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徐宝俏 《文化学刊》2012,(4):156-160
音乐艺术是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艺术世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布尔加科夫表达思想的有力载体。布尔加科夫的语言是有“表情”和“声响”的,声音从语言消失的地方开始蔓延,这些声音会释放被有形的语言限定和堵塞了的空间,显示出语言隐晦表达的情感意象。作家把各种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音乐元素运用于小说之中,通过对这些元素的解读.我们再一次领略了小说的艺术魅力。本文旨在从音乐旋律对小说主题的支撑和对音乐界名人姓氏、乐器名称的借鉴这两方面探讨作品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经典小说《白象似的小山》的写作背景,主要阐述作者在该篇小说中使用的主要语言手法和语言技巧,通过选读小说中的相关内容,总结作者运用这些语言技巧的创作目的和实际表达效果,旨在大致分析小说《白象似的小山》的语言特色,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3.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豫北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包括丧葬文化。文章以林州市为例,将方言丧葬词语分为葬前、出殡、祭祀和其他丧葬、禁忌习俗4个部分,对以上方言词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地丧葬习俗背后的文化含义,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独特的民众心理。  相似文献   

4.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十二楼》和《无声戏》中引用大量的儒家经典,对小说叙事和人物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小说叙事而言,引经据典能够凸显小说的核心矛盾,调节叙事语气;对于人物塑造而言,儒家经典可以为小说人物的命名提供参考,也可以润色人物语言,烘托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作家萧红女士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小说中展现了中国旧社会北方的市井生活,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这本小说至今为止最为著名的英文译本出自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之手。小说中存在着许多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与描写,该文旨在通过对这些文化词汇和文化描绘的中英文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中文与英文语言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台山市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其深厚的华侨历史铸就了台山人民最宝贵的侨乡文化。端芬是台山市著名的侨乡地区之一,不仅有众多的海外华侨,而且端芬人出洋历史久远,有大量的端芬人出洋谋生,因而其素有“台山第一侨乡”的美誉。海外华侨的外来语渗透融入端芬方言之中,“半唐番”也成为端芬方言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反映出海外华侨与原乡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语言互动。该研究小组通过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的方法,在端芬方言词汇中发掘出海外华侨与原乡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语言互动,探讨侨乡文化对端芬的经济、文化和民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姜荣  孙夫荣 《文化学刊》2008,(3):159-165
近代山东日照籍学者丁惟汾在《俚语证古》一书中,利用方言俚语为古语词作释,采用因声求义的方法从语音上说明方言词与古词源的关系,为许多方言词语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考证。在他所征引的方言词条中以山东方言为主,其中日照方言词条共有486个。与当今日照方言一一对照,主要有基本一致、读音或写法有变、词义有变、很少使用或不再使用、一音多义五种情况。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日照方言的某些发展变化,对方言和俗语的研究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解娟娟 《文化学刊》2014,(4):173-176
《金瓶梅词话》中有大量的山东方言词,有些现在依然被当地老百姓所使用。本文选取现在仍然"活着"的山东滨州方言词,进行归纳整理,考证阐释。旨在使这些滨州方言词有较固定合理的文字记录和较科学公允的义理解释。  相似文献   

9.
邓丽  马琳 《文化学刊》2010,(4):161-165
东北题材电视剧以方言形式传播和构建了令人瞩目的东北地域文化形象。在令人欢笑的影像流动间不仅可见东北农民独特的生活、习俗、思维、语言等等不同文化表象,也透过这些表象令人体验到东北文化的精神内核。而人们偶有的误读则时刻提醒东北影视创作应在坚持本土文化立场基础上,不断提升作品的品质,进而传达与时俱进的东北地域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0.
褚冬雪 《职业圈》2008,(4):97-98
余华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用内心写作,用极有控制力的语言,本着简洁、生动、流畅、真实、冷漠的特点。从语言的变异入手,在追求语言的陌生化方面努力探索。文章从余华小说《一九八六》入手,解读余华小说语言的新变。  相似文献   

11.
余华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用内心写作,用极有控制力的语言,本着简洁、生动、流畅、真实、冷漠的特点,从语言的变异入手,在追求语言的陌生化方面努力探索.文章从余华小说<一九八六>入手,解读余华小说语言的新变.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心灵流淌出的泉水,是文学的载体,也是文学表达的一把利器。迟子建的《群山之巅》大胆采用倒叙的手法,每个章节独立成篇,拥有独立的回忆线索。小说人物复杂多样,神话化、评书化的叙述技巧,使小说原生态的情节中增添了些许情趣。小说的语言犹如精灵一般,穿梭在人物和景物之间,对于人物命运的现实关照贯穿整部小说。  相似文献   

13.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她共创作了11部小说,均是描写生活在美国的黑人生活。这些小说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与人物描写,把生活在美国的黑人生活与白人生活进行对比,突出了当时生活在美国的黑人在文化冲突下的心灵困境,引发了社会对黑人生存现状的共鸣,从而奠定了托尼·莫里森小说的文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君莫笑读本》是清末民国初邵阳人陆蔚奇编撰的一种对子启蒙教材,该书有三个版本,体例与《声律启蒙》相同,记录了姓氏、人名、地名、节日、道德训诫、地方风俗等多方面的内容。该书收纳的大量方言词反映了民国时期湘西南邵阳地区的民俗文化。本文就《君莫笑读本》中的生活、生产、婚嫁和生育、岁时节日、宗教信仰和游艺类民俗方言词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15.
李志宇 《文化学刊》2023,(8):188-191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之一,它的语言有着独特的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和作者的价值取向。从它的语言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不仅从文学形式以及艺术审美上可以对小说进行传承,还可以对当时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毕淑敏小说内容平实、贴近生活,并且尤其关注儿童、女性、病人及军人等群体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的生存意义。本文主要从人物特色、语言特色、题材特色及叙事特色等角度对毕淑敏小说创作特色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解析毕淑敏小说创作特点及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爱》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托尼·莫里森的重要代表性小说之一,小说中运用较大的篇幅叙述了"爱"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并且采用主题与故事情节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让读者能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有所感悟,积极关注黑人聚集区的性别问题,引发读者的共鸣。本文将在深入分析托尼·莫里森《爱》这篇小说基本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阐述小说之中的空间叙事形式及语言结构特点,希望对加深托尼·莫里森小说的理解、不断深化"爱"这一主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扬 《文化学刊》2015,(2):116-118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作家,《彼特利克夫人》是哈代优秀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篇小说的艺术性就在于作者为读者讲述了一个看似怪诞滑稽,但放置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心理因素之下却又合情合理,这也是这部小说引人入胜之处。本文首先将对《彼得利克夫人》故事情节做简要介绍,同时对主人公提摩太的性格特点做简要分析,然后结合作者对小说的故事的叙述及对人物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的刻画来分析这部小说的艺术特征。对《彼得利克夫人》艺术特征的分析主要分为对主人公无法摆脱的心灵痛苦、对现实生活与艺术的精妙结合、对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对讽刺手法和诙谐语言的运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废都》彰显了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在物欲冲击下的逃逸与迷茫,它以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等古典主义的写作手法进行构架,使得小说具有民族性的本土特色。同时,作者又赋予小说颓废、虚无、悲剧、荒诞、个人主义等现代小说的色彩,使其具有世界文学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20.
《繁花》作为在弄堂网上连载的网络文学成果,其与民国时期在报纸上出版的连载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以"在地性"为切入点,从上海人自己的生活、小说的语言、小说体现的历史感和超越感等方面出发,对小说《繁花》的"在地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