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艺 《文化交流》2008,(12):45-47
著名美术家肖峰先生在《邵叶道画集》的序言中写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古老的中国画坛上,曾出现过无数名人骚客、昂首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今天,在这  相似文献   

2.
"双面画"发明人周璟擅长工笔人物画和写意草虫画,瘦金体书法也颇为传神。近年来,我曾与她多次参加书画活动,她给我的印象是含蓄、温和、有才气。我见她常常根据他人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书法研究,中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三十年来,伴随着高校书法硕士和博士招生的扩大,以及当代书法创作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书法研究也逐步走向全面和深入,分工的细化与研究者层次的提高,使书法研究朝着专业化和学科建设的方向迈进。蓦然回望,最初的那些草创之作和其间某些人的炒作已渐次退出学术舞台,而一批积学深厚者,正以其严谨的学术作风、过人的学术水平和旺盛的学术精力,营造着当代书法研究的新局面,他们的治学态度和  相似文献   

4.
题画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的也是艺术的样式和品种。这是国人的一个杰出的文艺与文化创造,是中国人奉献给世界与人类的独一无二的审美对象。它是诗、画和书法,三者结合的一个艺术综合体。因此,它具有多重审美  相似文献   

5.
2月6日,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饶宗颐先生于香港逝世,西泠印人伤恸罔极。饶宗颐以其博学与精深,为百年西泠注入了新活力。饶公曾为西泠印社题写了"播芳六合","六合"是为天地,他期待西泠印社的声誉如花朵芬芳,播撒天地六合之间。  相似文献   

6.
汉末至魏晋二百余年是中国书法由古拙向"新妍"渐变,奠定以王羲之为宗的书法审美体系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玄学发展成为一门容纳儒学、道学、刑学、名学等思想,成为热点思潮的时期。玄学的兴起与发展为书法审美自由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土壤。这二百余年间,书论成为书法与玄学之间的桥梁,在历经钟繇、卫氏家族和王氏家族的不断融合发展完善后,王羲之"尚意"书法理论体系终于形成。可以说,以玄学为意识形态基调的魏晋社会,造就了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的"新妍"面貌;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又以其在书法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促进了魏晋玄学理念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古代书法批评中"情性论"的梳理与分析,尝试在"抒情传统"的文化语境中探讨书法的抒情特质,揭示文学与书法在"抒情"上的同质性与差异性。文章认为发轫于古典诗歌的抒情精神逐渐渗透到书写行为之中而赋予书写一种"情"的意义。书论史上有关书法"抒情"的表述皆滥觞于扬雄的"心画"之论。若以"抒情"作为书法审美的一种观照,则何谓抒情,能否抒情,如何抒情等问题皆值得关注,文章就古代书论中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传统书法审美与批评的文学化表达是古代书论的普遍现象,其中又以汉唐书势、书赋、书评、书铭、书赞之类的文学修辞尤为突出,属于因文及书的特殊现象,其传于后世也是出于艺文之需,并非专为论书而作。但是,这些文体篇什以其华美的藻饰,使天地万物、人情物理等文学意象与书法相联系,赋予其生命的意义与壮美,以此成为书法审美与批评的启蒙和诱导,翰墨之道也由此生出。作为沉浸在汉晋尺牍书法风尚中的清流士大夫,其价值观与寒门士人的工书和以书干禄者泾渭分明,所作书论本为文章,对于阐明书法诀要和义理,非其不能,乃不为也,以此造成汉唐笔法非得家法师承而不传的现象。至于古代书论产生的背景与文学修辞之表达方式的选择,还有其更为深刻的文化的、社会的、观念的诸多原因。文章最后选取若干书势、书赋为例,具体分析了文学修辞如何介入书论、文学意象与书法意象的相似性和艺术通感,以及崇文论书风气在宋以后的衰落和转化、艺术通感也随之玄妙难名转向平实易知并易于实践等等。文章以独特的视角通观古代书论,肯定了文学修辞对传统书法审美与批评的重要作用,拓展了当代书法学术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正潮牌墨镜,耐克球鞋,爱喝咖啡,随身iPad……这位洋范儿的长者,信最中国的道,用最东方的毛笔,写最世界的书法。他,就是王冬龄。东方与西方,传统与新潮,内隐于外放,坚守与实验,本味与洋气,青春与沉淀,所有看似矛盾的词汇,在王冬龄身上合适地无缝衔接。他的艺术、他的成功无疑得益于他的天分与勤奋,但不可回避的是,这也是时代的造就。而他能一次次站在潮头,是缘于他恰到好处地捕捉到了这个时代最锐利的一把钥匙——包容,或许就是天地间的大"道"。  相似文献   

10.
所有关于刘国辉艺术作品的因素—无论是其日常生活的素材,精准而细致的观察,还是有力而不刻意的渲染—无一不展示了艺术家自身为人所敬仰的贵族式的谦逊。然而,以其毫不张扬的方式,刘国辉的作品毅然拒绝了目前西方和中国当代艺术界横行的深受欧美实践影响的审美观。事实上,刘国辉的艺术作品恰恰实现了那些实验性艺术纷纷追捧却无奈羁绊于其自身的矛盾,而终究无法实现的"与人合一"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职业圈》2012,(34):88-89
洪序光,海外归国现代彩墨画家、书法家,祖籍山东文登。198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专修中国画。1980年师承韩天衡先生学习书法、篆刻。李可染先生再传弟子。在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接受了8年的西方文化艺术熏陶、深造。2009年年末定居北京。  相似文献   

12.
正想来羲之当时是有些微醺了,蚕茧纸,鼠须笔,乘兴挥洒,一气呵成,仿佛有神助。所以《兰亭序》无论文辞还是行书,俱浑然天成、随意自然。据说羲之醒来再想重新书写,竟不可得当时之神韵。一《兰亭序》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这件书法神品的作者王羲之,则是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也可以说,这是中国东晋时代一位北方南迁世家子弟在江南青山绿水之间创造出来的艺术上品。王羲之的《兰亭序》,也不止是书法史上的杰作,在文学史上也是承先启后,更传递出了南北文化交流的意义。先录其文:  相似文献   

13.
《职业圈》2008,(33):172-172
唐献瑞,男,1921年生,别名增仁,福建福州人,国立艺专1945届毕业生。求学期间,正值日寇入侵,烽火遍地,被迫颠沛流离至重庆。当时全国著名文化艺术人士皆云集于山城,故献瑞先生在渝曾受教于吕凤子、潘天寿、陈之佛、林凤眠、关良、丰子恺、傅抱石、黄君壁、李可染、高冠华诸名师。解放后至今献瑞先生一直从事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涵了技法、审美到精神丰富的内容。汉字"以形示意"的特征,对中国书法文字字形演化和书写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字势"、"笔意"、"形势"等形成了书法的形象基础。书法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它的精神象征性,形成了"书如其人"的艺术理论,突出了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5.
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言辞一向耸人听闻。按照他的说法,一个生命从得到名字的那天起,"名字"就注定会更为长久,注定可以"无他而在"(the namebegins during his life to get along without him)。①如果中国古代典籍的外译也意味着中国思想在其他概念系统中重新"命名",那么这一"名字"将与其原本的生命构成何种关系?如果"名字"真是所谓的"无他而在",这"无他而在"如何才不失为一种"存在"?如果基督教经典"不可妄称上帝之名"(出20:7),"中国圣书"中的关键概念又当如何为"名"?②  相似文献   

16.
《职业圈》2012,(34):90-90
方建勋,浙江淳安人,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硕士,北京大学美学博士。以书法篆刻创作与教学为业,兼作理论研究。作品曾入选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八届全国书法展、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  相似文献   

17.
梁建平,男,字云石,1963年生,陕西富平人。渭南市书法协会会员,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当代书画研究院院士。在工作之余,作诗画画,写字篆刻,但凡艺术的东西已渗透到他的生活情趣里,在韩城这块土地上把他的书画做的风声水起。"闲暇笔在手,何苦论高秋。持之以恒在,艺高自不忧。"梁建平对自己坚守书画之道的标准也定的很高。"刻薄书法挑剔画,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2013年5月20日,海内外闻名的我国书法大师沙孟海先生的故乡、宁波市鄞州区迎来了"中国书法之乡"的荣誉称号,第一届沙孟海书法艺术节同时开幕,中国书协领导将此评价为"近年来全国书法界的一项盛事"。书法之乡人才辈出书法艺术在鄞州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至1000多年前。史料记载,鄞州大地上先后出现过南宋四家之一张即之;元代翰林书风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从文字"音韵"特点与书法"韵"的表现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字句内容与书法表现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之"韵"、古人之"韵"与个人的心灵之"韵"的关系问题。只有个人的心灵之"韵"与古人碑帖的内在之"韵"相契合,才有可能临习和创造出具有"神韵"的书法作品。笔者希望对书法"韵"的简析,使人们能够在书法临习和创作等教学方面对书"韵"更重视、更了解,并助力书法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一袭米色外套,颈挂深色格子围巾,86岁高龄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先生在夫人及女儿的陪同下,于今年2月2日抱病回到故乡嘉善,为以其名字命名的电影艺术馆开馆仪式剪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