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史的悲剧悲剧的历史--论《水浒传》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水浒传》文本为依据,探讨了作者的创作观;分析了宋江、林冲、吴用、潘金莲等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通过"拳打镇关西"等情节研究了义与不义的衡量标准,得出《水浒传》是一部内涵极为丰富的颠峰之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越南文豪阮辉似以中国第八才子书《花笺记》的内容、情节为素材,在原作基础上用喃字以越南所特有的"六八体"诗歌形式进行改编再创作,其成果是当今享誉越南文学界的"六八体诗"《花笺传》。这样一种恰到好处的创作形式造就了一部具有浓郁时代色彩和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这种可塑性强、生命力旺盛的艺术创作形式在越南有着广泛的受众,并对越南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逵形象从水浒戏到《水浒传》小说有一个演绎和变迁的过程。急躁莽撞作为李逵形象的最基本的性格特征,在元杂剧水浒戏流传的时期就已经定型,这一性格特征延续到了后来出现的《水浒传》小说当中。但是,水浒戏中的李逵和“小说”中的李逵在性格特征上仍然有较大的不同。水浒戏中的李逵在鲁莽之余,保持着自由气质、细心智慧和强烈的正义感;而“小说”中的李逵则具有愚忠宋江、嗜杀成性的恶劣品质。两者之间的较大差异正是读者对“小说”中李逵形象存在争议的原因。本文认为,李逵作为梁山泊的重要成员,始终保持着游民的文化身份,而愚忠首领和嗜杀成性正是古代游民普遍具有的性格特点。因此,《水浒传》作者赋予李逵的这些性格特点,实质上是对其游民品格的一种还原。相比之下,此前水浒戏中的李逵形象是作者理想化的产物。这种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游民的观点态度从认同到隔膜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最近,《三国演义》英文版已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并向全世界发行。至此,包括《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英文版已全部面世。外文出版社组织国内外优秀翻译家,把这四部名著翻译成外文推向全世界,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英文版《水浒传》(3卷本)是根  相似文献   

5.
五山文学时期,从对中国诗词的模仿作品数量来看,苏轼可以说是对五山禅僧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之一。苏轼诗学思想的一大特色体现在用典方面。本文从语典借鉴角度分析了五山文学时期日本汉诗创作中对苏轼文学中语典借鉴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美学倾向。从文学接受与阐释的时间早晚来看,五山文学早期,诗人们对《赠东林总长老》一诗语典的借鉴折射出对苏诗接受过程中的禅宗文化背景,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意趣;从题材来看,西湖题材受到诗家重视,反映出写景诗创作中对苏轼有关语典及诗家重视;从体裁来看,不限于诗,词、辞赋也是语典用典中的载体,反映出日本诗家对苏轼文学作品的熟稔、文学接受中的广泛受容;受苏诗"以俗为雅"美学思想影响,创作中表现出对俗语入诗的模仿,是宋代"以俗为雅"诗学思想在日本文学中的反映。本文还从明用、变用、合用三个方面探讨了语典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盛 《文化学刊》2023,(3):223-226
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大约成书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前后,“《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1]。”无论士大夫文人还是富商缙绅抑或是民间大众争相观看,“牡丹亭热”成为当时一股社会热潮,即使历经几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魅力不减,一部剧作盛演不衰。本文从杜宝、柳梦梅、杜丽娘、陈最良、李全等角色入手,探讨汤显祖是如何通过这些角色表达其情感及思想的。  相似文献   

7.
从文献传播学视野进行古代小说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小说文献及其载体的文本信息源、写作者、文献传递者、传播渠道、传播手段及传播环境等方面对古代小说传播与诠解的影响。据此探究《水浒传》的作者时,可以发现在明代《水浒传》版本题署、目录学著述、相关族谱与家谱、明人札记等《水浒传》早期流传的文献载体中,或作施耐庵,或作罗贯中,或署施、罗二氏,众说纷纭。然而,上述文献载体的记录者与《水浒传》之间均非直接相关,所言的信息来源多系"听""闻"或阅读"故老传闻",研判结论多属感性认识,甚至存在互抄与随意发挥等现象。从《百川书志》等明代目录学著述到郎瑛、李贽、冯梦龙、"笑花主人"等涵盖彼时社会各阶层的时人札记,再到现存《水浒传》早期刊本的版刻题署,多将施耐庵与罗贯中二人并举。通过这些多重证据可知,施耐庵与罗贯中对《水浒传》最终定型的作用甚大,两人皆是作品的重要编纂者,不可随意抹杀其中任何一人。而《施耐庵墓志》《故处士施公墓志铭》《施氏长门谱》等文献所提及的施彦端与写作《水浒传》的施耐庵二者是否为同一人,仍缺乏有效勾连的证据,有待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大书架     
《水浒传》(英文版)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著名古典长篇小说,它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发生在公元十二世纪初的一次农民起义故事编写而成的。小说描写了山东梁山泊地区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如何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最终因阶级和历史的局限而归于失败的发展过程。作品着重刻划了晁盖、李逵、吴用、阮氏兄弟、鲁智深、林冲、武松、杨志、宋江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叙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经  相似文献   

9.
山东郓城因一部《水浒传》而名扬天下,留下了水浒故里的美名。热情好客的水浒人至今还保留着古代的遗风。今年春末夏初的一个晴天丽日,郓城县唐庙乡符楼村锣鼓喧天,喜气洋洋,村民正在热情款待来自新加坡的同族宗亲。新加坡符氏社代表切开了带来的团圆蛋糕,开怀畅饮,喝上一碗水浒酒,敞开胃口,饱餐一顿家乡饭。诉不完的亲情,道不完的友谊,评述着符氏先人的功绩,笑谈着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堪称明清小说中的"结拜双典"。本文以作为历代风俗与社会现象的兄弟结拜为切入口,首先推源溯流,呈现出通俗小说史上历史演义(《三国演义》)、英雄传奇(《水浒传》)与世情小说(《金瓶梅》《歧路灯》)代兴背景之下,结拜叙事的互文状况与演变特点——着重体现在结拜者反目绝交的情节上;其次从情节叙事角度,挖掘出世情题材小说兄弟结拜描写的意义;最后通过梳理明清以来官方与民间对于结拜的舆论态度和观点主张,探讨了相关小说叙事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1.
洪弃生的《寄鹤斋诗话》是台湾诗话著作中文学成就较高的一部,作者通过对历代诗人诗作的评品,阐述诗歌创作和批评理论。同时,身处晚清割台、日本统治台湾的时代巨变之中,洪弃生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拒绝日本文化,通过诗话创作坚持诗歌正典,坚守"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回归诗歌雅正。  相似文献   

12.
著名作家蒋子龙以山西运城市安国中医结核病医院“抗痨世家”为原型,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空洞》,堪称一部“世纪末的大悲剧,人间正道的警世篇”。因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后,天津《今晚报》、广西《南国早报》、《作家生活报》和《中国作家》杂志等报刊争相连载,评介文章多达百余篇,在文坛引起轰动。我于日前采访了老朋友蒋子龙,并记下了——  相似文献   

13.
《惜别》是一部以青年时期的鲁迅在仙台的留学生活为题材的人物传记小说,其是太宰治受日本内阁情报部和文学报国会的委托,为宣传《大东亚宣言》中的"独立亲和"而创作的。小说在人物设置、情节设计上难免留下政治痕迹,本文主要从"忠义一元论""大东亚主义""独立亲和"三个方面解读了《惜别》的政治痕迹。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中后期,日本读本小说作家上田秋成创作了怪谈小说《雨月物语》。《雨月物语》中有3篇翻案自"三言",秋成在吸收中国小说文本元素的同时,能够在其作品融入日本传统文化等元素,对中国元素进行改造,使得《雨月物语》虽然翻案小说,却极具日本文化特色。本文对比《雨月物语》和"三言"的内容,论述上田秋成的文化改造创新手法。  相似文献   

15.
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水浒传》这部名著的影响,使梁山县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强烈的吸引力。1995年以来,粱山县的对外宣传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本着“借梁山盛名,打水浒牌子”的外宣工作思路,抓特点,扬优势,服务大局,营造环境,取得了一  相似文献   

16.
《帕罗故事》最早流传于泰北地区,是泰国民间少有的悲剧性爱情故事之一,被誉为泰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帕罗故事》篇幅中等,情节跌宕起伏,具有极强的叙事性和故事性,同时也是泰国古典文学著作《帕罗赋》的创作根基,对泰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基于目前学界对主流帕罗传说和《帕罗赋》的研究,从文学作品类型的视角来分析此类《帕罗故事》中所体现的现实型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李逸津 《文化学刊》2014,(4):120-124
俄罗斯现代汉学泰斗B·M·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的俄译《聊斋志异》,对书中所涉及的中国民间风俗信仰、婚丧礼仪等各方面民俗实况,作了细致的注释和解说。这使其《聊斋》俄译本不只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还具有民俗学、文化学研究的性质。其注释中对中国民间巫术的"书符""禹步""桃木剑""纸人""土偶"等各种具有驱魔法力的器物和施法方式的解说,对"相面""求签""镜听"等民间占卜术的介绍,有助于中国民间巫术文化在域外的传播,对于中国本国的民俗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日本红学家大高岩(1905年10月—1971年4月)在大学毕业之后因为喜欢《红楼梦》而自费来到中国,于1929年6月—1932年1月之间,在大连、北京、上海等地度过了两年零七个月的"流浪"之旅。大高是日本较早系统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其《红楼梦研究》是日本第一部红学专著,他对《红楼梦》的喜爱甚至到了要为此舍弃亲友和祖国的地步,在古今中外红迷中实属罕见。同时,大高岩还是较早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翻译与研究的日本学者。本文通过大高岩旅华期间的日记《燕京日记·沪上日记》,梳理以下三大问题:大高岩的旅华动机、目的、经过;他在中国期间的红学研究及其他学术活动;他笔下的中国形象。这些内容,不仅为研究这位超级"红迷"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还有助于了解那个特殊时期中日民间交流的一些淹没在历史潮流中的珍贵细节。  相似文献   

19.
"傅益瑶日本祭绘画作品大展"在东京开展,展出傅益瑶30多年来潜心创作的"日本祭"主题绘画的代表作80多幅,同时还有《端午颂》这样专为中国节气所作的绘画。长达30多年的水墨修行,不仅让她继承了身为国画大师的父亲傅抱石的衣钵,亦在日本形成自己的风格,将中国的水墨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鲁迅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封建社会的精神病态,颠覆封建礼教的精神压制,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这是文学的转身,也是历史的转身,由此产生了中国文学新的形式和内容。黑格尔说,艺术家为一个理念,必须找到具体的形象。历史就是这样的艺术家,这一次它的变局带来的不再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而是《狂人日记》《呐喊》《彷徨》《野草》《雷雨》。历史不仅是通往文学的途径,更是通往作家以及作家心灵的途径,这正如残雪笔下的"垂直的阅读";而文学又是历史的时光机,它将历史的片段重现于当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