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善炳 《大观周刊》2013,(12):36-36
宋代绘画与元代绘画前后具有较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一方面是由宋代画院的衰落;另一方面是因文人画的兴起。绘画逐渐由院画转向文人绘画,进而导致整个画风的变化。本文拟在讨论这一绘画风格嬗变的原因及历程。  相似文献   

2.
王秀珂 《今传媒》2020,(2):141-143
古代中国文人画家地位的提升是建立在晚唐书画评论家、以张彦远为代表的书画评论家、美术史家以"画史""画记""画评"等方式,对画家尤其是非职业性代表画家地位的辨解评判支持之上的。通过对绘画社会政教、伦理等价值的强调以及与书法、士族文人的联系性,来提升中国画家在社会结构中的话语权,也促使宋代以后以士族读书人为代表的"文人画"与作为职业身份的"匠画"在精神和意义上进行了分离,从而形成中国绘画特有的"文人"画家地位。  相似文献   

3.
蒋晖 《档案与建设》2017,(12):59-63,55
《真赏斋图》是明代吴派画家文徵明的代表作.文氏两次以真赏斋为题展开创作,两幅作品中真赏斋室内外景物呈现、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创作意图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比较嘉靖二十八年与嘉靖三十六年两幅图卷中器物陈设、家具样式、人物关系的变化,结合文徵明的创作思想及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文人群体的身份特征,能够看出文徵明对传统文人雅集绘画模式的突破、对文人身份理解的视角转变.通过辨析文氏借由器物塑造具有个性化、差别化的明代文人形象的意图,从而探究器物对于明代中晚期文人身份建构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4.
元代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央政府的王朝,也是民族融合的特殊时期。吴镇是元代文人画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本文针对吴镇的一生的绘画创作,对其生平经历与绘画艺术思想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绘画创作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5.
元代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央政府的王朝,也是民族融合的特殊时期。吴镇是元代文人画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本文针对吴镇的一生的绘画创作,对其生平经历与绘画艺术思想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绘画创作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6.
自宋代始,中国古代绘画中月的形象并不少见。然从传世的画作来看,画中还时常出现"倒影月",这个现象常被人们忽略。值得研究的是,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古画仅表现倒影中的月这一物象,极少表现全景倒影。本文将传世绘画作品作为研究文本,将画中"倒影月"显现的文化源头分为三类,即"倒影月"的文哲"互文"(包括抒情文学、老庄哲学以及叙事文学中的拼贴作用)、佛教传统(尤其是禅宗文化对"倒影月"的特殊诠释)、观月节庆民俗(上元、中元和中秋节等);最后着重阐述了宋代后的经典女性图像母题"掬水月在手"乃是由文学与民俗人类学(即唐代士人诗歌与古代女性的月崇拜)的融合演变而成。同时,笔者以一例最早的西方"倒影月"画为案例,作了中西画中"倒影月"呈现方式的比较,点明了"倒影月"在画中显现的共同内涵即为映月抒情。  相似文献   

7.
清人张庚在《国朝画徵录》里称查士标"与同里孙逸、汪之瑞、释弘仁称四大家"。在"新安四家"中,汪之瑞是最为纵情任性的一位,他的山水画创作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远大于对绘画技巧的追求,画面重写意而不求工细。汪之瑞与查士标交往最为密切,他们之间不仅有着深厚的同乡之谊,而且客居扬州时还经常聚首交流绘画艺术。在查士标的眼中,汪之瑞性情豪迈,特立独行,是类似于米芾一样的人物和颇有个性的画家。在存世至今的汪之瑞画作上,几乎每一幅作品上都有查士标的题跋,这些题跋既有对汪之瑞性格、绘画技巧的描述,又有对汪之瑞绘画观念的赏识与赞许。本文通过文献和绘画资料,勾勒了查士标与汪之瑞之间的交往过程,分析了他们二人在师法传统上的相似与画风观念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上,文人画家占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从苏轼开始,文人画正式树立旗帜,文人画家们尚意轻形的审美倾向和注重气韵修养的审美实践为中国绘画注入了鲜明活力.苏轼明确地提出绘画的审美观不追求形似,提倡神似,并在绘画中表现一种超脱世俗、富有诗味的情怀思绪.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浅析"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苏轼绘画审美观:1.北宋画坛与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出现2."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阐释3.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绘画的影响4.总结  相似文献   

9.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影视作品中"国家形象"的生成与塑造变得日趋复杂,如何能够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又能从容地迎接来自西方"凝视"的目光去讲好中国的故事成为了影视创作者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本文将对我国影视创作中"国家形象"的生成与塑造所面临的困境和现状进行分析,并立足于实际,提出形象建构的路径和策略,试图回答为何建构、怎样建构我国的"国家形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日本南画和文人绘画离不开"文人"这一概念。日本的文人概念与中国存在很大差异。纵观日本的历史发展,没有像中国那样形成明确的整体的文化群体。日本南画的产生情境不像中国文人画那样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也没有像中国那样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文人群体的文化品行对一个画种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只是作为一个绘画流派存在。江户时代之前的文化群体基本上由僧侣、贵族、武士构成,江户时代后期,商人也参与到南画创作中来。他们从事绘画活动的目的不同,艺术品味不同,在南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可以说是他们合力完成了明清文人画在日本的南画演化。  相似文献   

11.
宋代人物档案文献述论——以宋人别集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篇所论人物档案文献,主要是指以人物生平事迹为记述内容的档案性质的文献。伴随宋代史学的空前发展,重视史学观念的深入普及,宋代产生了数量丰富的本朝(当代)人物档案文献,并呈现新的形式。本文试图以宋人别集为主要考察对象,对宋代本朝人物档案文献及其发展状况作出比较全面的梳理和论述,为进一步的宋代人物档案文献编纂研究铺垫基础。  相似文献   

12.
宋代文化昌盛,社会阅读风气浓厚。宋代书院文人聚集,研讨学问、自由讲学,是古代阅读高地。文章以阅读史研究视角,对宋代文人群体阅读背景、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实践进行研究,探究书院文人阅读与谱系传承的关联,旨在勾勒宋代社会阅读一隅。通过审视书院知识传承与文化延续过程中的阅读遗产,探讨对当代文化自信背景下阅读交互与再造的启思践行。  相似文献   

13.
梅妃形象是民间流传的李杨故事中的一个重要存在,缺少了她,李杨情缘中的戏剧性张力则会大为削弱。本文考察梅妃故事的形成,认为它不仅仅是某个文人的创造,而有其层累性的生成过程:其故事形态起源于天宝年间宫女的"口述历史",由"口述历史"转化为民间叙事,在民间叙事的基础上,经由文人写定,并于其间添补进一些文人叙事的成分,于是构成了一个成分比较复杂的人物故事,梅妃形象的内涵因而具有复合意义,并对后世同一题材的叙事作品尤其是戏剧产生特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赵崇祚编辑《花间集》赵崇祚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很有名的人物,既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也不是十分出色的文人名士,亦无传世之作.但是,他编辑的《花间集》却广为流传,对后世很有影响.宋代陈振孙在《直斋书录题解》中称此书为"近世倚声填词之祖",这说明了它在词史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5.
宋代版画中的艺术设计,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取材范围很广,无论是版画中的佛像版画,还是版画中的普通民俗画面,都真实地反映了宋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状况,宋代版画中的实物文献在我国绘画艺术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电影《地久天长》在柏林电影节上好评颇丰,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却处于被规训的他者地位。该影片以符号化的视觉形象,男性凝视下的创作视角展示的是男权话语下作为附属品存在的女性人物。这些女性人物没有独立的人格意识,恪守传统伦理道德,她们对于丈夫、孩子、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持有一种温柔、平和、贤良的态度。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影中塑造两性关系的在线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行女性主义批评,表现电影业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对女性形象的剥夺。  相似文献   

17.
文文 《新闻爱好者》2010,(3):152-153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源远流长.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以及丰富的理论著述,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至今影响着中国画坛。在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下.文人画家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绘画理论.形成了文人画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文人"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特有的人物类型。从比较狭义的角度来定义,它指的是"士"阶层当中擅于艺术性地使用文字的写作者。"文人"是"士"这一社会政治——文化阶层内部自然分化出的一个人物集群或类别,始终体现着这个阶层价值的综合性,即道德、事功、学术文化的三位一体。随着"士"在汉代被体制化和行政上的逐步"士大夫"化,文人也获得了多重的社会身份和角色,并以此阐释着中国古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固有特色。  相似文献   

19.
"水"是古代档案文论中常用的一个意象,它代表着我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价值取向,是文章某种风格与境界的追求,体现着古代文人的一种人生理想,而这种人生理想又以其哲学观念为根基.因此,我国文论中的"水"之喻蕴含着文章风格、人生理想与哲学观念几个相互关联转换的内涵层面.  相似文献   

20.
杨阳 《大观周刊》2012,(28):26-26
宋代文人独爱梅花,本文浅谈了梅花意蕴在宋代的成熟与发展,及宋人爱梅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