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福建苏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军事战线上同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也同时在文艺战线上向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展开进攻。红色歌谣正是在这火热的斗争生活中产生的,它具有鲜明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成为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斗争武器,极大地支援了革命斗争的胜利发展。  相似文献   

2.
苏区的各级教育工作者结合苏区工农教育的特点,编制了通俗易懂的教材,这类教材大多采用了歌谣这种大众喜欢的语言样式,把政治思想与文化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既包含普及文化的功能,也呈现了时代精神和政治特色。  相似文献   

3.
1931年3月24日《湖南国民日报》第七版刊登了一篇劝降文章,大标题为:“彭德怀、黄公略赶快率部来归”为了向中央革命根据地继续发动“围剿”,由蒋介石亲自导演的一幕招抚丑剧,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4.
一、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为了强化其在福建的反动统治,加紧迫害与镇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运动,在南京、宁波、福州、厦门、汕头等地大肆搜捕、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早期在闽西上杭由共产党员罗大华主编的《上杭评论》和郭上屏主编的《奋斗周刊》等进步刊物先后被查封关闭.在福建一些地方党组织遭到破坏后,党中央及时派陈明、谢汉秋、陈昭礼等同志分别到闽南、闽北等地负责整顿和恢复党的各级组织,继续深入开展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5.
中央苏区时期,红色歌谣是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特殊载体,本文从红色歌谣这一独特视角切入,探寻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苏区红色歌谣的传播实践及意义.苏区歌谣通过讴歌代表人物、阐释政治词汇、紧扣中心工作和再现民众生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具象化、通俗化、本土化和情感化传播.红色歌谣传播者运用园地制宜、技法多样、情感共鸣、贴近实际等策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最优化,其传播经验至今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7.
陈杰 《图书馆杂志》2021,(7):97-103
大别山民间歌谣源远流长,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此创建根据地后,有意识地将革命话语填入传统歌谣曲调,创作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歌谣.新中国成立后,红色歌谣成为革命记忆.革命亲历者、地方党史工作者以及高校研究者分别基于革命记忆传承、政治宣传、学术研究等不同目的 ,先后深入大别山区对红色歌谣记忆与文献进行搜集,并整理出...  相似文献   

8.
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色歌谣是右江革命军民所创编和传唱,旨在揭露黑暗旧社会、鼓舞革命斗志、歌颂革命胜利、向往美好未来的民歌、民谣.这些红色歌谣以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民间唱腔为主要基调,以百色起义、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为主题,凝练了右江地区各族群众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团结务实的根据地建设精神,发出了右江地区各族群众举行百色起义的正义呼声.  相似文献   

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成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苏区建设时期,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革命宣传工作,把革命宣传工作列为实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发展人民革命战争不可缺少的"第一个重大工作".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制定了革命宣传工作必须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赣南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一定的经济价值、较强的文化价值和珍贵的社会价值。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要讲好赣南苏区红色故事,分析当前苏区红色故事影视化传播面临的困境,提出从做好红色故事影视化传播的“把关人”、采用双向互动的融媒体营销、精准把握受众定位、传播内容分众化等路径创新新时代苏区红色故事影视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轫,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的刊行及相应的学术活动,呼应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文章依据相关文献,认为《歌谣周刊》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眼光向下的学术转变、开创中国民俗学、培育-代民间文化学者等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歌曲中的百年党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融媒体音乐党史读本,配有100集有声导赏音频节目和100道党史问答题,并连续在学习强国APP等平台发布,获得广泛社会影响力.作为一部以"音乐"为切入点的简明彩图有声党史读本,本书填补了这方面的出版空白.文章从选题背景、内容结构、融媒升级、平台宣发、社会效益等方面展开论述,展现了音乐编辑在时代发展中的创新、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13.
张珂 《档案管理》2021,(5):86-87
桐柏山歌中的红色歌谣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时期的档案资源,是山区群众积极参与创作的歌谣,记载了当时群众对红色事件、革命人物,以及革命进程的态度和愿望,具有前所未有的鲜明的革命立场,表现出桐柏人民的革命精神.这些红色歌谣具有历史凭证、红色文化、时代教育以及艺术形态等多元价值,记录着桐柏人民参加革命的心路历程,是重温当时历史的生...  相似文献   

14.
地方红色文化档案是推动地方事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文章首先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进行了必要的阐发;其次,比较了文献与口述两类红色文化档案的特点;而后着重对红色文化口述史的挖掘渠道和技巧进行了说明;最后对红色文化口述史档案的利用与推广提出了策略性的建议,期望能为地方红色文化档案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笔者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传播活动进行考察,认为当时的湘鄂川黔根据地确实没有正规报刊,原因是缺乏办报的人力资源、环境艰苦、流动性大,但是其他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丰富的,主要包括文字传播与口头传播两种方式,文字传播有印刷、手抄两种,口头传播有集会演讲、促膝谈心以及说唱等艺术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16.
梁占修 《兰台世界》2013,(25):142-143
中华苏维埃中央图书馆建于1932年2月,是无产阶级政权下的第一个大型图书馆,它对于苏区图书馆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诚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收藏有现今最全的早期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红色政权的文献,并被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制作成《陈诚档案》缩微制品,吴天威为《陈诚档案》编制了书目。虽然目前国家图书馆藏有全套《陈诚档案》的缩微制品,但是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学界应重视这些珍贵的史料文献,合理利用其详实、客观的资料内容。  相似文献   

18.
苏区商战     
王卫斌 《档案天地》2010,(10):20-22,56
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通商者,疏畅其血脉也。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相似文献   

19.
周重礼 《湖北档案》2003,(10):36-36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尝试使用金融工具为红色政权服务。在各苏区相继成立银行、发行纸币公债。1923年在中央苏区建立了国家银行并发行货币,第一任行长是毛泽民。但鲜为人知的是1933年,方志敏在闽浙赣省苏区成功地发行了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股票,这是红色政权发行股票的第一次尝试、被称之为“红色股票”。  相似文献   

2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成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苏区建设时期,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革命宣传工作,把革命宣传工作列为实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发展人民革命战争不可缺少的“第一个重大工作”。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谚必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制定了革命宣传工作必须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