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标兴”是《毛诗故训传》诠解《诗》篇时的重要手段。结合“韩诗”遗说看,“标兴”不是《毛传》所独有的特征,而应是战国儒家《诗》传中较为通行的解《诗》之法。韩、毛二家皆通过“标兴”来揭明各家“诗序”所阐发的《诗》旨,其对“兴”的标定和说解与“诗序”内容密切相关。《毛传》“标兴“和《毛诗序》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标兴”和“续序”共同起到阐释和细化“首序”的作用;第二,“续序”不存时,“标兴”有代替“续序”、增补“首序”的功能;第三,当“续序”已言明“兴”时,《毛传》则不再“标兴”。梳理和辨析“标兴”与“续序”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毛传》“标兴”的体例特征和思想义涵,《诗》学史上有关《毛传》“标兴”的主要争议也可据此得到理解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陈祥谦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7):139-142
《古今类序诗苑》是唐人操诗歌专门之选的最早总集之一,因从未有过具体研究,故在梳理南朝及初唐诗歌总集的基础上,从编纂目的、体例、时间、集名等方面入手,以廓清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是为续刘孝绰《诗苑》,慧净《诗英华》是再选《古今类序诗苑》及《诗苑》与萧统《诗苑英华》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以下简称《丛刊》)第114册中收录了“据明成化十一年郑、郑琥刻本景印”的《麟溪集》,集前署名为“明郑太和辑郑玺续辑”。查阅《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两书在著录《麟溪集》时也一律作“明郑太和辑”。其实,此集最初应为元代的郑文融(一名大和)所辑。《丛刊》本集首为元人程益所作的《麟溪集序》,序曰:“《麟溪集》者,郑君大和之所类也。大和之家,九世同,海左无有之者。朝廷有旨以旌别之。台阁暨公侯及山林文学之士或发于诗,或形于颂赞,或见于…  相似文献   

4.
《诗》、《书》、《礼》、《乐》、《易》、《春秋》即为“六经“,它们是孔子为教学需要而整理编订的教材,是儒家经典。由于编纂者是孔子,因而,哲学史家、文学史家、教育史家更多的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但如果把孔子“序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的意义仅定性  相似文献   

5.
三现代学者对“述而不作”的评价在现代,有很多学者对“述而不作”进行了评价,较有代表性的是两种不同的意见。张舜徽先生认为孔子是按“述而不作”的思想编辑整理“六经”的。他说,“像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相传有着赞《易》、修《春秋》、删《诗》《书》、订《礼》《乐》的功绩,都不过是整理古代文献的工作而已,并不是他自己有什么亲的创造和发明,所以他一生只能提出—个‘述而不作’的自我鉴定”(《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31—32页)。他这一看法是在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6.
阅读的“潜水作业”是实现经典深阅读的有效方略。曾子文章对《诗经》的读以致用,《论语》有19例,《曾子》有10例,它们发挥了孔子“诗教”的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为文章的“诗文并茂”做出了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7.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日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清别集”第14593条著录:《八一老人序存》,不分卷,清王念孙撰,清抄本,清黄聪跋,程荃题诗。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该书共收《纪盛诗序》、《家谱序》、《二十四泉草堂诗序》、《龚参军诗  相似文献   

9.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献学者.孔子的一生与档案文献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他搜集、整理、自编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为其授业解惑的教材.孔子广泛收集档案、利用档案,编纂出经典著作,创立儒家学说,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其编研、修史的研学精神和严谨态度至今仍值得后入学习.  相似文献   

10.
林小玲 《新闻通讯》2013,(10):26-27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在中国的媒体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它的评论文章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向公众传达其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平台和场所。在《人民日报》的多个评论栏目中,“任仲平”文章可谓出类拔萃。它是由报社记者、编辑等组成创作团体,共同创作的一种集体评论文章。相对于《人民日报》其他社论文章和诸如“今日谈”等短评而言,“任仲平”文章在选题和语言风格上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1.
(一) 漫画,是一种语言。因为它直观、简练,且生动、有趣,不需文字阐释即可达意和会意,因而它又是一种不受国界限制、民族限制的世界语,几乎全球共通。 而语言呢,又是一种工具。人们运用这一“工具”,可以表述,可以描绘,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可以推理,可以演绎…… 用文字构成的语言进行书面表达,可成诗,可成赋,可成词,可成曲,可成文。 为诗,如《诗经》,可为“风”,可为“雅”,可为“颂”。 为文,如《古文观止》,可为“序”(如《膝王阁序》、《兰亭集序》),可为“铭”(如《陋室铭》)可为“说”(如《爱莲说》、…  相似文献   

12.
《联合报》的评论员文章《抓住机遇打好“京九”这张牌》,是获得1996年第三届“山东青年新闻奖”报刊评论类二等奖的作品。这篇评论较好地体现了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和新闻评论是报纸上两种主要的文字体裁。新闻报道是主体,是基础;新闻评论是旗帜,是灵魂。它们虽然分工不同,前者主要报道事实,后是主要发表议论,但两者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共同发挥着正确引导舆论、提供社会信息的巨大作用。由于体裁不同,新闻和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  相似文献   

13.
<正>《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是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论语》是儒家经典中最基本的一部,它是孔子向弟子传授知识和讲课的记录,其中融汇了孔子对《诗》、《书》、《礼》、《易》等先秦文献精髓的认识,凝聚了孔子历经坎坷、饱经风霜的人生智慧,直达胸臆地讲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体验[1]。因此,早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既然如此,那么《论语》对于档案领域同样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笔者不揣浅  相似文献   

14.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它在刘向、刘歆父子的目录学成果——《七略》的基础上成书,反映了西汉后期的学术及文学思想。文章通过分析《汉志》中诗的著录及《六艺略》“《诗》类”小序、《诗赋略》总序的相关叙述,初步揭示了《汉志》诗赋有别、诗皆入乐可歌、诗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以及解诗应求其本义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5.
书名刍议     
一有书必有书名,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其实不然。先秦时代的古籍大多数没有书名。比如孔子编订的“六经”中,《诗》、《书》、《礼》、《乐》、《易》的名称就全是后人加的。而《春秋》也只是当时对编年体史书的通称,在孔子之前就有鲁春秋、周春秋、燕春秋等,孔子只不过沿用旧称罢了。至于“子书”,如《管子》、《孟子》等书名也是后人所加的,其意义不过是人名的替代,即“管先生”、“孟先生”的意思。秦汉时  相似文献   

16.
《桐乡粪桶畅销留给我们的启示》这篇评论好在什么地方?我琢磨的结果是:它立意深刻、新颖,明晰,在表现手法上有电视评论的特色。先说这篇评论的立意。立意,就是选择主题,确立中心思想,这是一篇评论的灵魂、生命。清代的叶燮在《原诗》中说:“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宏,意远则旨永。”也是说的文章立意高远对统领全篇、遣词造句和文章流传久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最初只称为《诗》,或《三百篇》,春秋时期被儒家学者尊奉为经,以后称为《诗经》,一直沿袭至今。书中收入了上起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保存到现在的作品共305篇。这些诗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经》中除了“颂诗”可能是专门制作的外,风诗和雅诗则是通过“采诗”和“献诗”、“陈诗”集中起来的。《诗经》的成集到底是谁完成的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孔子删诗”说。  相似文献   

18.
什么样的新闻评论才算是好评论?中国古代文论家把一切说理文字的高下归之于有无识见,有识见则自成高格,无识见则没有高格。其实,这一标准是可以推及到新闻评论的。署名评论要写得棒,必须道出个人的识见;官方评论要写得好,必须道出官方的识见。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言论一等奖的《“台独”即意味战争》,如果说有可取之处的话,就是它道出了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对“台独”的识见———“台独”即意味战争。文章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内各大报纸全文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评论“电视化”是指突破电视传媒对文字的简单翻版和图解,探索一种能够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独特表现潜能的评论样式。《试论我国新闻评论的“电视化”进程》一文,对中国新闻评论“电视化”进程做了历史回顾,并就其对传播方式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诗》、《书》、《礼》、《乐》、《易》、《春秋》即为"六经",它们是孔子为教学需要而整理编订的教材,是儒家经典。由于编纂者是孔子,因而,哲学史家、文学史家、教育史家更多的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但如果把孔子"序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的意义仅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