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弘扬工匠精神变成了当前一个迫切的呼声。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同时在实践中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主客体关系问题是了解工匠精神当代价值的理论前提。同时坚持主体需要的客观社会性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关键所在。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决定了弘扬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发源于古代东方和当代西方,但东西方哲人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就是人的境况及主体的自由。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二者都认为主体不自由问题的本源在于外力,在于将个体对象化为"主体"的外部环境:它们都具有外在于人的特征,都以主客分立的对象化为基础。然而,生而为人,我们处于现代国家权力之中,处于具体的社会生活经验之中。想要破除主体性的束缚,实现个体生命的自由,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实现自由的内向性转化,从个体生命内部寻找整全的自我。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以直指政治禁区,要求在现实政治上复兴儒教政治体制、教育体制为主要特征。由大陆新儒家主导的儿童读经热、建立宗教性儒教组织、儒教网站等,使当代中国呈现出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思潮,但也因此陷入了政治上的专制与民主、文化上的等级与平等、经济发展上的"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之争。同时,因为坚执"儒学(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导致当代中国在传统文化问题上陷入"多元文化论"所造成的模糊文化心态中,以致百余年来始终无法弄清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什么是糟粕,只能在"批判地继承"中陷入民族文化的思维困境。本文以哲学上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界定,尝试使当代中国走出儒学(教)与传统文化及现代化的历史纠葛与现实困境,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老子与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了关于世界本体的概念,分别为"道"与"逻各斯"。这两个概念虽有共同性,但其差别却是根本性的。从本体论上看,"道"是无形无象无具体事物规定性的"无"的存在,而"逻各斯"却是一种"有"的存在。从认识论上看,老子强调,"道"是无法用语言把握与认识的,是不可言说的,必须通过整体性的体悟方能认识;而"逻各斯"恰好相反,是可以言说的,通过理性的概念分析,能够对其理解与认识;从价值论上看,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人要自然无为;但赫拉克利特却高扬人的理性,使人充满自主精神。理清"道"与"逻各斯"之间的差别,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西哲学的特点以及各自的局限,以便更好地会通中西哲学。  相似文献   

5.
"‘言’能否把握‘道’"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言"是无法用来把握"道"的。首先,因为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局限,作为主体的人很难完全认识到作为客体的"道",那么人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也总是狭隘的;其次,人的语言往往带有目的性,这与"道"的自然性相违背,出于这种目的性而表达出的语言也总是歪曲的。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人们通过不懈努力创造出物质、制度、精神,汇集在一起形成"文化"。从本质上说,文化归属于意识形态,是人类创造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多维度地阐述了文化,对当代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内涵及其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分别从"人化"、社会意识以及文化生产力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文化进行解读,同时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简要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帮助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7.
车蕊 《文化学刊》2024,(3):120-123
本文基于家哲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发对当代家哲学的思考。基于“亲亲”“仁民”“爱物”家庭伦理观的中国传统哲学在全球儒家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当代中国学者提出以在世代之中存在的“生生”生存论来建构家哲学。然而,家哲学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历史与现实碰撞融合的产物。本文试图从儒家生生不息、流动的生命哲学及生存论阐释家哲学,从先秦、宋明直至近代家哲学的历史演进,进一步探讨当代学者对家哲学的反思和建构。  相似文献   

8.
当代儒家政治哲学研究只关注"硬化"的政治结构问题,而忽视了孔氏中国的千年政治得以软性运作的"软实力"。实际上,儒家政治哲学的经验论基础就是一种"以情为本"的私域经验。本文从如何理解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谈起,肯定了情感在"推爱"当中的重要功能,进而梳理了儒家政治哲学之"情"的基本规定,并从"性情之辩"与"儒墨之分"两个角度来勘定"情"的主要属性。由此可见,儒家政治哲学就是以"情之本体",更确切地说是,以情之"生成本体"当作基石的,这也是同西方政治哲学最深层的差异。儒家"情哲学"的当代价值就在于,可以由此来应对"新自由主义"的原子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无情主义之两种相争倾向。  相似文献   

9.
林非散文将自然风物、历史景观、人文知识同生命省察完美地熔铸在一起,充分彰显出了主体话语在历史、文化和存在三个维度上体现出的生命求真意志。林非散文的历史化书写源于受内心的焦虑和话语冲动胁迫而进行的对历史奴役和"日常生命保存压力"的双重抵抗。他的散文链接了存在意义上的精神放逐与返乡的哲学命题,并以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在场体验,实践了文学书写在历史、文化和存在维度上的精神探求,在当代文学界标立了属于自己的话语位置。  相似文献   

10.
王睛佳在《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从历史思辨、历史认识到历史再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转向与趋向》撰文指出:自20世纪初以来,历史哲学研究的主流趋向已从历史规律论(“大写历史”)转到了历史认识论(“小写历史”),也即从思辨的历史哲学,转向了分析的历史哲学。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慢慢侵入历史研究的领域,虽然没有被全盘接受,但其对历史认识论的影响巨大。如果说当代哲学界和史学界的历史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历史意识是历史哲学视域中的核心,马克思并没有在他的著述中探讨过关于历史意识的内容,在研究的过程中却发现历史意识贯穿马克思的整个唯物史观当中,所以历史意识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性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历史意识生成的角度对历史意识进行界定,以此来揭示历史意识的内在本质并提出看法,即意识与历史性的结合绝对不是抽象的,而是在人类自身以往的实践中与意识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建立了以"绝对精神"为前提的"绝对主体"。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抽象性",变革了黑格尔的"理性实体",用"感性主体"超越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体。但是,费尔巴哈的"直观"方法导致他的"感性主体"脱离了社会历史现实。马克思用"感性实践活动"改造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存在",进而完成了对以黑格尔及费尔巴哈为主体思想的双重超越,实现了在唯物史观立场上对"主体性"思想的实践变革。  相似文献   

13.
当代女作家的小城写作与小城/空间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女作家笔下的小城形象与女性形象来加以探讨。女作家笔下的小城形象,大都因"古老"而突显了小城性格中"常"的一面,而小城无可避免的"变",则使其印上了社会、历史、时代变迁的痕迹,也影响了小城女性的命运;女作家小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与小城呈现出"依存"关系的小城女儿、与小城呈现出"离去"关系的小城女儿、小城的女性"过客",与小城的不同关系,决定了她们在文本中以及女作家的文学创作中所承担的不同的功能。作为一个文学空间,小城应该是那些有着明确性别主体意识的女作家的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它使女性的私人空间从卧室、酒吧等,进入一个有着历史、社会、文化、自然印迹的小城空间中,因此也可避免一些论者所担忧的女性写作的"单一"与"重复"。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思维是现代逻辑的东西的基础,而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思维在现代理性中的再现。"思无邪"理念作为中华文明进程中最重要的思想主旨符号,既是文之道统,又与政治治理相佐契,其于青海精神的意义是从多维度意识而发。传承其正能量,突显其民族文化厚重性与时代方向,在相互关联上造就青海精神及其内涵中的正当性理由,并成功构造其正当性之民族权威,重塑其理论思维的内在连续性是其哲学化人生之必须。  相似文献   

15.
论精神     
于海江 《文化学刊》2013,(2):95-105
本文从人与哲学的角度谈了精神。在人的方面,认为中国人的精神是丰富深刻的;在哲学方面,讨论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绝对精神"与唯物主义精神的实质及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论孔子的主体观李坚中华民族很早就对人,对主体有了明确的自我认识。但从哲学的高度对人自身、对主体做出系统深刻的反思,还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主体观的哲学家,他奠定了中国传统的主体观念的基本格局,因此,研究孔子的主体观对于我们认识中国...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政治哲学中,"平等"日渐成为一个不可绕过的核心词。这种从自由向平等的转向是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完成的,这一转变的标志便是他的《正义论》,这使得在当代的政治哲学话语体系中,"平等"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自由主义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平等问题,并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践等各个维度解决实际存在的这一不平等。但不同的是,罗尔斯将自由放在优先的地位,而德沃金强调平等的优先性,这使他的理论独树一帜。因此,本文将重点阐述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观点,以及福利主义者阿内森对他的反驳和他的回应等来具体阐明德沃金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8.
科学文化哲学主要有两种形态——科学文化-哲学与科学-文化哲学,前者是“关于科学文化的哲学”,即人们对科学文化进行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哲学反思,后者是关于“科学的文化哲学”,即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反思科学;科学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广义的科学哲学,它不仅包含了传统科学哲学的大部分内容,而且还包含了对科学的历史研究、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的文化研究甚至科学的政治研究等成果的概括与总结;研究科学文化哲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丰富科学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在如今自利化趋势严重的社会,"德"作为东西方公认的思想价值被社会高度重视。道德判断有功利主义、利他主义等标准,道德行为的动机也多种多样。在社会原子化个人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依靠契约维持,然而,不能否认一种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精神没有存在的可能性。本文从情感出发解释"道德人"存在、道德社会形成的可能性。孟子从人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的情感出发解释人之道德本性,这可以证明道德意识为人本身固有,当代公共伦理精神由于人本身之道德性而有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屈原的作品中多次出现"路"的意象,这既有历史传承性,又体现了屈原作品的自身特点。本文将屈原中的"路"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分析了屈原作品中"路"的表层系统和内层系统,并进而从"路"切入屈原,从抗争与守贞、彷徨与超越、失落与企盼三个方面剖析屈原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