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华裔学生到中国留学,并在毕业后回国发展,并将与中国建立的联系迁移到自己所在的国家,从而成为公共外交的主体。海外华人世界的未来属于华裔新生代群体,华裔新生代是否能成为我国公共外交主体关系着我国公共外交在未来的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着眼于了解经过高等教育、专业训练以及相当比例的留学经历的本土员工的价值观与文化认同倾向,在回顾既有理论的同时,力图在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发展中,厘清认同与矛盾,探讨外来文化输入带来的危机和多元化整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从现代语境下美国华裔面临的中美文化的冲突与和解、现实与电影交织的后现代喜剧创作、在华语电影史上的突破和贡献三个层面探讨华裔电影《别告诉她》的主题、类型和现实意涵。在中美文化并置的基础上,通过荒诞喜剧的形式表现美国华裔面对中西文化碰撞时的超越与自我和解,《别告诉她》在华裔电影史上具有一定的突破创新。  相似文献   

4.
早期新加坡华人移民基于共同社会经验和族群身份,形成了华族文化共同体和表征中华文化的“离散音乐”。由于缺乏祖辈迁徙异国的共同经验,互联网时代的华裔青年难以直接理解“离散音乐”中“故土”“乡音”等话语所塑造的情感结构。以鼟乐团为代表的华裔青年乐团通过“离散音乐”的数字化再嵌,以互联网作为社会文化感知的皮肤,让华裔青年群体感受和理解“离散音乐”,感知和延续祖辈情感,同时拥有了共同的互联网实践经验。由此而形成的“新离散音乐”,留存与播散蕴含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重塑该群体对母国离散文化的情感结构,建构华裔青年情感共同体,以新的文化形式在当代华裔青年中传播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的夏天,腾讯视频上一首名为《A Place We All Call Home》(一个我们都称为家的地方)的MV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没有华丽的舞台和炫目的灯光,13位黄皮肤黑眼睛的年轻人用略带"洋腔"的普通话唱道:"我的父亲喜欢喝中国的茶叶,‘一带一路’是爷爷奶奶口中的故事,我们来自世界各地,但中国还是我们的家乡,因为热爱我们回到这里……"。这些华裔青年自己填词创作了这首歌曲。来自爱尔兰的华裔青年吴迪风说,"自己从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来自全球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来中国留学,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0万人次。为了适应不断扩大的来华留学需求,增强来华留学项目的多样性和吸引力,中国许多高校开始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中国学生和留学生同堂授课,中国大学生在经历跨文化传播的新鲜感时,也备受跨文化冲突管理能力匮乏的困扰。本研究希望探究跨文化课程中中国大学生跨文化冲突管理问题,为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正从1983年8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推动成立的"迈向21世纪的留学生政策恳谈会"发表的《迈向21世纪留学生政策之提言》开始,在日本逐步推行教育国际化政策这一背景下,在日的中国留学生快速增长。一般来说,在日华人主要包括华裔日本人、留学生、就学生、研修生、中国游客等多种身份形式,而留学生是在日华人最重要的群体之一。尤其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及中国改革开放后,作为第一代新华侨、新华人的赴日并居留者,多数是通过留学后在日工作而居留日本的。伴随着中国人留学日本的高潮,198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大众传媒开始大量报道  相似文献   

8.
魏大锅 《文化交流》2012,(12):20-23
在世界文坛上颇有影响的华裔作家韩素音于当地时间2012年11月2日中午在瑞士洛桑的寓所无疾而终,享年96岁。《文化交流》杂志社的同仁听到这一消息,无不沉浸在痛悼与思念之中。韩素音与《文化交流》曾经有过令人难忘的交往。韩素音与中国有不解之缘。她1917年生于中国河南信阳,父亲是一位早年留学西方的中国工程师,母亲是比利时人。她的中文名字叫周光瑚,英文名字是  相似文献   

9.
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见证了170多年的中美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历史,也记录了华裔移民在异国他乡的艰难奋斗历史。作为美国主流社会文化中的少数族裔文学之一,华裔文学走过了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目前地占据一席之地的发展转变。纵观其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华裔群体的共同文化空间,即唐人街,一直是华裔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书写要素。文章梳理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及唐人街的形成历史,细读具有代表性的华裔文学作品中的唐人街书写现象,以此解读华裔群体的共同文化空间——唐人街及其文化情结。唐人街是华裔移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展现的是一种区别于美国主流社会的不同生活方式。它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各种外在表征,是浓缩在异域地理空间里的中国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华语和英语文化经过长期发展,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国际环境的需要,形成了独具新加坡特色的语言文化。这些语言文化在中国与新加坡交往过程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对稳固中新国际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本文从新加坡华语和英语文化的进程、新加坡华语和英语文化的特点、新加坡华语和英语文化在中新交往中的作用三个方面,探讨中新国际交往中新加坡英语和华语文化。  相似文献   

11.
正海外华语电视,是指海外华侨华人在中国境外创办、运营或播出的电视机构或频道,以及外国人在海外运营的中文频道1。与多数海外华文报刊不同,现有的海外华语电视媒体,大多只在每天特定时段播出华语节目,并非单一语种的中文电视频道。然而,虽然发展规模普遍不及历史悠久、运营成熟的华文报刊,海外华语电视依然因其优于纸制媒体的即时性、直感性、广泛性特征,得到了众多海外观众的青睐,并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电视媒体与传  相似文献   

12.
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涌现。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以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生存体验再现中国形象,以文学作品为工具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文化。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较早方式,也是华裔作家们参与国际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实践之举。该文从文化传播和文化自信的维度分析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有利于探究华裔作家自信的文化书写态度和传播中华优良文化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3.
去年秋季,我在干岛之国的菲律宾作了短暂停留,有幸目睹了一对华裔青年的婚礼。有道是“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别开生面的异国婚礼的情景至今令我难忘。菲律宾是信奉天主教的国度。每个公民一生只能有一次婚姻,因此他们对婚礼特别讲究。大概是入乡随俗吧,生活在马尼拉的华裔青年的婚礼已完全不同于我们时兴的大红大绿,而是一片白色。新娘身着白纱裙,手持洁白的鲜花。新朋好友送的礼品用银白色盒子包装,就连宾客着装也是白色丝质的菲律宾国服或做工精细  相似文献   

14.
正近些年来,中国的海外传播因为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这些成绩更多地表现为中国"一厢情愿"地"输出去",而非海外华语媒体"心甘情愿"地"输进来"。中国的海外传播开始走向"一条腿粗,一条腿细"的尴尬境地。以华人聚居地较为集中的加拿大为例,通过对其华语媒体的现状及其问题的分析可知,中国海外传播讲求的不仅是中国境内的"大一统"和"大手笔",还应顾及中国境外、华人云集的海外市场。这些地区的华语媒体在异文化  相似文献   

15.
范薇 《对外大传播》2010,(10):18-19
我国派遣留学生的历史可追溯到1872-1900年约两百名的"留美幼童"和"海军留欧学生",之后经历了1900-1911年的留日和1912-1927年的日、法、俄留学高潮,1949-1965年留学苏联与欧洲各国的比较多,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留学人数剧增,现如今呈现出多层次、多学科、多国家的发展趋势,留学渠道也由单一的国家公派扩充了单位公派、自费留学等。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夏天,在德国留学的中国青年杨立从波恩港出发,沿着莱茵河开始了他的自行车旅行。一天,当他来到莱茵河沿岸的一座小镇投宿时,却被几名身着制服的警察拦住。德国国内的治安相当不错,几名警察对他也很客气,在仔细询问了他从哪里来之后,彬彬有礼地把他请到了警局。  相似文献   

17.
作为本世纪初开始接触并投身于中国人类学的一位普通青年学子,一方面人类学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所经历和面临的历史与现实困境会深深烙在其身上;另一方面,凭借其与人类学所建立的情感和认知,也试图投身于人类学传统的再恢复与发展的运动和努力中。因此,一个青年学子的人类学学科经历,既能折射出学科的魅力、困境和希望,也能促进学科的反思、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网络媒体2004年新闻风云榜”揭晓蔡名照致辞2005年1月6日上午,由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中国网、千龙网等14家国家和地方新闻网站联合推出的“中国网络媒体2004年度新闻风云榜”在北京昆仑饭店揭晓,公布了由网民直接参与评选的国内和国际十大新闻。今年的评选活动由人民网承办。这是中国网络媒体第一次联手打造新闻评选的知名品牌。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蔡名照在致辞中说:“14家主要新闻网站联合起来,共同主办新闻评选活动,这是我国网络媒体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是我国新闻网站快速发展、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在…  相似文献   

19.
十年积累的喷发——张翎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航 《文化交流》2007,(4):18-21
著名加籍华裔女作家张翎,现居加拿大多伦多,前些时回温州故乡探亲,并与当地文学界进行交流,笔者对她进行了独家访谈,访谈中张翎首次披露她的成长经历与文学创作观。  相似文献   

20.
业界信息     
《对外大传播》2008,(4):4-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中国网络媒体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评出百人2008年3月11日,记者从中国网络媒体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获悉,通过网民投票,百名"感动中国人物"从全国40余家中央和省级重点新闻网站、主要商业网站推荐的167名候选人中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