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是中国大运河中重要的一段,其沿线衍生出的一些重要的大运河乡土文化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沧州段传统技艺类非遗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分析了京杭大运河沧州段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价值,沧州段京杭大运河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从而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于2012年入选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于此,本文对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的传承过程、发展现状、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开发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东艺宫灯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湖南民间手工技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其文化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包括物态要素、行为要素、精神要素、制度要素、经济要素等。面对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追求,湖南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但生态链之中的各要素也受到了各种冲击。该文针对湖南民间手工技艺传承与发展面临的传承意识、内涵研究、传承载体、产业开发、传承体制等诸多问题,从其文化生态要素的各方面出发,提出了湖南民间手工技艺的文化生态链修复与实践路径,以期提高对湖南民间手工技艺的科学认识,树立活态保护理念,促进其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目前,辽宁省少数民族民居与乡土建筑面临着数量骤减、传统民间营造技艺濒临失传等一系列严峻问题,拯救这一传统文化遗产的工作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建筑形式、特点、营造技术与利用策略为保护目标与内容,通过口述历史、数字模拟与记录和类型学比较分析等保护方法,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使这一地域性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间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众生计方式的重要来源和补充。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使其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得以维持传统,如何在原有的制作技艺中发展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日本伊势神宫通过对神明造相关空间的完整识别、界定和保护,奠定了传统建造技艺传承的物质基础;通过仪式化的时间框架塑造了从自然时间到工程时间,从构建过程的神圣化到信众的广泛参与性的多层次的时空体验;通过与环境的密切互动,激发了神宫工坊的师承式传承、崇敬团体的信仰式传承、伊势市民的参与式传承以及游客的体验式传承行动,最终以"空间-人-时间"的整合系统,实现了传统建筑的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用薄薄的一张纸托举世界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毫无悬念地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凝聚自然之精粹的传统手工造纸技艺正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本文将主要针对"非遗"文化视角下铅山连四纸的保护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加强传统手工造纸保护和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艺术课程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基于艺术课程传承发展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立德树人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9.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掌墨师为传承载体,他们是这一技艺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本文对独峒镇苗江河流域掌墨师群体、林溪河流域掌墨师群体、八江流域民国"雷家匠"传承谱系进行梳理,探索掌墨师的代际传承谱系,希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与振兴侗族木构建筑营造这一技艺。  相似文献   

10.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人民文化自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了保护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该文响应国家号召,通过记录常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了解其发展过程与传承现状,分析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力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思...  相似文献   

11.
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非遗文化的保护实践中,工艺的传承不再是传统主体与文化的互动,而是身体、具身心智、环境的交互作用和耦合的过程。笔者以认知、身体、环境“三位一体”来探究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的强具身性的特点,以及其在发展过程中传承主体身体的隐喻与缺失。而身体动作和身体能力能够铸就心智特殊的品质,进而提出从身体价值、具身模拟、具身体验和具身交互中通过发挥身体作为认知中的“限制者”“调节器”和“塑造物”不同的功用,来实现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中身体的复归和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12.
该文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侗族掌墨师,重点探讨了侗族工匠们在无图纸的情况下,直接收集并记录尺度信息的实尺营造方法,以及传承人对墨师文标识系统的应用和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该文强调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建造技艺与工匠信仰习俗相互融合的过程,侗族木构建筑营造仪式蕴涵的隐喻意义,对传承和认同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期通过该文研究为侗族木构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深化侗族文化认识,丰富侗族文化内涵,推动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正工匠最早指的是手工业者,他们我国在古代被称为"百工",是具有非凡智慧的"创物者"。他们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慢慢打磨自己的手艺,磨炼自己的心性,用精湛的技艺回报岁月。中国传统手工艺人超凡脱俗的技艺与精益求精的精神穿越岁月的风云,却又代代相承,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华文化传承之匠心·工匠的故事"正是一套用"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当代绘本的艺术样式"来讲述中国工匠技艺与精神的绘本。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时代推动了社会变革,也给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冲击,出现了文化失衡现象。图书馆由古代藏书楼发展而来,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传承、保护、教育的功能。高校图书馆应利用馆藏资源优势,以及环境、地理、人员优势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是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而高校图书馆不仅为高校教学提供重要保障,也为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开辟了有效途径。作为一名图书馆人,应认清数字化时代给图书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作用,让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融入到现代图书馆文化建设当中。本文首先分析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做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其次探讨影响高校图书馆做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优势,并提出在高校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做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中共中央"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城乡建设应当切实推进先进文化,积极传承和谐文化,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新城市。在阐述江南水乡古镇的历史价值、文化精神,及其保护与合理利用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江南水乡古镇保护是惠及全民的文化事业,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继承,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城市、新建筑提供了无限灵感。  相似文献   

17.
丰富多样的传统表演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经过十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虽然众多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再现出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依然面临着生存发展的隐忧和困境。新时代,要实现对传统表演艺术的科学保护和传承发展,笔者认为,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是做好其保护的前提;维护与营造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保障其生存的关键;加强活态传承是强化其主体的重要方式;坚持合理利用与创新发展是增强其生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依据,列举出数字化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例证,总结出鲁西北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数字化保护的障碍与困难,探讨了"两个系统、三个空间、四种技术手段、一个平衡"的保护模式,为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工作深入开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钱塘江流域文化庙会展示百种传统手工艺文化奔腾的钱塘江给浙江人民留下了富庶的生活印记,也留下了不朽的文化。推动钱塘江流域发展,让钱塘江流域成为文化建设发展的大舞台,保护传承是一篇重要的大文章。作为第二届杭州钱塘江文化节重点文化交流类活动,"最忆钱塘"钱塘江流域文化庙会在钱塘江畔城市阳台开街,充分展现了钱塘江流域的文化传承,包括传统工艺、民间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是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文化资本。无序、非理性的旅游开发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异化与失真、依附空间不断缩小,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尴尬处境。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是必然的,且必定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本文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出发,提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适度融合策略,旨在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