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讨论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上计时决然逆转仕途方向,弃官休居临川,远思近观下,对人生处境的新理解。笔者尝试从其转化中的人生观进而探讨汤显祖对境而生的"闲"情和可能涉及的美境。汤显祖上计期间自弃续任遂昌知县,不但表达他对人生方向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同时表现出他"性情"的底蕴。我们推想他家居临川后,对山水、诗文甚至戏曲的美学态度和价值,都逐渐成熟。人生安身于立"功"求名的领域还是心灵归依"闲"逸的世界,是他一直在探索的。家居后接触到的闲人闲境,令他更了解自己的真正心灵需求和生活方式。从另一角度看,由于他心灵向度的转化和提高,使他从日常生活里悟出"闲"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2.
一故宫博物院藏《步辇图》是一幅流传有绪的历史名画,历来以为是唐初阎立本所绘。徐邦达先生主编《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对此画是如此说明的:"唐阎立本步辇图卷(宋摹本)","设色画: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西藏使臣禄东赞的一段故事。画中李世民乘坐着‘步辇’,由四宫女抬行。无款,传为阎画。本幅上有宋初章友直(伯益)用小篆书写的那段故事情节,并录唐李道誌、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二行。"这段说明可说是多闻阙疑,慎言其余。首先,其断定此  相似文献   

3.
写眼睛     
只要坚持真实性的原则,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的一些手法,写新闻的人完全可以借鉴。写人物,最重要的是写面部,尤其是眼睛。鲁迅说过一句话:“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鲁迅所忘者,乃晋代画家顾恺之。此人写真,画出人像以后,往往搁置一边数年不肯点睛。别  相似文献   

4.
雷锋的画像有很多,可大家今天所看到的这幅速写《雷锋在补衣》,却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幅画像。那么,又是谁第一个为他画的这幅画像呢?他就是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某团俱乐部主任杨宝威。在纪念毛主席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39周年前夕,笔者就这幅画像是如何产生的访问了已转业地方并退休的杨宝威同志。杨宝威转业前任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副团职创作员。他1950年参军,抗美援朝时在志愿军某工兵团宣传队任宣传员,1954年回国后长期从事部队宣传文化工作。1960年1月,雷锋入伍来到沈阳部队某工兵团,与杨宝威所在团是兄弟部队。当年11月前…  相似文献   

5.
汤显祖在创作"临川四梦"时,拟想的观众与他属于相同的文化圈,因此剧作中有不少属于文人趣味的东西,在后来的演绎与接受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误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汤显祖的剧作作为文人文学,又在大众流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有意义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明初,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张三丰的"神仙"形象被皇家建构起来。明代中期的嘉靖初年,伪托"冷谦"画、"张三丰"跋的《蓬莱仙奕图》在江南横空出世,该画表现的是"蓬莱"与"仙奕"等道教意象明显的神仙题材,且冷、张二人均被附着了新的"仙化"传说。此伪本图、跋在明代中后期江南社会的流传过程中,更进一步强化了张三丰的形象建构和"仙化"观念的传播,并催生了多个"仇英"的摹本。《蓬莱仙奕图》与多个摹本的存在又进一步影响了世间凡人可成仙的观念,最终在万历八年发生的由诸多著名文人(以王世贞、王锡爵为代表)参与的昙阳子"仙化"事件中达到高潮,并直接影响明代末年多部画史乃至《明史》的修撰。本文意在通过对一件作伪的画跋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其流传过程的考察,揭示隐藏在作品背后的道教史、观念史和文化史,最终探讨艺术史的价值,即图像作为非文献的证据,具备呈现文献所不能呈现之历史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7.
郭熙(约1000—约1090),字淳夫,河阳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山水画家。郭熙早年的艺术生涯,记载甚少。《林泉高致集·序》云:"(熙)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成名"。"道家之学"易于培养隐逸、放达之山林性格;"本游方外",又是一个山水画家从事山水创作所必需的生活源泉。因此,尽管郭熙"家世无画学",年轻时的这段求  相似文献   

8.
2012年现世的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功格、恳泽画像以及迄今尚未现世的舍楞、默们图、沙喇扣肯、雅兰丕勒、德勒德什、达木拜扎勒桑画像,均系乾隆三十六年九月下旬清宫西洋画家艾启蒙在避暑山庄绘制。策伯克多尔济为渥巴锡的堂侄而非其婿,且年长于渥巴锡。布彦楚克、策伯克扎布、奇里布、诺海、蒙滚画像以及迄今尚未现世的巴木巴尔画像,则是乾隆三十七年秋首次到热河瞻觐时所绘,是否艾启蒙绘制,尚难定论。布彦楚克画像将其封爵题为"和硕特贝勒"属错误,应为"和硕特贝子"。阿喇克巴画像当系乾隆四十七年秋首次到热河瞻觐时所绘,艾启蒙决非其绘制者。2012年现世的渥巴锡等十人画像,既与乾隆三十六年艾启蒙所绘福隆安等"脸像八幅"无关,也不完全等同于艾启蒙同年所绘渥巴锡等"脸像十幅"。  相似文献   

9.
星神画像是六朝隋唐时代中国画家笔下的时髦题材之一。这些画像的来源、意蕴以及社会功能,以往很少被注意,而实际上它们是古代中国与域外天学交流的一大关节。 佛教在六朝时已盛行于南北各国,但它对于中土绘画题材的影响尚极微弱。传世及有著录的六朝绘画作品,绝大部分都是中国的传统题材——只有为佛寺所绘壁画不在此例。在当时画家中,有萧梁之张僧繇与刘宋之陆探微,二人名声甚大,却专以佛教题材的绘画名世。其中张僧繇更是几乎以佛画为专业,《宣和画谱》卷一云: 僧繇画释氏为多,盖武帝时崇尚 释氏,故僧繇之画往往从一时之好。 今御府所藏十有六:……。  相似文献   

10.
平湖市档案馆保管的“老鼎丰”酱园档案共有196卷,起止年代为1847年-1949年,档案形成者为老(徐)鼎丰酱园。1986年,在清理平湖市酿造厂档案时,发现了原老(徐)鼎丰酱园在清道光、光绪、宣统年间及民国时期会计帐本和契单。它们为研究旧中国民族工业经济活动提供了参考。 老(徐)鼎丰酱园,即平湖酿造厂前身,因其经理为徐子华,故  相似文献   

11.
宋子文是旧中国国民党"四大家族"成员之一.作为官僚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他的官宦生涯尽人皆知.然而,他自1917年从美国回国,到1923年应孙中山之邀南下出任两广盐务稽核所所长,这期间6年的经历,却是鲜为人知的.有关资料对此通常避而不谈,为数不多的资料即使谈及,也语焉不详,如<简明中国近代史词典>(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云:"……回国后,在双冶萍公司任职员."<中国革命史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云:"任汉冶萍煤铁公司秘书."更有所据不实,以讹传讹者,如<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云:"任汉冶萍公司总办处秘书."<中国革命史辞典>(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云:"任汉口汉冶萍钢铁公司秘书."  相似文献   

12.
正2007年秋,我回沪度假,首次到两藏南路的夏葆元新家小坐。临别时,他送我一本其新近在广两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素描技法教学》一书。现在,我将此书放置画室书架醒目位置,成为我珍爱的一本藏书。书中夏葆元不仅选刊了他于1972年画我的一张素描头像,而且,在"自序"中,第一次将特殊年代,  相似文献   

13.
先达时贤注释汉语古籍,皆以注明典实为首事,如倪璠注《庾子山集》、钱仲联注《人境庐诗草》、徐朔方注《牡丹亭》,皆博大精深,实乃后学所莫敢望尘。然杭世骏谓"诠释之学,较古昔作者尤难",其一即"事必数典"(《道古堂集》卷八)。故智者千虑,或有一失焉。今札记倪、钱、徐注典讹误数则于此,不敢以非贤达,唯以示注典之难而已矣。  相似文献   

14.
"山东兄弟"之"山东" 关于王维的籍里,《旧唐书》本传云其为"太原祁人",《唐才子传》云其为"太原人"乃就其郡望而言。王维胞弟王缙,官至宰相,《新唐书》本传云其为"太原祁人"。王维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当无异议。至于王维实际籍里,即其家在何处,尚存疑义。王维集中著名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题下自注:"时年十七。"该诗系作者重阳日在异乡思念家中诸兄弟而作,题中所云之"山东",当其故乡,即其十七岁出游时弟妹们所  相似文献   

15.
雅安芦山东汉晚期墓中出土一件红砂石摇钱树座,其整体作山形,四周满布高浮雕,为目前所见浮雕画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雕刻最为精美的摇钱树座。其上画像大致分为三层:底层主要为古代故事,可识者有"季札挂剑"、"力士椎秦"、"高祖斩蛇"等;中层以天门和西王母(以半开门和玉女暗示)为主,还有一幅与神仙思想有关的"刺猿"画像;上层为突出平台与仙人六博。文献中记载的昆仑山正好为三层,其最上一层"悬圃"便是大型平台,该树座应即昆仑山的表现。当时人认为西北方的神山昆仑又正好是宇宙的中心天柱,是升天的中心,天门也在昆仑之上。西王母在东汉以来与昆仑信仰融合,成为昆仑山上拥有仙药、掌管仙籍之神。该树座在总体上即是这种以昆仑、天门、西王母为中心的升仙信仰的反映。而其上所插的铜树,则是结合了早期传说中关于宇宙中心的神山和神树内容,形成昆仑—建木的登天组合。  相似文献   

16.
十四、致罗振玉 (1918年7月25日) 昨函未寄,晚赴哈园宴,晤丁辅之。《雪堂叙录》首卷已印成,共九十页,加以序目可得百页左右,下卷已送校者三十页。其所送之稿未皆未加边线及行间直线者,初以为异,继乃知排字由彼,至加线印刷皆在中华书局为之,故如是也。并晤翰怡、一山,公致翰函于三日前送往,一山亦即于次日示以韧叟信,翰云再商。昨日席散时,翰问海上尚有他人帮忙?答以寐叟说为之设  相似文献   

17.
<正>胡应祥(1865-1951),字云龛,昆明人,云南著名画家。他从小酷爱国画,虽是自学成材,但所下工夫非他人所及,加之天份极高,故青年时代即已小有名气。曾在昆明书院街开画馆,名"无画意斋",以鬻画为生。胡云龛的画,完全继承了云南地方的流派特色与风格,是地地道道的传统国画风格。云南自清乾、嘉以来,杨畹亭、李仰亭等名家辈  相似文献   

18.
唐棣 《视听纵横》2002,(1):87-89
在绘画与摄影的构图中,均有“留白”的讲究:即整个画中不要被景物所填满,要留有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有一种“此处无物胜有物”的意境,才算绝妙。国画中有一句话描述这种艺术形式的空间布局比较经典,就是“计白当黑”,表明了白也就是空的地方和着的墨一样都是国画整体的组成部分。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唯古文可以朗读,白话文即读之无味,其实不然。198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的《丰子恺漫画选》,有叶圣陶先生的《子恺的画》一篇代序,记与子恺先生的交谊和与朱佩弦(自清)先生等人共看子恺画时的回忆等等,结尾一段云: 第二本画集里还有好些幅工整的钢笔画。其中的《挑荠菜》、《断线鹞》、《卖花女》,曾经引起当时在北京的佩弦对江南的怀念。我想要是我再看这些幅画,一定会象佩弦一样怀念起  相似文献   

20.
南宋"命题诗画"虽然属于诗意画的范畴,但也有着自身最显著的独特性,即先有诗,后配画,画意是对诗意的匹配和模仿。然而在存世马远"命题诗画"中,我们明显忽略了"先有诗"这一特征,也忽视了诗画创作主体之间巨大的尊卑之别,将绘画看成是诗意之外独立的存在,将画意的呈现看作是马远"有我"主体意识的自觉呈现,或将画中人物所流露出的品行情操看成是马远"有我"意识的存在。其实,"命题诗画"中意境、格调等一开始并不是由马远创作的,而是诗人的定位,所谓马远绘画中的"有我"其实也是为了"他看"。一切画意的呈现都是为了"匹配"他者在诗中提前设定的意境。这其中唯一的"有我"就是马远的"匠心"—用他掌握的"预存图式"将图像与语词的"联觉"功能发挥到极致。而这种"预存图式"在马远的时代已高度成熟,任何类型的诗意几乎都能用约定俗成的"图像语汇"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