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国当代汉学界,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影响。他对唐诗进行了阐释与翻译,译诗被收录到世界权威的文学选集中,并选入到美国大学教材。宇文所安作为“文化他者”,将新批评理论运用到唐诗翻译中的文本表现,无疑对中国古典诗歌外译具有一定的启迪性,甚至是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2.
"世界文学"的实践性意味着其途径的演变性、阶段性、层次性,但"世界文学"的建构途径也有其基本原则。翻译及其相关的途径是民族文学经典走向世界文学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考察宇文所安选译的可通约性价值、译诗的世界诗歌特性、译诗的经典化和经典阅读、国际译评的推动作用,分析了唐诗的世界文学的建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汉学家把中国文学译文建构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本质上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学术研究需要,而不是为了把中国文学推向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3.
《初唐诗》《盛唐诗》和《晚唐诗》是宇文所安唐代诗歌史研究的三部力作。在这些书中,宇文所安共翻译了751首唐诗,数量可谓惊人。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他的诗歌史建构和研究,宇文所安在这三本书中采取的主要是语文学翻译模式,具体而言,译者刻意地在译文中保留汉学中的语文学的严谨状态,并且使用了大量的注释和解说。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在这三本书中,宇文所安属于研究型译者,他的首要身份是文学史家,然后才是翻译家。  相似文献   

4.
宇文所安翻译中重构的杜甫形象同传统的杜甫形象大相径庭。本文主要梳理了宇文所安《中国文学选集》中的杜诗译文和副文本中的杜甫形象变异的类型和原因。研究发现,宇文所安在杜诗翻译中重构的杜甫形象呈现立体化特征,既有创新的一面,又有颠覆儒家传统的一面。这种颠覆式“凝视”是为了满足西方主流社会、文化和文学集体想象物中的期待视域,以重新书写唐诗史,重新解释唐诗现象。宇文所安既把杜甫形象推向世界,又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世界,我们理应批判式接受。  相似文献   

5.
郝琳 《外国语文》2022,(1):28-34
由宇文所安引发的"世界诗歌"之辩本应开启学界对中国当代诗歌翻译研究的序幕,然而在这场论争中,却少有学者真正去阐述语言本身.本文寻根溯源,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在这场论争中学者们有意或无意忽视的翻译论题,揭示中国当代诗歌在世界文学空间中的真实境遇.同时,中国当代诗歌的译文远未如宇文所安所形容的由于自身的"可译性"而趋向完美,...  相似文献   

6.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书写从整体上呈现出破除传统执念的特征.其《诺顿中国文学选集》重新划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某些历史分期,有助于重估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形成文学史的结构性破执.他在唐诗研究中,由于提出新的意义范畴,为理解唐诗的演变提供新的叙事框架,从而实现文学史在观念上的破执.最后,宇文所安在研究中兼顾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的思维模式,突破了以往文学史叙事的单一性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和解读是从西方自身的文化语境出发的,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其中对宇文所安治学研究影响最大的西方文学理论是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宇文所安治学研究中的文本细读实践独树一帜,既有对英美新批评文本细读方法继承的一面,也有对其超越的一面.对宇文所安汉学研究方法的探索,有助于弥补国内学者研究视角的不足,扩大研究的视野,由此在中西方异质文化的宏大视野背景下,互识、互补、互证,共同探讨、阐释中国古代诗学.  相似文献   

8.
在经历了初唐和盛唐的历史变迁后,晚唐诗的总体特征显示出了相对独立性。著名汉学家、翻译学家宇文所安所著的《晚唐诗》英译本,一方面考虑了西方读者的反应与感受,另一方面也兼顾了晚唐诗中的独特美学因素。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分析《晚唐诗》英译本的中英文美学特征,以英语读者的视角辨析宇文所安使用的晚唐古诗英译策略,以期对此类古诗的翻译和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雁 《海外英语》2022,(15):39-40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的提出,打破了诗歌翻译的一元标准,为诗歌翻译开拓了新的视角。唐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自身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其翻译作品同样具备很高的传播价值,理应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从文化翻译的视角研究唐诗英译可为诗歌翻译提供更多的借鉴,有助于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唐诗,是意境美、音韵美与形式美和谐统一的艺术。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翻译难,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对唐诗的英译,其困境早已是翻译界的共识。尽管如此,依然不乏唐诗英译的上乘之作。本文精选出自翻译大师手笔的唐诗译作,加以分析,联系翻译实践,从多个角度阐述唐诗英译对音韵美感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唐诗是中国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唐诗英译也有百年历史。本文比较研究了几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的翻译,表明在唐诗的翻译过程中表现出唐诗的意美是译诗三美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并对如何才能达到意美作了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12.
弗雷德里克·特纳,牛津大学博士毕业,达拉斯德州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教授,同时也是诗人和翻译家,已出版著作近40部。继"诗歌、诗学与科幻史诗"的访谈之后,笔者针对他的《唐诗选译》(2009),再次对其进行了访谈,探究了他的译诗缘起和择译标准;他在其唐诗译诗中所表达的中国文化精神;他翻译唐诗与其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作顾问的交互影响,以及他有关唐诗里所蕴含的音乐、生态和救世等方面的共同体思想。此研究旨在对落实"坚定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高雅文化代表的唐诗,韵味醇厚,耐品耐嚼。唐诗的表现形式高度精炼,字里行间充满着各种意象,蕴含的内容无限丰富,使英译唐诗成为人所共知的难题,翻译家许渊冲多年来孜孜不倦,以其天才的翻译艺术将其转换成了英文诗,为全世界创造了翻译文学最灿烂,最宝贵的艺术财富。分析总结许渊冲的英译唐诗,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更能指导我们以后的唐诗翻译工作,使我们的译诗更加完美精准,也能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本文肯定了唐诗的可译性,分析了许渊冲唐诗英译的翻译策略,并从许渊冲"三美论"的角度分别分析总结许渊冲唐诗英译的艺术成就,旨在对翻译实践与教学带来指导意义,同时亦是对"中国人的诗还是由中国人译为佳"论点的支持及对许议唐诗艺术风格的高度赞赏。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戏剧的修辞语言历来被人们赞叹,而莎剧修辞语言魅力在其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五四运动后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间段从隐喻研究《哈姆雷特》在中国的翻译,通过对比梁实秋和卞之琳的《哈姆雷特》中译版本来研究《哈姆雷特》在中国的翻译历程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唐诗代表了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具有韵律和谐、节奏鲜明的特点,常用比喻、讽刺、通感等多种修辞,是思想感情、意境形象、音韵节奏、风格和神韵的结合体。这些特点使其得以经久不衰,同时,也造成了翻译的难度。唐诗中大量通感语句的使用就是翻译的一大难题。文章介绍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及唐诗中通感的运用,对英汉通感进行了简单的比较,试图找出通感语句的翻译方法,从而解决唐诗难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志高 《文教资料》2012,(20):39-40
作者以何如先生的《法译唐诗百首》译本为材料,从众多精美的译作中列出有关数字的诗句,从数字的语法、修辞和种类三方面着手加以分类,具体分析了唐诗中的数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解最红 《考试周刊》2014,(81):23-24
翻译对于传播国学经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其英译方面仍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会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随着翻译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译者主体性成为近年来译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庞德和许渊冲对李白《长干行》两种译本的分析,指出在古代经典的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译者应该强化文化自主意识,充分发挥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特色、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汉英诗歌特点的不同,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结合运用不仅能使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还能使唐诗特有的风格更好地反映于译文之中。因此,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对唐诗英译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美学理论的核心范畴“性情”、“灵性”和“情性”对译者的审美认知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译者对待中国文化史和道家思想的认知和接受,可通过异化策略在译文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宇文所安深受中国诗学的影响,在译诗中显示了忠实于中国美学意蕴的诗性认知能力和开放的审美胸怀。  相似文献   

20.
段曹林教授的《唐诗修辞史研究》是第一部将断代史和文体史融合的中国修辞史研究专著,富有拓荒意义。唐诗修辞史研究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该著的特色和新意主要表现在:重视修辞理论的应用和建设;重视梳理四个历史时期唐诗修辞运用的变化与进展;多维比较和跨朝代比较相结合,在比较中体现联系和动态;整体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完整体现唐诗修辞的演变;对典型诗人诗作的修辞分析独具修辞特色和历史眼光。作者着眼于修辞学科发展建设与唐诗文化传承推广的目标,二十余年来致力于唐诗修辞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也带给学界宝贵的启示和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