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凌叔华在20世纪初的女性作家中脱颖而出,她是“五四”时期较早开始研究叙事艺术的女性作家,其小说变幻的叙事视角多角度地展示了高门巨族的生活;循环与戏剧式的叙事结构揭开了新旧女性悲剧命运的面纱;客观委婉的叙事态度道出了时代变革时期女性的生存困境。她以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娴熟的叙事技巧在时代的底稿上,落下了沉重又亮丽的一笔。尽管时光已逝,但是她笔下的那些挣扎在命运中的女性身影,依然生动地映在今日的读者心上。该文从叙事学的角度,浅谈凌叔华小说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是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其小说具有平静清丽、宁静温婉的特点,形成了"王安忆式"的叙事风格,在叙事视角上的大胆创新不仅奠定了王安忆在女性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小说叙事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主题、叙事伦理三个方面分析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的动物叙事特色。叙事结构方面,对其小说角色、时间、空间设置的特征进行归纳;叙事主题方面,探讨王华动物叙事主题的三种类型:生态主题、爱心主题和苦难主题;叙事伦理方面,阐释其强调生命意识的两点核心要义:尊重生命与净化心灵。  相似文献   

4.
叙事结构以多样的形式组织着叙事作品的诸多单元,往往蕴藉着作品中最深的隐义。古代公案小说多所采用"缀段式"叙事手法,历代文学批评家就其优劣也是聚讼纷如。本文借鉴中西学者对中国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并对公案小说"叙事学"展开基于实证主义比较研究,由此探究中国小说叙事手法的转变与发展,对公案小说"缀段式"手法进行评议。  相似文献   

5.
6.
鲁西作家留待的中篇小说《杀人时间》在叙事艺术上独具个性,体现出极强的叙事控制感。小说中的人物视角不断转换,叙述时序巧妙交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悬念引人入胜,使文本极富张力。小说也展现了作者对复仇行为的思考,寄予了作家对人性乃至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理想。  相似文献   

7.
《唐璜》作为著名诗人拜伦的巅峰之作,诗人在其中用独特的讽刺笔触反映了诗歌创作时西班牙、英国、俄国等各国的社会风貌,其中夹杂着他的英雄主义观、爱情观和金钱观,他用独特的视角、雄浑的气魄和犀利的讽刺塑造了一个独属于《唐璜》的世界。扎根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创作,使这部诗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学英雄拜伦,更让历史铭记了这部跨越多个国家历史背景写作而成的巨作——《唐璜》。本文旨在通过对《唐璜》中独有的讽刺手法的运用进行剖析,以便于更深入地了解这部史诗,了解拜伦其人。  相似文献   

8.
《换位》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戴维·洛奇的重要小说之一,是其"校园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后现代主义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各种时代主题。本文尝试对小说《换位》写作手法进行篇际互文性研究,从篇际互文性的转换方面和链接方面来分析小说《换位》的篇际互文性艺术,以此来加深对该小说的语言艺术和社会涵义的赏析和感悟。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位具有新颖独创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赵树理作品蕴含着深厚的乡村气息,很容易引起广大农民的共鸣。无论是作品的题材、人物的安排、结构的设置、还是语言的修饰以及细节的描绘等,都严格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通过字里行间浓郁的乡土气息,来通俗易懂地反映现实意义,用大众化的作品将小说描写推向另一个高峰。本文将从作品中蕴含的乡土情结入手,探究赵树理小说独特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信息沟"引发的代际疏离为切入点,聚焦影视艺术的代际接受焦虑及其破解的可能性路径。研究重点剖析在迅猛发展的文化变迁时代,受技术条件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子代如何凭借其优势,通过"反哺"行为帮助亲代完成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并以此达成破解"焦虑"的最终目的。研究以期在方法论层面,为促进影视艺术的代际接受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西班牙流亡文学具有极大的表达自由和主题多样性。该文聚焦于西班牙流亡作家的记忆文学创作,结合历史文化研究相关方法,在掌握和梳理西班牙内战及流亡史料的基础上,对西班牙流亡作家的时代性创作进行文本分析,指明其在历史构建与记忆捍卫上的重大贡献,阐释其创作视野的分裂性与流亡脱根文学的悲剧性。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形象,对西班牙流亡史下的受害者、国内幸存者与流亡幸存者三类人物进行肖像复刻与塑建。流亡作家用笔触回应历史,传递流亡记忆,为西班牙文化文学的保存发展做出了贡献,对当代和后代仍具有极大启发性。  相似文献   

12.
从《白银河》《大富翁》《形影不离》这几部作品中,可以看出薛涛对于儿童小说多种可能性的尝试。对生命与永恒的追问、对自我价值的找寻,构成薛涛最绚丽的叙事风景,表现出作家对人类精神家园及文学家园的热忱守望。  相似文献   

13.
徐望 《文化学刊》2014,(6):143-150
当前,影视文化的传播对旅游热点、新点的造势效应越来越显著。优秀的影视剧,不但讲述独一无二的故事,也宣传别具一格的文化,将拍摄地的自然风光、地域特色等直观、鲜活地展示给众多观众,使人神往,因而造就了潜在的游览者,自然而然地达成了"影视带动旅游"的目的。同时,伴随着影视产业的兴盛,影视产业园成为一道道旅游新景观,不断刺激着地方的经济飞跃、提升形象、文化发展,全面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规划的"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因此,影视与旅游的产业联姻已是大势所趋。对此,影视创作主体、投资商、地方政府、旅游部门应深刻认识,建立共识,全面协作,各尽其力;并且,各地区应当发挥地理优势,发掘本土文化,锁定特定旅游者,探寻开放机遇。  相似文献   

14.
扬州在创造风景园林文化方面,饶具特色。一个特点是创造自己的艺术特色,用护城河和垄地的水沟改造成含丰富水景的瘦西湖;第二个特点是公共的属性,扬州的瘦西湖是一个公共游览地,它具有为公众服务的一面,"内聚外张",需要兼顾成为化私为公的公共游览地。  相似文献   

15.
巧妙地选择和运用新闻的背景材料,有助于强化新闻事实及其意义,增强可读性,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以提高其新闻价值。特别是在对外新闻报道中,尤其应注重新闻背景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四部电影《时时刻刻》《朗读者》《特别响,非常近》和《垃圾男孩》都与小说文本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导演运用电影艺术完美地演绎了小说文本,在表现多重主题的同时,尤其擅长对人性的细节刻画,让观众在感慨人物命运的同时不断审视人性,不仅聚焦人类生存的困境,而且在反思审视人性的同时将落脚点放在如何实现人性的救赎上。导演史蒂芬·戴德利通过作品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对人性的呼唤,只有人性得到救赎,才能迎来一个光明、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流亡(Exil)作为一个话语符号,它是人类个体或群体最悲惨的命运之一,处于一种生命断裂的状态。对于处在流亡生存体验中的流亡者而言,其终极目的即是寻求对自我的"认同",以便在隐喻的意义上获得一种"在家"的感觉。本文主要论述作家萧红的流亡及流亡在萧红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小曼 《文化交流》2010,(6):34-37
因为《盗墓笔记》,他名声大振:6部书销售200万册……南派三叔,凭什么这么红?2010年全国图书订货会上,南派三叔携《盗墓笔记6》亲临现场。高大、微胖、安静,因为怕冷穿得极其严实;腼腆、内向、语速决还有点结巴。  相似文献   

19.
十六世纪以降,自西方传教士门多萨颇具影响的《大中华帝国史》、特别是杜哈德多卷的、著名的《中华帝国志》等著作将中国信息、中国知识带到西方后,中国,这“天外的版舆”,就成为一代代法国作家神往探寻的对象。中国,你在哪里?便始终成为他们的一个复杂而富魅力的课题。而中国的魅力正产生于它的遥远、神奇和相异性。几个世纪以来,法国作家就这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对着遥远神奇的天国,呼唤过,期盼过,描绘过,改塑过,歌颂过,也曲解过,曾几度为之设想出了种种的“怪戏”,他们笔下所呈现的中国形象,不管具有怎样的色彩,赋于怎样的正面的或负面助意义,但它却始终是盖之难蔽,挥之难去,富有魅力而复杂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作曲家柏辽兹是法国浪漫主义音乐创作代表之一。声乐套曲《夏夜》(Les Nuits D'été)展示了作曲家的创作特色。本文在探讨柏辽兹对法国艺术歌曲的贡献基础上,分析了《夏夜》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