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瑞娟 《文化学刊》2024,(3):141-144
《金锁记》是张爱玲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对女性意识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处境和追求。本文以《金锁记》为例,探讨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文化内涵。首先介绍了张爱玲及其作品的背景,分析了她作为女性作家对女性意识的关注和表达的重要性。接着概述了《金锁记》的故事情节,其中女主角曹七巧作为一个新女性形象,在家庭、婚姻和社会角色中面临种种挑战和制约。女主角的经历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限制,并体现出张爱玲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批判。然后重点分析了《金锁记》中女性意识的表达,曹七巧对自我独立和自主选择权的追求成为她意识觉醒的源泉。最后分析女性意识的文化内涵,总结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金锁记》展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并提出了对传统观念和社会期待的批判。文化背景对于女性意识的形成和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社会角色和权力等方面也是女性意识的重要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不幸人生际遇,导致她对人性、对周围世界产生了怀疑。因此,她的作品中始终存在一种与现实对抗甚至于否定的抗拒性张力。这些现实与文化之间体现出的生存焦虑,远远超越了她那个时代所涵盖的文化指向,标示出一种后现代性文化情绪。  相似文献   

3.
《心经》是一篇以“恋父”情结为主体内容的短篇小说。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出发,剖析作品中3个女性的自我救赎之路,以及在精神维度上所展现的超越传统女性形象塑造的特征,可见:许小寒是恋父者,更是“本我”投射下具有现代女性主体意识的“疯女人”;许太太是“超我”压抑下处于夹缝中的旧式妇女,但她不同于“曹七巧”式的母亲形象,而是具有隐忍智慧的女性;段绫卿是与许小寒互为镜像关系的“天使型”人物,在“本我”与“自我”意识的交替中生存,体现出张爱玲早期创作中的现代女性主义意识。而《心经》本身亦可看作是张爱玲童年经历和女性作家身份焦虑在文本书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一本自传体小说,自从2009年在台湾推出后,受到了很多人追捧,同时也掀起了学术界对张爱玲作品的新一轮研究高潮。通过对《小团圆》的阅读和研究能够发现,这本小说与张爱玲的早期作品有一种显隐互融、虚实相生的互文关系。本文将以《小团圆》为例,从其内容和写作风格入手,验证《小团圆》与张爱玲早期作品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发表后,深受大众喜爱,成为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直接奠定了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该文运用文本细读法来解读张爱玲《倾城之恋》独特的文学审美艺术特性。这部小说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一是在于张爱玲是一个很擅长处理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作家,其语言成就很高,自成一体,被称为“张体”;二是在于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角色魅力,流苏身上有“新”与“旧”并存的人物特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范柳原虽表面上风流无限、浪荡不羁,但骨子里那种追求真爱的爱情观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三是因作品充满传奇色彩又极具真实性的故事叙述使读者拥有非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6.
详细讲述曾老的人生经历、作品主题、作品内容,从多方面挖掘分析曾老的人生态度与绘画作品之间的联系,以及她的个人成长经历对她的生活态度的影响,还有从绘画作品中能看出的曾老对于人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20世纪40年代,在沦陷区,苏青曾经和张爱玲齐名,被称为"苏张"。苏青本人的经历及其作品给我们展示了当时的历史状态中知识女性在"女"与"人"的夹缝中生存的艰难和试图寻求平衡的无奈。  相似文献   

8.
苍凉美是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在其小说文本中的审美表现。它是东方的,也是女性的。张爱玲在创作上强调文学作品要表现人生安稳的一面,她说:“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①。“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  相似文献   

9.
别致     
看过张爱玲的一些照片,最不敬的一个印象是,在那些照片上面,统统笼罩着一股幽灵气.尽管张爱玲的不少照片属于她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艳照,也不失其风骚和独特的一面,但就是有挣脱不掉的死气,有些让人感到阴森恐怖.  相似文献   

10.
1995年9月8日,在美国纽约的一间公寓里,中国女作家张爱玲的遗体被人发现.此后的12年中,许多人发现并研究起了张爱玲--她的小说里散发出的旧时的情调,她的发型与旗袍透出的独特的气质,她的身世与婚恋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世界》2013,(8):5-5
暑期到了,你是躲在屋里狠狠地吹冷气,还是上山下海躲避炎热,又或是不畏炎热奔向那个属于张爱玲的海上城市——上海。一座城市对于一个著名作家来说,常常是他创作的源泉,像伦敦之于狄更斯,巴黎之于雨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之于张爱玲,是她成为传奇的根源。穿行  相似文献   

12.
台湾有位女中豪杰,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创办了一家著名的出版社:大地出版社。“大地”出版了许多许多好书,近年获得大陆读书界好评。台湾“美食家”和唐鲁孙的作品系列最初就是“大地”推出的;第一本研究张爱玲的专著《张爱玲的小说艺术》(水晶著)是“大地”推出的;席慕蓉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曹文轩作为国际安徒生奖的获得者,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品当中所展现出来的儿童成长经历在某些方面也体现曹文轩本人的儿童成长观。他的作品《草房子》中所有儿童的成长经历都蕴含着各种各样的苦难,但除了苦难以外,也蕴含着油麻地所特有的温情,儿童正是在这苦难与温情中实现了生理以及心理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一生是悲苦的,不论是童年,还是离开家乡后的日子里,都是寂寞而凄苦,精神始终是流浪的。幸运的是,她还有与其祖父在一起的快乐记忆。在其童年中印象最深的即是爷爷的"后院"。这段经历为萧红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后院"也成为萧红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不仅是萧红童年快乐的记忆,更多的是飘泊异乡的游子对温暖的渴望。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小说以意象丰富著称,在她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金锁记》中,月亮作为审美意象反复出现,并与人物的内在情感世界产生种种关联。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从三十年前的月亮、下弦月、模糊缺月、明亮而狰狞的月等多种月亮形象分析《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运用,探究月亮意象在张爱玲笔下的承袭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在柳如是的文学作品中弥漫着强烈坚劲的乱世之感,这种乱世之感来自于她的亲身经历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刺激和精神创伤。柳如是的文学创作某种程度上正是她所经历的创伤记忆的展现。本文根据文艺心理学中艺术家的体验生成理论,从创伤性体验的角度解析柳如是文学作品形成的缘由,探讨其截然迥异的文学风格及其通过词风所表现出来的出身卑贱的精神惶恐。  相似文献   

17.
郑敏是"九叶诗派"的重要女诗人,她的诗作多涉及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在作品中,她直视死亡,将其作为诗歌母题延伸,形成具有诗性的"死亡观"。这种死亡观不但凝聚着郑敏对生死问题的认知,也展现出诗人在诗歌书写技巧方面所做的努力,是郑敏诗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诗人与死》,从"诗人"身份、死亡定义和形成原因归纳郑敏的死亡观,力求发掘其蕴藏的文字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电影《黛绿年华》是根据郑慧原著小说改编,但它实质上有着明显的张爱玲小说痕迹,影片在不少地方参考借鉴小说《第一炉香》,如二者所描述的基本场景、情节、人物等颇为相似,这也是电影《黛绿年华》与小说《第一炉香》》得以比较的重要基础。但电影导演对小说《第一炉香》的人物命运等进行了适当地改编整理,两个作品在故事基调、人物塑造与结局主题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对二者进行比较探析,以期更好地展现不同艺术表现手段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林林总总的女孩,落在张爱玲的眼中就只有红玫瑰和白玫瑰两种.当红影星、浙江绍兴女孩江一燕显然属于后者,她是那种大多数男人会梦想娶回家的女孩,恰到好处的漂亮、懂事,浑身散发着浓浓江南女子的灵秀气质.巧合得很,在那部令她广为人知的电视剧<我们遥远的青春>中,她扮演的就是白玫瑰型的女孩周蒙,她那纯真,感动了无数电视机前的观众,直到现在仍有人忽略她的名字而喊她"蒙蒙".在她最近的电影<双食记>里,她的角色同样是个心地纯净的女孩COCO.……  相似文献   

20.
正见到赵平加的时候,她刚从美国回杭州。"韵味杭州——中国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巡展"在美国南部休斯敦亚洲协会中心精彩开展,赵平加作为一位非遗传人又一次走出国门,展示杭州的深厚历史底蕴与传统文化的魅力。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和人生总是很难割裂开。正如赵平加店铺牌匾上所雕刻的"平加扇艺"四字所言,她和扇子的缘分始于那掩盖不住的绘画天赋,从与扇子对话,到把这门手艺通过血脉延续,赵平加和她的女儿绝不只满足于守着那间店铺,作为非遗传人,创新和发扬是其对所从事的行业的坚定承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