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屠格涅夫长篇小说静态结构的模式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在空间发展情节,以出场人物来充实场面以及人物角色设置的千篇一律上。这种结构的模式化不仅是作品的内部构成,还是构成"屠格涅夫式的"小说结构的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2.
"显——隐"的经纬——高行健长篇小说文本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说这一文类范畴中,尤其是鸿篇巨制的长篇小说,其独特的文本结构方式往往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高行健的长篇小说<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无疑是将小说的独特结构方式演绎出丰富审美意蕴的经典个例.本文将着力探讨高行健长篇小说的文本结构问题.第一部分,探究高行健长篇小说中"显"在的结构设置上的重要特征--奇偶章节间的独立叙述人称交织接替、"中国套盒"(或"俄罗斯套娃");第二部分,阐述高行健长篇小说"显"在结构之后所"隐"潜的深度美学意味--大型的对话、重复(或反复)的美.通过"显-隐"的小说文本经纬的展现,形成泾渭分明的高行健长篇小说的文本结构问题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大都属于“进入型”小说。从他长篇小说的结构模式,可以看到贾平凹对城乡文化的持久关注和对人生漂泊本性的深刻揭示。这是他作品的深刻之处,也是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谭佳 《考试周刊》2014,(32):23-23
正在菲茨杰拉德成功地推出长篇小说《人间天堂》《漂亮冤家》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他雄心勃勃地创作出了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夜色温柔》。评论家们称其为"最难以评判的,自然也成为评论家们最能各抒己见的一部作品"。[1]它成了"心理小说"、"社会小说"、"爵士乐小说"、"历史小说"的代表。本文就菲氏系列长篇小说的创作历程和对作品的思考,解读每部代表作品的主题意义。《人间天堂》这是菲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极具强烈的自传色彩,书中人物众多,情节都来自于菲氏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真人真事。作家通过阿莫瑞·布莱恩这个浪漫的自我  相似文献   

5.
结合曹文轩的文学主张,以他的长篇小说作为研读对象,从原型批评的视角探讨曹文轩成长小说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研究发现,曹文轩的每一部小说几乎都有着相似的叙事模式,其小说具有鲜明的仪式化特征,蕴涵着古老的"成人仪式"这一仪式原型。成人仪式原型不仅对曹文轩小说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也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我国当代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作了纵向式探讨和总结.作者认为,17年长篇小说结构艺术主要是继承和发展、补充和丰富着以情节为主体的传统结构艺术.新时期既有继承和发展传统结构的佳作,又有心理结构、花瓣式结构、多种结构综合运用等多样化结构形式出现,发生了令人瞩目的新变化.变化的因素是新生活促使作家探索新形式;作家注意研究读者审美要求和变化;以及借鉴了外来结构艺术.今后长篇小说结构艺术仍趋向多样化,但情节结构仍占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7.
小说的结构形态同典型形态、叙事形态一样,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但作为小说的构架,它又有其“个性”发展道路,亦即由线到网,由平面到立体的过程。本文试图沿着这一过程,寻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结构演进的轨迹。一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一问世,在结构艺术上就显示出惊人的成熟。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正如同一个健壮、聪慧的婴儿的诞生,与他的遗传基因、孕期营养以及所受“胎教”有关一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卡夫卡的作品鲜明地反映了20世纪西方文化"空间转向"的特点,具有极强的空间意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失踪的人》就彰显出卡夫卡式的空间意识:在结构上,作品打破了"成长小说"以时间为线的结构,而采用桔瓣式的空间形式,表现主人公命运的迷惘之感;小说在空间设置上,卡夫卡则分别从地域空间、生活空间以及虚幻空间三个部分通过似实非实的空间状态表现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以及面对这个世界时的孤独、迷惘和彷徨.  相似文献   

9.
反讽在西方小说中源远流长,但在中国传统小说中较缺乏.直到明清,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中,作家才开始较自觉地运用反讽艺术,并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在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红楼梦>中,作家创造性地运用了大量反讽手法,对中国小说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在人物刻画方面,反讽特色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狄更斯长篇小说结构的典型模式是多元整一。这种结构的小说一方面包含几个各有内在独立性和内在自足性的叙事单元;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情节、线索等把这些单元联系起来,形成结构上的整一性。狄更斯的多元整一结构有三个特点:散而严谨,网状结构、人物中心。它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典型模式的最终形成是作者创作过程中不断选择、主客观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作者反映广阔生活的创作目的和追求形式上完整的艺术倾向之间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11.
论狄更斯长篇小说的多元整一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更斯长篇小说结构的典型模式是多元整一。这种结构的小说一方面包含几个各有内在独立性和内在自足性的叙事单元;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情节、线索等把这些单元联系起来,形成结构上的整一性。狄更斯的多元整一结构有三个特点:散而严谨,网状结构、人物中心。它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典型模式的最终形成是作者创作过程中不断选择、主客观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作者反映广阔生活的创作目的和追求形式上完整的艺术倾向之间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可称作意象小说或意象主义小说。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创造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社会、文化与民俗意象。其意象创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一部作品中的意象往往有主次之分,主要意象多含隐喻、象征之义;二是从前到后来看,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意象营造从局部走向了整体;三是意象营造往往走向了象征,成为象征性意象。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进行意象营造,有他的创新之处和原因,也给艺术上带来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家庭观念赵炎秋家庭,是最小的社会细胞,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组合。狄更斯是家庭的热情歌手,在他的长篇小说中,家庭不仅是重要的描绘对象,也是一个中心的问题。因此,研究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家庭观念,对于理解他的小说乃至整个创作,都有着极其...  相似文献   

14.
冲突艺术美是重要的文艺美学形态,雨果的长篇小说充分表现了冲突艺术美.《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经典的三部长篇小说,在这三部小说中作者用三种冲突给审美鉴赏者带来全新体验,给读者带来理性与感性、品味与直觉和逻辑与经验的思考.本文重点分析雨果这三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冲突艺术美.  相似文献   

15.
目前,西方教育评价模式已有几十种之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学术界较有影响的教育评价模式主要有泰勒模式、C IPP模式、目标游离模式、应答模式、反向评价模式、构建模式和发展性评价模式等。但从逻辑演进的角度看,亦可分为开山之式、博弈之式、批判之式、现实之式、借鉴之式、民主价值之式、发展之式,这样更显其内在优、缺点,并丰富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的叙事手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中既有19世纪中期西欧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吸收、更多的是作家本人的发展和创造。其叙事的特点是时间明晰而凝聚,情节线索单一且有明确的开端和结束,人物多置于时间和情节的发展中表现出性格的丰富。此外.他在多部小说中成功地运用辩论情节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冲突,以私奔情节将事件推向高潮。还采用相同的人物关系模式以表现两部“多余人”小说的相同主题。这些都说明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7.
纵观日本文学文化批评理论,如果说日本古代文论的起源和发展深深烙上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印记,那么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近代文论则是在西方文论的语境下产生发展,借用西方文论的话语完成演进和转换,并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文化精神中实现调整和回归的。  相似文献   

18.
明清两代是小说这一文体的繁荣时期。冯梦龙、凌蒙初、蒲松龄的短篇;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吴敬梓、曹雪芹、李汝珍等人的长篇,就是这一小说丰收期的珍品。而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的《水游传》、《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又是珍品中的精华,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对于明清两代四部伟大的长篇小说,无数专家、学者已从各个角度做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并且仍然在继续研究中,时时有新的发现与新的论著问世。在我这篇短文里,为帮助同学研读这四部小说,只想在结构方面谈谈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在长篇小说创作上,乔伊斯虽未完全摒弃语言的约定俗成规律,却并不囿于传统的散文模式:他巧妙地变化叙事文体,把语言形式与情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他在散文体小说中创作出大量的诗歌意象,从而勾勒出充满浓情画意的人物与景观,以此表达了他本人对故土的特殊情感;他采用诗句转换法,不但保留了语言的诗歌韵味,还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他借助几何图形来凸显人物特征,既展示了象征手法的文学魅力,又进一步扩展了词句的叙事功能;他通过长篇小说的语言革新,展示了语言结构对人类精神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魏彦红 《衡水学院学报》2009,11(6):55-57,66
当代知名作家南方夜雨的长篇小说《月挂花枝头》以探索人类面临的普遍问题——焦虑症为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尝试地挖掘焦虑症的灵魂与出路,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无限关怀、对历史的沉重反思,并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独特的艺术特色。该小说的出版拉近了中国心理小说和西方心理小说的距离,推动了中国心理长篇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