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丝绸之路既是商贸通道,也是文化纽带。浙江作为昌盛的文献之邦,在其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汉唐陆路丝路为主的第一波文化交流兴盛时期,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向西域乃至古希腊、古罗马传播了丝绸文化,也从南亚古印度吸纳了佛教文化。相传,汉武帝为联合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共灭匈奴,曾以"和亲"之策,把江都国王刘建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道教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既是唐代民族宗教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道教在西域传播的热点区域.本文以敦煌道经写本题记为中心,探讨了唐代道教在敦煌地区的传播,认为道经中有关少数民族入道的教义,将对西域各民族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当西汉王朝迈进鼎盛期时,汉武帝于建元二年(前139)派出了杰出的使臣张骞访问西域诸国。这位大使在两次出使的10余年间,拓展畅通了名垂青史的大陆桥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和西域诸国的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发展。当封建社会发展至鼎盛期唐代时,大陆桥已经不能适应国际交流发展之需,于是,另一条国际大道——海上陶瓷之路的开拓事业应运而生。陶瓷产品更适宜于大批量海上运输,于是,中国人民原创的陶瓷制品便大量地从海上涌  相似文献   

4.
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曾灿烂一时,甚至与秦汉帝国相抗,并一度控制大漠南北。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从胡服骑射到贸易往来,其精华深深印刻在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中。匈奴族于公元前209年在北方古代少数民族中最早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它的奴隶制政权因地制宜,具有很鲜明的游牧民族特点,其部落奴隶制与中原王朝的生产奴隶制形成对比。本文试从匈奴族的生活习性入手,与中原王朝的奴隶制进行比较,以概述匈奴部落的奴隶制。  相似文献   

5.
萧丁 《文化交流》2002,(4):36-38
在我们中国,往昔好像有这样一种现象: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历史上却十分辉煌。陕西有秦都汉宫,河南有汴梁洛邑,甘肃有丝绸之路,新疆有西域三十六国遗址,但是这些地方的经济都远远落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提出,丝绸之路,代指“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之路”,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  相似文献   

7.
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在它周围有着无数彼此孤立的、靠雪山融水浇灌的绿洲。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沿着这个沙漠南北边缘自然分作两条支线,也就是中道和南道。走过两条“丝绸之路”支线,可以尽享奇特的西域风光,体验各民族不同的习俗。尽管“丝绸之路”是因中国丝绸运往西方而得名,但历史上通过它传输的东西极多。从中国茶叶、瓷器的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安全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是去年中央工作重要部署,也是中央确定的未来六大经济任务之一,受到世界广泛关注,对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促进沿边地区经贸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推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战略安全和周边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东起西汉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绵延数千公里,驼铃相闻,途径中亚、西亚进而到达欧洲和北非地区。其上下跨越2 000多年,搭建起了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政治、经济、宗教等交流与互动的桥梁,是不同文明间相互吸引、交融,求同存异的见证,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与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该文通过概述自古而今中国与伊朗两国凭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倡议为载体而实现的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初步探索中伊未来医疗合作的新机遇、新模式,这在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发展与全民健康,倡导国际合作的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福建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大省,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往来密切,沿线特别是在悠久的历史交往中,建立了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友好往来的人际基础、文化基础和民众基础,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这些独特优势,加强福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福建及中国形象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辐射力、影响力,既有助于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整体进程,也事关"一带一路"国家倡议顺利推进的全局。  相似文献   

11.
沈娴 《文化交流》2014,(2):20-23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依传统观点,丝绸之路的开辟始自张骞“凿空西域”,但事实上,通往西域的贸易交通道早已凿成。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写道:“从门阈直到内室,椅子上放着柔软的绮罗。”据载,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人与黑海北岸的塞种人贸易频繁。塞种人转销来自远东的货物,其中便有丝绸。  相似文献   

12.
新疆汉代烽燧是汉北边长城防务体系向西域延伸时修筑的军事设施,当时亦服务于屯田和邮驿。至今挺拔矗立的汉烽燧体现了工程史和战争史上的创造,也是边疆开发、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汉代是西域地区文明冲突激烈、历史进步鲜明的英雄时代,高大的烽燧可以看作这一英雄时代的纪念碑。西域英雄时代的创造者是各民族群众。西域史漫长进程多数时段的主流表现是在各民族和谐交融背景下的平静从容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世界银行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该书主要观点有四:一是中国倡导的现代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作者认为,中国是古老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建设现代丝绸之路的倡导国,其所产生的影响力重大。首先,中亚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瓶颈的中国,具有极大的经济互补性。其次,中国已把进一步促进与该地区的陆路贸易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主要的跨境铁路基础设施正在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一、历史与背景 海上丝绸之路,是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通向世界其它地区的海上通道,东海航线由中国通往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南海航线由中国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地区以及更远的欧洲和非洲。从历史上看,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互通有无的“商贸之路”,也是沿线各国各民族交流的“文化之路”。  相似文献   

15.
杨佳  郑亮 《对外大传播》2014,(7):F0002-F0002
正"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于6月26-27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名照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张春贤在致辞中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构想在世界经济政治版图中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共享与共赢共荣的新机遇"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必将对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国家和地区加强沟通、合作和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化博览》2007,(10):72
位于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外的南湖乡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写道:"渭城朝雨邑  相似文献   

17.
古遗址总是有一种撼动人心的残缺美,这是废墟独有的魅力。 中国的废城墟多得数不胜数,而以石头城特色驰名于世者却只有3座,其中新疆的塔什库尔干石头城最为险要和神秘,它留给我们太多的未知和诱惑。最近有幸走访这座石头城,那厚重的历史感、历经沧桑的残缺美和凝固了的文化沉默让我深深感动。它是边境丝绸之路历史的见证,是西域古老文明的标本遗存,也是探险家们的乐园。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人类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不清的交通线有如生命的大动脉,使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得以交流传扬。在古代,中国的丝绸是东方文明的象征,而以丝绸为媒介的对外交通线,被学者称作“丝绸之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求法印度,他们都惊奇地发现,所到之处都有中国蜀地传去的丝绸,以及许多中国的物品,认为在中国西南已有一条通道与域外沟通,并且先于西域的通道而存在。只因这条通道是由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所为,起点又不在汉朝和唐朝的国都,所以长久以来不受中原王朝的重视。其实,这条古代国  相似文献   

19.
正远古的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的纽带,连接着来自东方和西方的货品与风物,创造了人类文明交流的传奇与佳话。丝绸之路的驼铃不再,却留下了恒久的文化。如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也推动着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非遗文化上的沟通、对话与合作。9月中旬,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在杭州举行。论坛以"大匠至心·手创造的文化记忆"为主题,邀请53位中国和中东欧16国文化机构的管理者、文化学者、代表性传承人与工艺家齐聚运河边,探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反弹琵琶"——宁强宁强,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著名画家、哈佛大学艺术学博士、中国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北京市"海聚工程"特聘专家,曾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密西根大学、康尼狄格学院。回国后,受聘为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敦煌·西域佛教艺术、亚洲文明史、丝绸之路艺术与考古、艺术经济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