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游记》中有大量的民俗审美元素,而这种民俗又与游戏性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在前人关于取经故事的研究基础上从民间传说和神话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这样一部旷世之作,使得小说在内容、寓意、用语上都具有民俗审美的成分,并为后世的民俗文化所接受,《西游记》的民俗审美与游戏主题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湛 《文化交流》2017,(7):60-63
瑞士人林小发凭借其翻译的《西游记》首个德文全译本,获得第十三届莱比锡书展奖翻译类大奖。这是德语地区图书行业重要奖项。她曾在浙江大学和中国美院读书,在杭州生活25年,硕士论文主题是《西游记》。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这部小说的结构,堪称别开生面,它具有环环相扣、故作曲折、别开声面等特色,体现了作家的艺术独创性。《西游记》的结构与作品的内容紧密而和谐地结合,既需要作者的独特创造,又需要作者的深厚功力。《西游记》的艺术结构是精密完整的,并非"两截子",它的主题是在一个基本主题的统摄下,天女散花般呈现多元主题,而基本主题又决定它的艺术结构是完整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传教士吴板桥翻译了《西游记》第九回和第十回,以《金角龙王》为名出版了《西游记》,为西方第一个英文单行本。对于理解西方关于晚清中国形象的建构以及《西游记》在晚清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中的传播具有一定启发意义。但吴板桥节选译本对原著主题、结构和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写与加工,丧失了原著艺术性,使其成为矮化中国形象和服务于教义传播的文本工具。  相似文献   

5.
玉帝是神,是人们理想的化身.千百年来,人人景仰,个个敬畏.其实,人有糊涂的时候,神也有糊涂的时候.是信人还是信神?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神,都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较为公正的评价,正确地把握自己的命运,不怨天,不扰人,不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神上.  相似文献   

6.
唐太平 《职业圈》2007,(4X):61-61
玉帝是神,是人们理想的化身。千百年来,人人景仰,个个敬畏。其实,人有糊涂的时候,神也有糊涂的时候。是信人还是信神?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神,都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较为公正的评价,正确地把握自己的命运,不怨天,不扰人,不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神上。  相似文献   

7.
作为首个在英国本土发行的《西游记》英译本,海伦·海耶斯的《佛教徒的天路历程》在《西游记》的英译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较之《西游记》的其它译本,该译本尚未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鉴此,本文围绕译者身份、翻译选材、翻译底本、翻译策略这些内容,对该译本展开研究,希望能为《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明中叶以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趋势,为通俗小说的产生和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其中阳明心学与小说《西游记》渊源深厚。《西游记》主旨是求放心,宣扬明心见性,心猿归正是全书的总体叙事框架,而求放心正是心学最核心的理念。小说所蕴含着的热爱自由、自尊和自珍的精神和与此相联系的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明代中期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倾向之一,从中可见它和明代中期心学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9.
考虑到读者凭借翻译理解中国名著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话题链中的话题就成为汉语和英译文认知框架下的显著特征,但国内学者对话题链的关注却较少。该研究从认知翻译的角度出发,对英译《西游记》中的话题进行分析,发现话题的翻译可以反映译者的认知过程,并可为翻译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倾向于根据自身认知框架选择特定的话题链,并在译文中予以呈现。这种选择和呈现反映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认知。此外,英译《西游记》作为传播载体,是海外读者理解和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以此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0.
郑超  侯艳宾 《文化学刊》2015,(4):216-217
《西游记》的宗教救赎历程与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在本质上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相互印证,昭示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本文主要从救赎动机与第一境、救赎经历与第二境、救赎的结果和第三境三个方面来论述《西游记》的救赎历程与"人生三境"。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中有一些小妖的命名独特而有趣,本文试图对此类命名进行一些探讨。首先,本文通过细检,确认了七组十六名小妖的命名为研究对象;其次,在与全文其他小妖的对比中归纳作者为小妖命名的四条原则;再次,通过对小妖名字的考查,梳理作者采用的三种制名方式;最后,对几组颇难索解的小妖命名进行追根溯源的考证。  相似文献   

12.
正两年前,她翻译的德文版《西游记》首发,这是这部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第一次被完整地译成德语并出版。2018年10月,她再出新作,用德语翻译了号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的《千字文》。德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报纸《法兰克福汇报》将它纳入"适合节日阅读"的推荐书目中。她的名字叫林小发,一位瑞士汉学家。林小发原名叫Eva Luedi Kong。"林"是根据自己的姓氏Luedi找一个L开头的中文姓,而小发又和她的德文名字EVA比较接近。她之所以喜欢"发"字,是因为其中蕴含了"发起""发动""萌发"之意。  相似文献   

13.
2015年7月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打破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保持的纪录,成为中国市场最卖座的动画电影。该片取材自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西游记》,在原著基础上加入新鲜元素,观众透过熟悉的人物和情节感受陌生的惊喜。《西游记》还是国外改编和传播最多的中国古代名著之一,"Monkey King"有很高知名度。日本曾四次将《西游记》改编为连续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检索《纽约时报》从1930年到2015年的86年间对《西游记》故事的报道,以传播学理论为视角,从报道数量、传播者身份、传播内容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再现该世界主流媒体在西游故事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该媒体在传播内容上从侧重译本的评介、猴王在异国文学中的变异,到猴王故事其它艺术形式再现的过程,为美国受众提供了对西游故事的不同认知方式。考察猴王故事在《纽约时报》不同时期报道内容的差异,为中国经典文学外传和域外的接受提供了一定的参照价值,客观上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文献,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文献,在对《大学》、《中庸》的关键词进行训诂考证和文献思想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大学》的"明明德"、"格物"和《中庸》的"中"和"天命之谓性"等概念与判断的含义及其与文献思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赜索隐,阐幽表微,深刻揭示了这两部经典的宗教性内涵,系统阐述了在儒家哲学理论框架下,人之所以为人者只有在"天"与"人"的关系之中才能充分实现的根本道理。本文以先秦儒家由原始宗教向人文主义转型的历史脉络为依据,刷新了历代关于"格物、致知"、"中"、"天命之谓性"的各种观点,为现代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加强道德修养,去做一个真正有根底、有理想、有道德、有践履的人,提供了重要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6.
该文在简要回顾佛经翻译史的同时,以《西游记》为例,从文学题材、文学结构及文学语言3个方面,结合具体例子,探讨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从而凸显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性,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对翻译史的重视,并为未来佛经翻译、中国文学以及《西游记》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叙述语言决定着文本质量的好坏,叙述者则架构着叙述文本的时空感。对中岛敦名作《山月记》的叙述者的研究主要分为被主人公李征第一人称叙述所吸收和具有独立性两种观点。从叙述者以主人公李征的虎变为界限,将虎变后的李征用"声音"这一表述进行指代,以及在作中人物袁惨对李征诗作进行评价时,叙述者以"()"的形式插入对叙述的干预来看,《山月记》叙述者的独立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吕祖谦编纂《宋文鉴》,虽"大抵欲约一代治体,归之于道,而不以区区虚文为主",但吕氏所谓"道",实内涵丰富,并不仅限于理学一端;其所谓"治体",不限于北宋朝廷的"家法"和新旧党争的是非恩怨,还寓含着编者对国家社稷的前途与命运的忧患意识;其所谓"文",也不只是论道议政之文,而是更主张文质兼备、事辞相称,以选录名家名作为主,而兼及其它,重视保存文献,反映了其对北宋文学发展面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母亲河》中,何振基先生以对祖国大地和"母亲河"象征的故乡故土的无比热爱、对中国执政党的无比忠诚和充分依赖以及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的由衷自豪和自信,艺术地刻画了两代人几个家庭的坎坷生涯,将家族命运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展示中国当代生活的缩略图。由于小说的叙事与时代政治紧密相联,所以本文从微观叙述形态层面探讨文本是如何巧妙地设置叙事矛盾,通过人物关系、矛盾冲突展开方式、女性角色定位来展现叙事张力的。  相似文献   

20.
论《文子》的治国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明燕 《文化学刊》2010,(1):168-171
《文子》作为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继承了黄老学关注政治,积极、入世的品性。它既承继原始道家,又以开放的心态吸取、提炼百家之学的营养,援儒入道、援法入道,以道为统领,阐述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方略,其中所包含的政治智慧对今天的领导者仍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