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这首《乡愁》,脍炙人口,广为传诵。2003年1  相似文献   

2.
正致力于古村落古镇保护的冯骥才说:"慈城这个地方,不仅与我血脉相通,更在文化精神传统上与我的灵魂相通,始终让我无限牵挂。"2020年开年,我的诗歌《慈城,乡愁开始的地方》被译成斯洛文尼亚、俄、英、德、法5国语言,有位法国姑娘  相似文献   

3.
杨欣悦 《文化学刊》2023,(4):102-105
陕西“90后”作家范墩子的长篇小说《抒情时代》以奇幻凄婉的笔调描述了一群小镇青年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命运与成长史,反映了一种基于经济发展的现代式的乡愁,这种现代式乡愁不仅是地域性的背井离乡,更是文化的断层、身份认同的缺失,代表了一种普遍性的迷茫与漂浮状态。而要解决或对抗这种乡愁与离散状态,需要挖掘乡土文化的内生性力量,从而实现精神的栖息。  相似文献   

4.
正离乡久了,乡愁难舍。弗论远近,无论光阴。旅居法国近28年的华侨吴建荣,与同在海外打拼的一群同乡一道,把心底对家乡的这股份惦念,化成了一座"浙南民俗文化馆"。4220件农耕文化展品,全部都是上了"年纪"的老物件。坐落在文成县铜铃山镇下垟村群山间的这座崭新的建筑,仿佛留驻了时光。今年64岁的吴建荣,离开家乡时才17岁。"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下田、锄地、插秧。累上一天,奶奶  相似文献   

5.
理解中央城镇化发展决策文件提"乡愁"的深义,应建立在梳理中国乡愁传统的基础之上。在传统中国,"乡愁"并非消极体验,而是发生于人们在去乡之后因在他乡获得安身资本的回头一望,是对去乡事实的价值升华。传统中国的"乡愁"发生于城乡一体化的格局框架中。在当代中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使走出农村的人无法在城市获得安身资本,难获生存尊严,"乡愁"的实质是"乡仇"。中央决策文件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让人"记得住乡愁",是要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与过去不同的中国农民去乡模式,使农民真正获得生存尊严并重建地方认同。  相似文献   

6.
乐山市作为省级文明城市,既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又是世界著名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该文旨在分析中国传统古村落代表性问题,借鉴日本对于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作战策略,提出一些对中国传统古村落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对传统古村落的概念与特点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当前传统古村落遭受的威胁和挑战,包括城市化进程、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传统古村落就成了非常紧迫的问题。希望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保护传统古村落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同时,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卢宅营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就在近期,卢宅又与诸葛村古村落、俞源村古建筑群和浦江郑义门一起,被推荐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看了卢宅后说:卢宅是江南的民间故宫。  相似文献   

8.
栗子 《文化交流》2017,(5):19-22
正《记住乡愁》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发起,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组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是在第一季、第二季成功播出的基础上,又一季全新制作的节目。2016年7月,《记住乡愁》第三季正式开机,这一季的节目载体由古村向古镇延伸,2016年9月,浙江卫视的纪录片团队赴北京参加了  相似文献   

9.
彭佐扬 《文化学刊》2016,(4):113-118
本文主要从四方面探讨乡愁文化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功能:首先,以乡愁概念的理论梳理为出发点,得出乡愁文化的理论概念界定;其次,分析乡愁文化的诱发因素,包括故乡的原风景感念、现代性多元理性反思、人性对质朴纯净情感的需求、时空的流逝与错位等;再次,探讨乡愁文化的载体构成与特征;最后论述乡愁文化的现代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0.
旅游开发与徽州古村落保护既彼此冲突,又互为依存。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寻求两者平衡的技术手段,是确保古村落的旅游资源能够被永续利用,实现旅游开发与古村落保护双赢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正故乡对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是特别的存在,乡情、乡愁更像是一种文化基因和生命密码,无声地浸润在一个人的血脉里,纵使少小离家、双鬓斑白,也依旧乡音未改,故乡萦绕在心头永远不曾远去。而故乡、乡情对中国人有两层含义,一种是生命意义上的,通常指一个人出生、生长的地方,而另一层含义是情感、文化意义上的,比如一个人生活过、在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地方,就像《乡愁乡愁》作者庞亚君所书写的松阳。  相似文献   

12.
别人的热闹     
小时候羡慕人家有巧克力吃,大一点羡慕人家个子高,再大一点羡慕人家买大房子,没想到有一天,终于沦落到羡慕人家有人可以说话。年纪越来越大,理想越来越小,终于算是长大成人。在星巴克看书。左边,一个男人坐在那里看书,突然一张脸从旁边探过来,“Hey,it's you!”“Hey,How are you?”然后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媒体盛行的新媒体时代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新媒体高速便捷的信息交互优势推动了各类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普及,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被大量发掘。对于少数民族资源来讲,新媒体时代是一股强大的文化趋同冲击,也同样是一种良性的生存发展机遇,这些传统民族音乐在适应时代的同时又受到了互联网多元化音乐的影响,“生存”与“繁衍”成了如今民族音乐文化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巍山县琢木郞村作为一座千年彝族古村落,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具有特点的音乐元素,彝族“打歌”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因此,该文以大理巍山县琢木郞村作为考察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与分析来探究当地民族音乐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4.
善待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生命,是中国文化系统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时候听长辈讲“人命关天”,就知道这一思想是深入民间的;稍长读古书,读到“死生亦大矣”的时候也不由得激动。可是当身经浩劫,你看到普通的生命,就像你一样的生命如草芥、如蝼  相似文献   

15.
以古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为案例,提出利用传统智慧的方法来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新模式。基于乡村的地域性和历史性特征来确定古村落的空间保护方法与策略,并分析其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理论、技术和方法,将其应用于乡村振兴和古村落保护的实践中,给古村落及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从保护、营造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思维。研究表明,当今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下的古村落空间保护缺乏科学性措施,需要提出以地域性和历史性特征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体系,将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实际的乡村建设中,实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保护古树落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古村落之多、地域分布之广,为世界罕见。现存的古村落除少量为宋元时代建的以外,多为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分布在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山区。  相似文献   

17.
正什么是传统,什么是乡愁?读一读这篇文章,文化也许就蕴含其中。城里长大的孩子,很少有赶庙会的记忆。我的奶奶是上个世纪40年代生人,听奶奶讲,她小时候每年的农历三月廿八前后,村里大型的庙会便开始了。庙会定是有戏文看的,若是赶三天庙会,必须做三天戏文。唱戏的虽不是大角儿,但人气旺得很,戏台下老的、少的挤得满满当当,越剧、绍剧、鹦哥班、莲花落,雅的、俗的,历史的、传说的乃  相似文献   

18.
老米 《文化交流》2013,(3):78-80
一提及风水古村落,我们脑中自然而然就跳出了神奇、隐秘、玄妙、迷阵等词汇,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城西北方向10公里处的山下阳村就是这样一个机关重重义充满人文气息的古村落。走进山下刖村,老宅鳞次栉比,巷弄曲曲折折,一切部小姓眼、小张扬、不气派、小奢华,村落与自然山水街切地契合着,是一幅被现代义叫遗落的历史㈣卷。  相似文献   

19.
从乡愁概念内在的矛盾性出发,将工业遗产保护与工人阶级的乡愁情感与集体记忆结合起来,说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开发过程中,必须关注乡愁记忆中的负面情感部分,即黑色工业遗产保护的价值。详细分析了国企老工人和流动农民工两类工人阶层主体的乡愁差别,及其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启示,反思了目前比较流行的小资化和商业化的工业遗产开发模式以及缺乏活力的工业博物馆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哟!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遥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每当吟唱起《阿里山的姑娘》《外婆的澎湖湾》这些台湾流行歌曲时,张女士总会回想起小时候.自己对大海另一边的祖国宝岛有过的种种浮想联期。如今轻帆直航去台湾的美梦终于实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