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人文作为21世纪的一个现象级国际话语,其发展深度、广度与速度均在显著提升,同时数字人文评价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成为数字人文领域的新课题。本文结合数字人文研究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从学科性、专业性和技术性三个维度构建与探讨数字人文评价问题:学科性是核心要素,评价数字人文成果最终要看它是否推动了人文领域的知识创新和学术创新;专业性是关键要素,图情档学科为数字人文提供数据基础设施,并利用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数据分析等专业知识为数字人文提供方法论指导,也是连接学科和技术的媒介和纽带;技术性是必备要素,信息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义网技术、文本挖掘技术等应用于人文数据分析中,助力人文领域的学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图情档领域应发挥专业知识优势、技术应用优势、专业人才优势和专业组织优势,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推动人文学科研究的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学科创新和方法创新;同时,借鉴已有评价研究成果和评价实践经验,引领开展数字人文成果的评价。表 1。参考文献 19。  相似文献   

2.
图书情报学(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S)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趋势不断增强,该领域的研究重心的变化情况一直是许多学者所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图书情报学起源于北美,但鲜有关于中美LIS博士学位论文的跨学科主题发展的对比研究。本文对1994—2018年LIS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变动、相关主题的跨学科情况,以及博士生导师对论文选题的影响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作为一门交叉属性很强的学科,图情学博士学位论文涉及的研究主题类别达到39个;情报学、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是中美图情学学科的共同研究领域,关系最为密切;与情报学领域相关的论文数量占比越来越大;中国图情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跨学科研究侧重与人文社会学科相融合,北美则更关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研究主题。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博士学位论文主题的跨学科性程度深受其导师的学术背景影响,且系统性的北美图情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博士生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数字人文在学术界的关注度逐年提升,以项目为载体的数字人文研究不断涌现。文章遴选近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富含数字人文特色的课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主题编码、内容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揭示数字人文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的学科属性及合作特征。研究发现:数字人文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涵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相关学科。传统人文学科之外,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和计算机科学在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学者的学科背景、成果形式以及项目涉及的数字技术呈现出多样性。在跨界合作方面,学科合作紧密度较高,跨学科的同时也显现出跨机构合作的特征。然而研究也发现人文学者对数字技术工具在研究中的涉入度还较为有限,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图情档领域与数字人文相关的591篇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从数字人文与图书馆和档案馆、数字人文的主要应用领域、数字人文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数字人文教育、数字人文学科建设等五个方面分析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5.
数字人文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正受到许多学科的高度关注.本研究旨在探析国际数字人文研究的跨学科知识扩散趋势,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为数据来源,通过学科聚合性、学科多样性、学科地位三个维度的四个指标——网络中介中心势、网络密度、网络核心度、DIV指标——进行跨学科特征分析,使用国际数字人文研究中被引次数≥1的目标文献及其施引文献进行知识扩散研究,并基于桑基图进行可视化展示.研究表明:国际数字人文研究的跨学科性越来越强,艺术与人文学科、工程学等学科近年在国际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地位渐趋重要,而图书情报学等初始相关学科的核心度则呈下降趋势.国际数字人文研究网络核心度的下降有利于数字人文与其他学科建立更多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吸收其他学科知识、扩大研究范围.在知识扩散过程中,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学两个学科的知识流动较为频繁,语言学领域的论文越来越受到其他学科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数字学术成果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使人文学者面临学术贡献不被承认的风险,阻碍创新活力的激发和人文学科发展。文章依托网络调查搜集20世纪末以来美国学院艺术协会等6个人文协会制定的6份数字学术评价指南,梳理文本内容,从评价内容与范围、相关部门/机构职责、对人文学者的要求等3方面归纳评价的要素与关键。研究发现:多种非传统的学术成果形态和研究过程均可纳入评价范围,同行评议是重要评价形式;相关部门/机构应明确传达有关数字人文的招聘和评价要求,聘请数字专家、人文学者和数字学术研究经验丰富人员开展评价,在评价中尊重数字人文的媒介多样性,考虑跨学科团队合作带来的额外工作量;人文学者需要了解部门/机构对数字人文工作的支持,清楚阐述自身数字工作的价值和复杂性,制定并说明其数字学术成果的可持续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7.
友言在先     
数字人文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包括图情档在内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数字人文试图依靠数据化的资源,解放人文研究者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方面的工作,以一种全新的知识表达方式去诠释、证实、发现新的研究成果。如同其他任何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一样,数字人文在与档案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批评和质疑。这种质疑的声音主要是出于对技术和数据的不信任,是人文精神和工具理念的又一次交锋。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但是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数字人文研究已经开始在档案学领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张小林  曹如中  向洪  郭华 《图书馆》2023,(5):15-20+33
数字化时代图情档工作环境发生变化,图情档学科必须在理论、方法与发展方向上做出相应调整,通过向数字人文转型培养更多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文章结合新文科建设背景,运用理论研究方法,阐述了数字人文的产生机理及其理论内涵,分析了图情档学科向数字人文转型的契合关系,探讨了数字人文对图情档学科转型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了图情档学科向数字人文转型的价值坚守和逻辑进路,认为图情档学科与数字人文之间存在着内在契合。新文科建设为图情档学科向数字人文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政策支持,图情档学科可以通过融合创新向数字人文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回顾国内外图情领域有关跨学科问题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选取《中国图书馆学报》和《情报学报》在2003 至2012 十年间刊发的研究论文,从关键词和著者机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了图情学科研究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情况,以及图情学科研究人员与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合作情况。最后,展望了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学者是开展跨学科研究的主体,学者跨学科交叉测度是交叉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管理和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撑。鉴于现有研究从学者发文和引文跨学科性等方面进行学者学科交叉测度的不足,提出从学者跨学科合作关系这一新视角对学者进行学科交叉测度。[方法/过程]在将作者进行跨语言对齐和中英文研究整合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学科目录和院系设置体系,对学者所在学科进行标识,并构建学者跨学科合作网络。在此基础上,提出跨学科合作丰富度、均衡度、差异度三种学者跨学科合作多样性测度指标,提出跨学科合作强度和密度两种学者跨学科合作凝聚性测度指标。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关联作者的中英文数据,构建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跨学科合作网络,利用上述指标对学者跨学科合作交叉情况进行测度。[结果/结论]指标体系能够有效测度学者跨学科合作情况,提出的跨学科合作交叉测度指标体系是对跨学科测度研究的有效补充,对于了解学者跨学科合作的特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作为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受到许多学科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探析数字人文在图情档学科中的知识扩散,供数字人文和图情档发展借鉴。[方法/过程]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为数据来源,通过对数字人文在图情档的目标文献以及目标文献的图情档施引文献两部分数据的期刊扩散性和主题扩散性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其中,期刊扩散性采用来自传播学的期刊双向传播理论以及改良的消除时间因素影响的期刊引证系数两个指标进行分析,主题扩散性采用基于关键词的词云图和基于关键词的聚类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表明,期刊双向传播中扩散性大于1的期刊共有13个,JOURNAL OF INFORMETRICS为双向扩散性能最好的期刊;数字人文在图情档学科所属学科期刊引证系数排名靠前的期刊有JOURNAL OF INFORMETRICS、SCIENTOMETRICS、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期刊引证系数均呈现上下波动的现象,但是基本上top10的期刊在2006、2012、2016年出现了峰值,表明这些期刊在这些年份的影响力较大;数字人文研究现状、数字人文与图书馆融合、数字人文在教学中的应用、数字人文的激励措施在目标文献和施引文献的主题中均形成了规模,可以认为这四个方向的主题为数字人文在图情档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内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数字人文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归纳,之后通过主题分析法,对各自的研究方向进行汇总,归纳三个专业数字人文研究现状,进而对档案类和图情类期刊在数字人文方面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档案专业相较于图情专业在数字人文领域研究中的不足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加大数字人文工具在档案专业的应用,进一步推进档案开放审核等举措,以进一步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数字人文大会是国内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会议之一,也是加强中国数字人文领域专家学者交流合作、展示数字人文理论与实践成果、探讨数字人文未来发展路径的重要平台。2021年11月6–7日,第三届中国数字人文大会以“时代经纬:迈向新文科的数字人文”为主题在南京大学召开。笔者以此次会议中的专家报告、专题讨论、青年论坛和案例分享内容为综述对象,根据研究主题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出数字人文研究中的新理念、新成果。总体而言,本届大会聚焦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数字人文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深入探讨了数字人文知识生产范式,充分展现了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呈现出了数字人文学科边界不断拓展、交叉融合持续深入、研究视角不断丰富、研究技术持续创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前数字人文实践集中于技术雄厚且团队庞大的大型合作项目,较少涉及资源受限场景。高校图书馆员在实践环节中较多提供单环节或单要素服务。文章以奥古斯丁学术研究史梳理为实践项目,采用书目控制和文献循证为研究方法,开展馆员与人文学者之间的微型数字人文合作,总结出资源受限下的微型数字人文合作全流程机制。该机制由“高效沟通为导向的需求分析”“学科属性为视角的数据处理”“研究问题为主导的结果呈现”三环节组成。微型数字人文合作机制有助于人文学者在资源受限时开展数字人文研究,馆员在微型数字人文合作中从资源提供者向学术协作者转变,进一步提升跨学科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从外部学科融合和内部知识流动两个角度全面分析图情档的跨学科性,有助于厘清图情档跨学科发展脉络,对于优化图情档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图情档学科的期刊论文数据及其引文数据,从外部学科融合和内部知识流动两个维度来描绘图情档的知识结构,进而深入了解图情档跨学科演变的特征与规律。[结果/结论]总体而言,图情档领域期刊的整体影响力相对较低,各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从外部学科融合视角出发,图情档一级学科及其二级学科都与外部学科进行了深度交互,具有近缘学科联系紧密、远缘学科联系薄弱的特征。此外,跨学科测度结果显示,图情档学科的知识融合程度逐年递增,其中情报学的跨学科性最强。从内部知识流动维度看,图情档内部学科均具有较高的自引率,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之间的知识交流更为活跃。全面分析图情档学科的交叉融合现状,可以为探寻跨学科背景下图情档学科尤其是新时期下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数字人文在世界范围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研究多聚焦数字人文的技术问题,而忽略了人文学者这一重要参与主体。本文通过多案例研究探索中国人文学者参与数字人文的现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和观察法,对11位典型的人文学者进行纵贯数据收集;综合运用质性分析方法,归纳出18个影响人文学者参与数字人文的主范畴,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用于解释中国学者参与数字人文的相关理论。研究发现,人文学者参与数字人文的动机是二元的,包括主动动机和被动动机;在二元动机的共同作用下,人文学者参与数字人文产生了阶段性的信息需求和参与行为,进而演化出三种参与路径:阶段式假性参与、自我调节性参与和外界干预式参与;每种参与路径的产生有其发展条件和影响因素,并且可分解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着各自的要素特征。通过聚焦人文学者,揭示了人文学者信息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信息行为的复杂性,并提供了一种基于过程研究的全面理解人文学者复杂信息行为的方法,扩展了信息行为的相关研究,也为理解数字人文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思路。图4。表5。参考文献56。  相似文献   

17.
数字人文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的热门研究领域,其所涉及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纷繁复杂,理清国内外主题发展态势,对数字人文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以数字人文的研究主题为切入点,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通过构建共现矩阵、系统聚类分析、计算主题密度值和向心度值来绘制战略坐标图,揭示国内外数字人文主题发展态势,同时揭示了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主题的成熟领域、核心领域、新兴领域以及边缘领域,为我国数字人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正在人文学科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其在方法论层面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性和跨界融合现象,被称为数字人文的方法共同体。该共同体由一整套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所支撑,正在影响形成中的数字人文的理论结构。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数字化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可视化技术、VR/AR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理论结构涉及结构化或再造人文、数据化或计算人文、可视化或形象人文、拟实化或增强人文、智慧化或扩展人文,应用覆盖资源富集、知识重构、场景重建、增强艺术等。目前,在宏观层面对数字人文整体方法论和理论结构的研究还不多见,这方面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数字人文的整体性发展,并促进跨领域的研究,从而增进数字时代人文学科的繁荣和发展。图1。表2。参考文献22。  相似文献   

19.
数字人文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学者们主要关注作为一种方法论实践的数字人文,而对数字人文自身的理论建设较为漠视;缺乏理论内核的数字人文呈现一种数据库建设多于学科研究、论辩多于创新的现象,表面上轰轰烈烈,却缺少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本文呼吁重视数字人文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从"人文"的内涵出发,指出数字人文是"人文学科"的延伸和发展,是多门学科共同构成的一个新领域,其对人文的作用已经超越了工具或方法的使用,丰富了人文科学的内涵,是一种质的变革;辨析了与数字人文相关的人文学科、人文科学和人文主义等概念,基于麦卡蒂的方法论共同体与卡拉托斯的科学哲学理论构建了数字人文研究的理论框架,其由数字人文的基础理论、方法论、具体工作内容与研究领域构成。图1。参考文献11。  相似文献   

20.
围绕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类型及应用、数字资源与纸本资源选择的关系、数字资源选择中用户作用的探讨、使用统计数据的应用等角度介绍近十年国外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策略的研究进展,提出相关研究具备如下特点:侧重于实证研究、关注研究成果的应用性、注重考察许可协议、强调在应用数字资源选择标准时考虑图书馆与资源类型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