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作为一种对青少年的身体、心理产生双重伤害的问题行为,一直备受心理学界关注。随着近年来校园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且受欺负青少年被发现有更多的自伤行为,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二者间的关系。对当前研究中青少年受欺负对自伤行为的影响效果、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以往研究的局限,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启发,从而更好地理解并预防由受欺负事件带来的青少年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2.
自伤行为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青少年群体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压力应对方式,是许多班主任头痛的班级管理难题。DBT疗法(辩证行为疗法)以生物社会理论和辩证法为基础,是一种适用性极强的综合性心理治疗方法,可以用于应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共有的特殊情绪与行为问题。以来访学生的自伤行为个案研究为参考,分析青少年自伤现象的表现形式,并采用DBT疗法进行辅导,希望可以寻找一套适用于初中适龄阶段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来源社会支持与听障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及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和自我接纳的调节作用,采用社会支持量表、自我接纳量表、亲社会行为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对359名听障青少年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均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听障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且家庭支持的预测作用更强;(2)亲社会行为分别在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听障青少年自我接纳可以调节中介模型中朋友支持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即相对于高自我接纳个体来说,朋友支持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低自我接纳听障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本研究揭示了不同来源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机制,为促进听障青少年社会参与和融入、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提供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665名中职生的家庭冲突、父母管理对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进行调查,了解感觉寻求、冲动性在家庭因素与自伤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中职生自伤行为的发生比例为38.8%,有逐渐上升趋势;(2)家庭冲突显著正向预测学生的自伤行为,父母管理显著负向预测自伤行为;(3)感觉寻求在家庭冲突、父母管理对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冲动性在家庭冲突、父母管理对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科学认识自伤行为成因,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优化管理子女的方式,为子女树立积极行为榜样,培养其感觉寻求、自我控制品质积极发展,有效预防和疏导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5.
为了考察愤怒在歧视知觉与留守青少年自伤之间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以体验回避模型和性别角色理论为基础,采用歧视知觉量表、愤怒分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量表对662名留守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愤怒、自伤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歧视知觉不仅直接影响留守青少年自伤,还通过愤怒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留守青少年自伤,且该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径受到性别的调节,愤怒对女生自伤行为的作用比对男生的更强。研究认为愤怒和性别在歧视知觉与留守青少年自伤之间起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青少年手机使用情况、主观幸福感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关系。采用自编手机使用情况问题、主观幸福感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修订版对1552名初高中学生进行测量。运用t检验、x2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使用手机上网学生在自我控制及其三个维度方面得分均高于非使用手机上网学生,使用与非使用手机上网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差异不显著;女生使用手机上网较男生多,高中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比初中生显著增加,文科生较理科生使用手机上网行为显著提高;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自我控制的三个维度均显著正向作用于手机上网行为。结论:使用手机上网的群体自我控制能力较低,主观幸福感与一般青少年一致。  相似文献   

7.
非自杀性自伤(N S S I)行为是指个体在无自杀意念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系列反复、故意、直接伤害自己身体,且不被社会所允许的行为。青少年阶段和成人早期是自伤的高发阶段,最近几年自伤行为的发生率呈增加趋势,目前已有研究显示,有14种NSSI行为方式,如切割、烧灼、划伤、撞头、击打等,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切割。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青少年群体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呈上升趋势,使学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挑战。一名六年级女生出现了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理教师在了解该生自伤原因(功能评估)的基础上,穿插使用短焦技术,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应对冲动的模式;并以帮助学生维护较好的支持系统为主线,提高其人际效能和自尊,降低自伤风险,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9.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到城市中打工,他们的孩子因各种原因无法跟随父母到城市生活,被迫留在户籍所在地而成为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数量近年来呈逐步增长趋势。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心理与情感需求受挫,留守儿童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倾向明显,亟须得到重视。非自杀性自伤不仅损害了他们的身体,更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对留守儿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在一般压力理论视角下,探讨大学生网络受欺负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排斥和负性情绪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网络受欺负问卷、自伤行为问卷、社会排斥问卷和负性情绪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网络受欺负、社会排斥、负性情绪和自伤行为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网络受欺负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大学生的自伤行为。首先,网络受欺负直接预测大学生的自伤行为;其次,网络受欺负通过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间接对自伤行为产生影响;再次,网络受欺负通过社会排斥和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自伤行为。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网络受欺负对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预防和干预自伤行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格特征、社会支持、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我和谐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情感量表测量500名在校大学生.结果社会支持、自我和谐是内外向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同时,自我和谐是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人格特征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的相互作用间接地影响主观幸福感.结论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在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伤行为指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故意损伤自己身体组织的行为,当前,青少年自伤行为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主要风险因素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根据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风险因素,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视角提出预防路径,即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创设和谐有爱的校园环境以及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3.
<正>非自杀性自伤,无言的伤痛。在自伤过程中有挣扎与恐慌、自责与痛苦、“快乐”与沉醉等各种体验的交织,那些伤口,既充满愤怒与绝望,又充满渴求与力量。行为背后预示着希望得到关注、引导、帮助。积极应对方式的训练可以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我们要及时觉察原因,提供策略支持,减少长期自伤行为的身心伤害。  相似文献   

14.
<正>非自杀性自伤,是主观上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不以死亡为目的一种行为。学生自伤原因并不单一,主要涉及个人层面、人际层面、社会文化层面、民族文化层面等因素交互作用。分析自伤原因,为实施干预提供精准靶点。一个人层面因素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为提高青少年学习适应性提供依据,探讨学业自我、归因风格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采用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中的学习适应行为分量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中的学业成就量表和青少年一般学业自我问卷,对广州市三所中学的11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学业自我对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了解越南初中学生自伤行为现状,采用整群抽样法在越南顺化市的普通初中学生共发放"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ASIS)进行测查347份,其中男性有效被试为146名,女性被试有效被试为201名。39.5%的越南初中学生有过自伤行为;自伤方式呈现多样化;男性自伤率显著高于女性;不同学业自我评价在自伤的分布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越南初中学生自伤行为较为普遍,相关部门需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市居民心理和谐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和体现。自我和谐和主观幸福感可以作为心理和谐的衡量指标。本研究随机抽取1257名石家庄市居民为对象,以《自我和谐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为研究工具,运用SPSS统计软件,调查分析了石家庄市居民心理和谐现状,结果表明:性别因素对石家庄市居民心理和谐程度无影响;年龄、学历、职业、家庭月收入、婚姻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对石家庄市居民心理和谐程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快乐感量表》及《幸福感自我评定量表》,随机整群抽取济南市某中学初一、初二的39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核心自我评价能显著正向预测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总体幸福感,能显著负向预测消极情绪,解释量在14.9%~36.1%。核心自我评价能够预测主观幸福感,这提示教师与家长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初中生提高自信心、形成内归因风格,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青少年成长型思维模式、坚毅人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思维模式量表、十二项简式坚毅量表、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消极情绪量表,对475名初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认为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整体处于中上水平;青少年成长型思维模式、坚毅人格和主观幸福感两两之间皆存在显著正相关;青少年成长型思维、坚毅人格能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分别具体阐述了对大学生自我和谙、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及现状的相关研究,并概括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目前研究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