在单位面积中的数目多少及叶片不同部位的分布特点却各有不同。有的植物的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如小麦、玉米、向日葵等;有些植物的气孔只分布在上表皮,如浮水植物睡莲、浮萍等;有些植物的气孔则仅分布于下表皮,如榕树、百合等;沉水植物如眼子菜、金鱼藻等,叶片上一般不具有气孔。气孔的分布依植物的种类而异,气孔数目较多的植物,气体交换及蒸腾作用均较快。生长于较为干旱地区的植物,如夹竹桃等,气孔分布于下表皮,且深陷于叶肉中,其气体交换及蒸腾作用都比较慢,可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树龄(2a龄、3a龄、5a龄)桐花树老叶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和显微观察方法,对叶片形态和组织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树龄增大,桐花树叶片数、叶面积、叶片鲜重和干重均显著上升;叶片的上、下表皮细胞大小变化不大;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下表皮角质层厚度、气孔个数、盐腺细胞直径和高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盐腺细胞个数显著增多,上表皮角质层逐年增厚,气孔长度和宽度均显著变小.树龄对桐花树老叶形态和组织结构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观察导管形态结构的实验中,摸索出一种简便易行的快速取得离析材料的新方法。用刀将木材切成火柴梗粗细1厘米长短的碎块,放人烧杯中,加水煮沸40分钟,碎木块沉到水中。夕。有不沉的,再煮几分钟即全部沉下。将材料取出投入到ZO%硫酸与20%硝酸等量混合的离析液中,3个JJ、时离析即可完成。而常规的极沸楼氏法(离析液为Ic%路酸与Ic%硝酸等量混合)离析时间为1~2天,这大大缩短了离析时间,且植物组织没受到任何破坏,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与极沸楼氏法没有区别。快速取得植物组织离析材料的新方法@饶可扬@张明宇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制教材初中第一册生物学教科书第50页,有关植物叶片下表皮的观察实验,是用镊子撕取蚕豆(Vicia faba L)等植物的叶片下表皮进行观察。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有两个困难:一是由于季节原因,实验时不易采集到蚕豆叶;二是学生实验用具质量不高,很难用镊子撕下植物叶片下表皮,因此,学生实验效果不理想。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将此实验作了部分改进,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日本和美国科学家初步揭开了植物气孔形成的奥秘。他们的新研究显示,植物叶片表面气孔的形成与特定基因有关。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叶片表面几乎完全被气孔覆盖的拟南芥突变体,这种突变与一种名为ICE1、在低温状态下表达的  相似文献   

15.
观察保卫细胞及气孔的开闭一般用蚕豆叶为材料,世由于受生长季节的限制,有时难以找到新鲜材料。我们在实验中发现多年生花卉植物吊竹梅,亦是观察气孔的好材料。吊竹梅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保卫细胞个体较大,呈黄绿包,低倍镜下能观察清楚,叶表皮细  相似文献   

16.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比叶面积和气孔密度是植物叶片的重要的性状,它们在不同的海拔下存在着差异。通过对不同海拔珙桐比叶面积和气孔密度的测定,探讨其对海拔适应性,结果表明:比叶面积随着海拔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气孔密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海拔1500~1700m珙桐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题目(2005年理科综合全国卷Ⅱ,第30题): 回答下列(1)、(2)小题。 (1)植物叶片表皮上分布有大量的气孔,气孔结构如图1所示。当组成气孔的细胞(保卫细胞)吸水后,会膨胀变形,气孔开启;反之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相似文献   

18.
《今日中学生》2008,(10):36-36
日本和美国科学家初步揭开了植物气孔形成的奥秘。他们的新研究显示,植物叶片表面气孔的形成与特定基因有关。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叶片表面几乎完全被气孔覆盖的拟南芥突变体,这种突变与一种名为ICE1、在低温状态下表达的基因有关。研究还表明,  相似文献   

19.
植物叶片气孔密度在不同的生境下存在着差异,温度、光照、营养条件等因素都会对气孔密度产生影响。通过对两个不同生境(兰沟样地和采伐地样地)巴山水青冈幼苗叶片气孔密度的观测,结果表明:两个生境的巴山水青冈幼苗叶片气孔密度差异显著,光照强度和土壤湿度是引起气孔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中光照强度作用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物》新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叶片的结构”中,观察叶片下表皮的学生实验,按课本中方法,是用镊子撕取一小块叶片的下表皮来制作临时装片,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很难撕下又薄又均匀的下表皮,实验效果并不好。根据实践,我作了如下改进。a.选材:将教材里的蚕豆叶片改用茼蒿菜。b.取材:摘取茼蒿菜的一叶片,左手将叶片垂对着自己,用右手把叶片向自直拿起,叶片的背面对着自己,用右手把叶片向自己的方向撕,取得又均匀又薄的叶的下表皮。c.优点:茼蒿菜价格低廉易得,撕取的表皮不带任何的叶肉细胞,制作的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