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找浙江诗路之美,还要从浙东唐诗之路说起.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唐人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成为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唐代诗人爱山水,爱漫游,浙东成为他们的向往之地,浙东的山水美景与诗人的心灵契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唐诗之路.  相似文献   

2.
唐诗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其活泼的情感、生动的形象、灵动的语言无一不让后人叹为观止。其中,"花"作为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媒介之一,被唐代诗人广为应用,意蕴隽永。本文从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撷取出"花"这一笼统的意象作为鉴赏对象,而不区分其种类,通过归纳"花"意象窥探唐代诗人敏锐的生活触觉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娴熟的诗歌技巧,从而领略唐诗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3.
《诗经》行世至屈骚诞生,时间相隔二百余年。出于外交等政治场合的需要,《诗经》一直在各诸侯国之间流播传扬。楚国乃南土大国,与中原文化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作为《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他曾担任楚怀王左徒,在内与楚王图谋国事,在外接应八方诸侯与宾客,他亦曾出使过齐国等地,自然深受《诗经》精神之影响。表现在屈骚中的"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诗经》体式及语言等艺术、比兴表现手法等,皆与《诗经》一脉相承。屈原是第一个受益于《诗经》精神的正式署名的中国诗人。由于屈原的努力,屈骚精神与《风》诗精神共同构成了"风骚"精神而光耀万代。唐代诗人崇尚《风》《骚》,化其精神为诗歌之养料,使诗歌呈现出风骨健朗、新鲜活泼的时代风貌,主要体现在精神闳美、性情纯美、人情贞美、语言新美、意境优美五个方面,从而构成了唐诗独特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4.
审美文化是美学与文化学跨学科交融而形成的概念,随着大众审美需求的增加以及审美文化的作用在研究领域的显现,审美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方向。唐诗作为古代文学形式之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前景。近年学术界有关唐诗的研究也呈现出重视体现审美文化的趋势,并在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初步取得了成果。该文旨在探究审美文化在唐诗研究中的体现,以唐诗的研究为切入点,运用文献研究与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前人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从唐诗研究的内容与视角出发,探析唐诗的审美特点、唐代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分析唐诗中的语言与韵律、意境与情感等方面审美文化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人又称为唐人,因为唐代国力强大,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黄金时代。唐代文化发达,诗歌的成就特别高。说到中国文学,必然会提及李白、杜甫这些唐代诗人。《唐诗三百首》数百年来是中国文学重要的选本,可能是读者最多的选本。然而,在二十世纪,却有多个反古典诗歌——以唐诗为主——的浪潮。第一个出现于1919即五四运动那一年。胡适提倡新诗,在该年发表的《谈新诗》一文中说:近年的新诗运动可算得上是一种“诗体的大解放”。因为有了这一层诗体的解放,所以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复杂的感情,方才能跑到诗里去。五七言八句的律诗…  相似文献   

6.
作为"豪放派"开山之宗,苏轼一改前人柔婉绮丽的创作风格,以诗体、诗材、诗境入词,为宋词注入了新鲜血液。而这种"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段,不仅是苏轼创新自觉的体现,更反映了其在困境中仍随遇而安、性命自得的旷达人格和高远境界。  相似文献   

7.
"浙东唐诗之路"指的是贯穿于浙江东部、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往来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一条山水人文旅游线路。2018年初,浙江省制定了全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和领导重点调研课题,"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也列于其中。唐诗之路被赋予了新的现实使命。  相似文献   

8.
浙东有条唐诗之路。这是指浙东的一条不平凡的路。它像一根神奇的金丝线,串起两旁的山水风光、人文逸事,因而吸引了唐朝众多的诗人先后来到这里,踏歌而行,长吟以乐,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奇迹。这条路被今人称之为唐诗之路而名扬海内外;也成为今天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9.
唐宋诗之争的论争性有滋其生的文化因缘。首先,擎受轴心作用的《易》之变易意识乃是促成唐宋诗之争发生的观念根源,而宋代《易》学与《孟子》汇通形成的义理内蕴及新铸的理性精神则如两翼一般更加强化了宋诗内涵与唐诗之别。此二者导致了唐宋诗之争的"必有争"。其次,"经""文"理念的转型是促成唐宋诗之争发生的重要因素。宋人潜心以新的"经""文"理念替代汉唐旧的"经""文"理念,即注重致用义理,官、文、学三者一身的宋人身份与强烈精诚的个人修养意识。唐宋经文观念的碰撞、对比及后世对两者的取舍、选择和融合导致唐宋诗之争的"须有争"。最后,两宋"士"精神的形成与发酵、当时强烈门庭意识与"帜别则辩"的时代风气则主观上促发了唐宋诗之争的"能有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命题不能成立的理由:作为立论前提的"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本身就站不住脚;把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视为"有意为小说",与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不符,没有任何一个"唐人"是按照与今人相近的小说观念而"有意"写作的。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传记辞章化"开创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纪元,这一命题足以体现唐人传奇的划时代意义,不必为了肯定唐人传奇的文学史地位而迁就"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论断。  相似文献   

11.
李宜蓬 《文化学刊》2013,(6):134-139
诗群互动现象,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括从《诗》的应用角度提出的“诗可以群”,也包括从诗的创作角度而形成的“群可以诗”,即一方面强调诗歌的应用对沟通群体思想与感情、凝结群体的共识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群体之间的交流方式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诗群互动现象是对“诗可以群”与“群可以诗”的归纳和整合,也是对中国古代诗歌与社会群体关系的总的概括。“诗可以群”与“群可以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诗可以群”,侧重于揭示诗的社会功能;“群可以诗”,侧重于揭示诗的创作情境。二者相反相成,构成了对中国古代诗歌现象和诗学理论的独特阐释。  相似文献   

12.
春秋后期,诗从坏乐之中蝉蜕而出,诗教变乐语之教为纯粹诗教,汇入既有之德义礼治的教育传统,从附庸走向独立。《诗》属性的这一历史性嬗替乃是籍孔门重置《诗》教目的而完成的。官学下移民间,孔子设计教育造士,立四教,分四科,观念重理想、实践重事功,以《诗》为其文教教材,并赋予其不同于乐教时代的全新目的。较之于古乐官,孔子论乐不必及诗;较之于古师儒辈,孔子论诗不必及德义。一方面持续古乐官和古师儒辈的造士理想的高调;另一方面因应时代,把《诗》教落实到向社会供应达政专对、可以言、言而文的事君、事父的人材,实现了《诗》属性的独立与重置。这既体现了夫子教《诗》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又成就了《诗》新的历史功能和身份属性。  相似文献   

13.
唐朝首都长安是举世无双的国际都市,以长安为中心,中国与域外的交通四通八达。唐代是诗歌兴盛的时代,唐诗展现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壮丽画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唐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唐朝与域外国家的交往和交流、长安在国际交往和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在唐诗中得到反映。通过使节、商贾、艺人、僧侣和各种奔波在丝绸之路上的人们的活动,长安与当时世界各地国家和民族发生密切联系,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文化汇聚和扩散之地。唐朝与域外的交往和交流为唐诗创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而唐诗作为史料蕴含着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丰富信息,承载着唐代盛世的辉煌。  相似文献   

14.
“唐诗之路”的概念是在1984年出现的,后来有人提出,唐诗之路除了浙东一条,还有浙西一条。“唐诗之路”有过定义:“对唐诗特色的形成起了载体作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一条道路。”有大量的风望甚高而格调多样的唐代诗人游弋歌咏于此,这一地区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唐诗有着整体性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当俄罗斯姑娘遇见杭州,她以诗记录留学生活俄罗斯姑娘唐曦兰的中文诗作,6月续集出版了。她说:"艺术家与诗人都是自然的情人,艺术是一种信仰,而诗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用艺术去表达自己心中的色彩;我用诗歌去表达对中国、对祖国、对爱情的感悟。"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条路,没有路牌,却是400多位唐代诗人用1500多首诗歌铺成的人文山水走廊。有这样一条线,长几百公里,覆盖2万多平方公里,虽沉寂千年,却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蜀道一样回响着文化遗韵。这——就是浙东唐诗之路。在这条诗歌路上,一座座耸立在云雾缭绕中的灵性山峰,一条条隐藏在青山绿水中的古驿道,来自唐代的诗人们在此纵情自然,往来唱和。如今,这条唐诗之路正准备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新昌等沿途县市已组建起  相似文献   

17.
视觉效果是诗歌的重要审美要素。它通过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或所激发的想象,以及语言文字本身所产生的画面感来实现。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所在;中国诗歌崇尚写意,重视诗歌带给读者的感官体验,很多古典诗歌仿佛水墨丹青的写意画;西方诗歌重理性、逻辑,强调写实,很多西方诗歌就像质感丰富的油画。中国诗歌传到西方之后给西方带来了"意象派"的革命,开创了西方诗歌创作的新思路,后现代的视觉诗更打破了传统语言形式,突出视觉效果。通过对比汉英诗歌在语意视象和语形视象上的差异,揭示了汉语诗歌在视觉效果表现方面的独特优势及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琴艺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传播观,是我国传统艺术思维和思想意识的沉淀与结晶,是具有中国特色音乐文化的专属标志。古琴艺术中的"天人合一",不仅仅是其声响带来的音乐审美体验,更是琴器、琴曲、琴乐、琴道等多个层面带来的综合感知,是从传播意象、传播意境、传播空间等维度对我国传统文化审美的阐释与解读。  相似文献   

19.
"乐教"是中国礼乐教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凝聚着中国美学、美育思想的"基因"。它起源于原始宗教巫术,发展为"以宗教为主"实现宗教、政治、伦理、审美等功能的教化传统。儒家"乐教"继承、发展了西周以来的"乐教"传统,追求建立在艺术审美之上而又超越艺术审美的政治、伦理乃至宇宙整体和谐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王荣林 《文化学刊》2014,(5):148-152
"唐人七律第一"是中国诗歌批评发展中一个十分有趣的命题,很多人都对这个命题发表过意见。通过对这些意见的研究,可以考察出不同时期审美取向的变化,以及学者们不同的文学主张。这种讨论也可使人们对七言律诗独特的文体特征增加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